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天地任我传(夏蔚)

夏蔚

本文原刊于《举目》46期

        2010年4月7日,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加入亚洲网络事工IMFA网站。此时距我正式参加网上宣教1年零9个月,时间过得真快!

        我在网络这片天地里,遇到很多心灵饥渴、迷茫困惑的人。在引导和解答网友的信仰疑问时,我深深感到自己是神的士兵。我这个兵,虽然手无寸铁,却有耶稣基督的真理为武器。我的力量也微不足道,但我正努力为神的工程贡献一份薄力 !

从天而降的机会

        回想08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坐在桌前,打开电子邮箱。教会牧师转发来一封信,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你也能成为宣教士,就在你家!”

       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原来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宣教机构Here’s Life Australia,需要中英双语的基督徒网络辅导员。他们的中文福音网站,每天收到很多华人的邮件。这些人想更多地了解耶稣,正在等候人为他们解答心中的疑问。

        我的心怦然而动:这正是我可以做的呀!信主10年了,多少次读到宣教士的蒙召见证和宣教经历,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可我一直不知从哪儿下手,好几 次向神祷告:“我知道,不该以自己得到救恩为满足,而是要把白白得到的救恩传扬出去……我愿意为你做工,可我一步也迈不出去,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才符合你 的心意!”

        今天,这个机会好似从天而降。为什么不抓住呢?不用走出家门,只要有电脑,就可以触及远方一个人的心灵。这不是神垂听了我的祷告、圣灵在带领我吗?

        我的心里一阵温暖和冲动,真想马上就报名。可稍一定神儿,脑海里又有另一个声音:是不是自己在瞎想呢?虽然平时我也在网上给国内的亲人和朋友发一些福音性的 文章,但网上宣教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每天事情已经够多的了,干嘛还要自找麻烦?网上宣教?我干得了吗?能坚持多久?……

不能再想了!这样想下去,起初的感动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这件事儿,确实不能只凭一时的热乎劲儿。我马上发邮件给牧师、师母,征求他们的意见。

牧师很快回信了。他说:感谢主,你有宣教的心愿!宣教有很多种方法和形式,你可以先加入这种网上的,希望不久能听到你的见证分享。他并很喜悦地为我写了推荐信。

       我的想法得到肯定后,又再三问自己:愿意为神做事吗?每次回答都是:愿意!现在真到了“心动不如行动“的时候了,我马上申请加入网络宣教士的行列!

      接下来就是填表,写蒙恩见证,总结灵修过程和团契生活。一套手续办完后,开始了网上宣教的培训。培训手册详细说明了网上宣教工作的道德规范、安全章程,以及如何使用事工回应中心与网友联络,电脑的技术操作程序、回应规则、条例等等。

       培训手册说,我们的宣教网站,每天有3千人或决志信主,或将自己的生命再次委身于基督(相当于每30秒,就有一人在浏览了网站后表明自己的心志);作为基督 的使者,我们在大使命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认真与每一位网友联系,他们都是神所宝贝的;在每次读信和回信之前,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寻求圣灵的带 领,等等。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认真阅读手册,也通过电邮与我的团队组长进行了联系。他住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是一个全职的传道人。他负责检查我们的工作,将回应中心的信息反馈给我们,并帮助我们解决网络问题等。

不敢相信有人在乎我

       终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7月3日,我正式开始了网上宣教士“网络导友”的事工。网络导友不是专业辅导员,而是属灵向导,为网友介绍所需的资源,向慕道友传福音,或帮助初信者的灵命成长。

       我还记得阅读第一封网友来信时的情形。那位网友说,他浏览了我们的福音网站后,愿意再次委身基督。原来,这是一位信主的弟兄,因为某些原因,很长时间不再坚持自己的信仰,过著与世人没有什么两样的日子。他自己心里痛苦、徬徨,觉得自己得罪了神,却又无法改变。

      他问,像他这样的人,神还会接纳吗?我用圣经里浪子回头的故事告诉他,不论何时,上帝都在等待我们归回。他激动不已,他感到从神那里得到了回应。他回信说,真不敢相信还有人理解、在乎他,这一定是上帝在眷顾他,没有忘记他这么一个卑微的人。

       我在网上替他祷告,求神保守他的心怀意念——知道自己得罪了上帝,就应该认罪、悔改,求神的赦免,从此不再故意犯罪,让生命、生活都真正属于神。

      神知道每一个网友的处境和遭遇,当他们痛苦、悲伤的时候,神常藉我们的信,给他们鼓励与安慰。比如有的信徒很孤单,没有固定的聚会场所,或者难得去一次教 堂,或当地根本没有教堂。有的地方,甚至连圣经也买不到。我就给他们介绍网上的基督教资讯、赞美诗歌网站、圣经自修课程等,告诉他们哪里可以索取到圣 经……

       我接触到的很多网友,年龄在18-25岁之间,多为大、中专学生。 这些年轻的心灵,对于信仰是那么饥渴,好多人表示:他们感到,虚空的人生需要万能的神来帮助。

       他们对基督教并不了解,但愿意接触、认识耶稣基督。有一位网友说:“现在我们也过圣诞节这样的洋节,可是却不懂圣诞节的真实意义,很多时候是跟着别人瞎闹而已。圣诞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有网友问,基督教的十字架,和红十字会的十字标志,是否是一回事儿?

       他们的好奇给了我机会,我向他们讲述:耶稣基督来到世界,是为了拯救人类。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赎我们的罪。他复活升天,给了信他的人永远的盼望。

       一段经文,几句祷告,伴随着生命转变的见证,在神的祝福、圣灵的引领下,飞向远方。福音的种子,就这样通过网络播撒下去。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如果你问我:事奉一年多了,喜欢网上宣教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觉得这份没有报酬的工作,比任何世上的工作都更有意义!我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向人讲耶稣,也不能挨家挨户地发福音单张,可是我坐在家中,通过网络,就能将上帝的大爱传遍四方,也能给主内的弟兄姊妹加油打气。

       收到网友感激的回音,又看到他们因此感谢神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喜乐。不是我能做什么——我是那样的渺小、软弱,是神带领我,给我勇气,我才能走到今天。

       网上宣教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施比受有福”。我从文字事工中学习到了很多。比如,我原本觉得,自己对圣经经文也明白一些,可书到用时方恨少,网友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信手选一两节相关的经文用在回信中,还真需要操练呢!

       这就迫使我加倍用心读圣经,更注意自己的灵修生活——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行啊。我研读圣经,阅读属灵书籍,同时为网上的圣工多祷告,讨问神的心意,更在发出每一封邮件之前,祈求圣灵的引导,求神使用我的文字打动人的心灵……

       我在每封信中都提供福音网站,像yangwangyesu.com(仰望耶稣网),renshishen.com(认识神网),xinshengming.com(新生命网)等等,让网友可以深入地思考、探索,继续提问。

       其实很多网友提的问题,也困惑过,甚至仍然困惑我,例如:“我该如何祷告,才能蒙神垂听?”“怎样才能明白神的旨意?”“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还有:“为什么神允许苦难发生?”“为什么信了耶稣还没有平安喜乐?”“我为什么信耶稣?”等等。

       如果我对网友的问题不太有把握,我会到教会询问牧师、传道人、属灵前辈和弟兄姊妹,也在属灵书籍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尽力给网友一个有圣经依据的、有可信度的答复。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自己的灵命也在成长。

       对我来说,网络导友的事工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在教会中的事奉相辅相成,比如,执事会里的事奉,“基础真理班”上的传福音,“信徒造就班”里的教课,都能用到网上宣教时学到的圣经知识,以及积累的经验;而教会中的实际事奉,又为我的网上文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这条道路虽不平坦

       我的教会,对我的网上宣教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今年还把网上宣教列入了教会宣教事工的一部分。

       我在团契里做见证,把网上宣教的急迫性告诉弟兄姊妹,盼望神的灵感动更多的人为主当兵,共同打那美好的仗。我告诉弟兄姐妹,我加入事工时已经是7月份了,可 处理的仍是网友5月份的来信——他们等了两个月,还没有等到回音呢!可见双语宣教士是多么缺乏。立刻,有一位姊妹起来响应。

       后来我又把网 上宣教的消息告诉外地教会的弟兄姊妹,也曾得到少部分人的回应。但至今,中文的网络导友还是缺乏人手。从定期的事工报告可以看到,很多导友因各样的原因, 不能坚持下去。我的切身体会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合理使用,按照神给的恩赐找事奉方向。否则,人容易疲倦,失去目标,半途而废。

       真盼望神的家兵强马壮,占领网络空间,大有作为。

       网络,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与福音朋友探讨信仰与人生,告诉他们上帝爱世人,告诉他们耶稣与十字架;还有那些渴慕灵命成长的信徒,我与他们建立了友情,给他们鼓励与支持,我们互相代祷,共同奔跑天路。

       我知道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这条道路也不平坦,但只要是神让我做,我就会在衪的带领下一直走下去。亲爱的朋友,你想加入我们的队伍吗?快快行动吧!

作者来自中国四川,现居田纳西州,从事幼儿教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