,

教會是人間天堂嗎?(孫基立)2017.12.20

孫基立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7.12.20

 

世外桃源,一個烏托邦的夢

剛信主的弟兄姐妹常常對教會有天真的期待,以為教會是一個世外桃源,教會裡的人都是地上的天使。這些弟兄姐妹有的在艱難的世界上奔波太久,來到教會,以為終於找到一個安全的、沒有世事紛擾的,只有安慰、愛和彼此支撐的純淨世界。

但這樣的期待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落空。

在教會時間長了,許多人會發現,教會就如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群聚集的地方,有許多問題:牧師不一定就是聖人;以愛和寬恕為標籤的基督徒團體中,照樣有爭競、嫉妒、彼此中傷、虛榮;在教會的管理中,也會有一般行政事務中遇到的問題……

即使在深山中的隱修院,生活內容只有祈禱、讀經和有限制的交流的隱修士們,他們之間也有紛爭和矛盾。這情形在許多描寫修院生活的書籍中,都有提到。小德蘭的著作《靈心小史》中描寫的隱修生活是這樣的:在同為上帝獻身的人群中,有格外難相處的姐妹,有嚴厲的師長,有難伺候的長輩……隱修生活的真諦不是逃避這個現實的世界,而是用祈禱和克己更新自己,承載這個世界的苦難和困境。

基督教的歷史也並非沒有汙點。歐洲政教合一的歷史中有宗教戰爭,教會中也發生過許多爭奪權力的罪行。這一切,會動搖不少初信者的信心:教會這個團體不是以宣揚愛和寬恕為己任,號稱是基督耶穌的跟隨者嗎?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

當我們靜下心來,回顧初期教會的歷史,也不難發現,耶穌的門徒們也不是聖人,他們也彼此嫉妒、爭奪位分、膽怯懦弱,甚至背叛賣主。

耶穌的門徒們也是凡人,他們的本性中流露出對權力的渴望。他們曾寄希望於耶穌創立一個王國,而他們將可以貴為王侯將相。聖經上記載,王國還未創立,門徒們就開始爭論誰最大。(《路》22:24)他們對權力和財富的渴望赤裸裸地暴露在耶穌面前。

但耶穌的反應總是睿智從容:你們中間誰為首,誰就要做眾人的僕人。(《路》22:26)裡祂用極大的忍耐教導門徒,祂憐憫他們人性中的醜陋與貪婪。

在耶穌復活後,祂和彼得有一次很感人的對話。《約翰福音》第21章詳細記載了這次對話。當時彼得和其他門徒一起在提比裡哩亞海捕魚,一夜沒有收穫。但是耶穌出現了,告訴彼得應當在哪裡下網,彼得和同伴照此行,結果收穫滿滿,網卻沒有破。大家心裡都意識到這個人是耶穌,但誰都不敢說話。吃完了早飯,耶穌問彼得:“西門的兒子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

“這些”是什麼呢?對於當時顛沛流離,群龍無主的門徒們來說,也許是重新過上與世無爭的舒適小日子。

但是耶穌的問題卻直指彼得的內心:“西門的兒子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

耶穌沒有斥責彼得幾天前的怯懦——彼得曾在耶穌被捕以後三次不認主,但是祂卻重複三次地問彼得:你愛我嗎?

彼得一再地回答:主,你知道我愛你。

我無法想像當時彼得的心情。他是一個普通的漁夫,某天奇蹟般地被召喚,跟隨了耶穌,他們同吃同住了3年,他見過耶穌行的許多神蹟,也和祂度過許多難忘的時刻,他甚至認出耶穌是基督,是上帝派來的拯救者,但是他無法接受他所跟隨的耶穌被捕了,且在十字架上慘烈地死去了……

而如今,耶穌卻“不可思議”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幫自己捕魚,為自己準備了豐盛的早餐,然後溫和地問他:“西門的兒子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而且祂重複地問,以至於彼得心裡惶惑憂愁。他只能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除此以外,他不敢多說,此時的彼得似乎有了自知之明。

 

愛最重要

對於不同時代的人來說,“這些” 代表不同的令人難以割捨的東西。對於一個視錢如命的人來說, 可能代表財富; 對於一個追求功名的人來說,可能是萬人擁戴的滿足感; 對於有極大權力欲的人來說,也許是那種能支配人的特權所帶來的快感。對有些弟兄姐妹來說,“這些”可能意味著對基督教團體的過高期待或不切實際的夢想。

我們今日面對許多的“這些”, 是否可以問心無愧地回答主:“主啊, 是的, 你知道, 我愛你比這些更深。”“這些”挑戰我們:我們是真的愛主嗎?還是愛主給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愛祂賜予的一切?愛自己功成名就的夢想?愛理想化的烏托邦幻夢……

彼得是我們中間的一個普通人,他怯懦恐懼過,失望徘徊過。在提比哩亞海邊,彼得一發現來人是耶穌,就跳進海裡,他不敢見主, 也不敢主動和祂說話,他的心裡充滿了對祂的愧疚,覺得無顏面對祂。但是耶穌依然一再地對他委以重任:你牧養我的羊。

彼得在耶穌的反復詢問中改變了。他瞭解到,其實在主的心目中,他對主的愛是主最在意的一件事。

 

教會生活不再艱難

這一段經文,讓我瞭解了彼得的生命成長過程,它對於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文讓我看到,耶穌並不是不知道我們的弱點,他只是沒有放棄。我們都是如同彼得一樣的平凡人, 但是主是以如此的耐心去教導他,用生命去影響他。以至於我們也可以和彼得一樣,即使一再失敗,即使常常讓上帝失望,但只要我們真心信靠基督,祂承諾的陪伴和愛就不會改變,祂會像在提比哩亞海邊溫和、忍耐、循循善誘地對待彼得那樣,對待我們,陪伴我們一生的旅程。

盧雲(Henri Nouwen)曾經說,我們必須習慣接受自己是上帝所愛的孩子的身份。這樣我們才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教會是由許多不完美的人組成的, 基督教的歷史也是傷痕累累的,但是耶穌並沒有離棄教會。我們每一個汙穢不堪的人依然是祂所愛的,是祂用生命拯救出來的,是祂無價的孩子。裡只要我們用祂看待我們的眼光看待我們自己,接受祂的拯救之恩,也學會用主的眼光去看別人,甚至看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那麼我們的教會生活,不僅不會很艱難,甚至我們可以預嚐到天堂的味道,因為寬恕和愛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主旋律。

作者為語言學博士,現任教於芝加哥西北大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