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天地任我傳(夏蔚)

夏蔚

本文原刊於《舉目》46期

        2010年4月7日,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通知我加入亞洲網絡事工IMFA網站。此時距我正式參加網上宣教1年零9個月,時間過得真快!

        我在網絡這片天地裡,遇到很多心靈饑渴、迷茫困惑的人。在引導和解答網友的信仰疑問時,我深深感到自己是神的士兵。我這個兵,雖然手無寸鐵,卻有耶穌基督的真理為武器。我的力量也微不足道,但我正努力為神的工程貢獻一份薄力 !

從天而降的機會

        回想08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坐在桌前,打開電子郵箱。教會牧師轉發來一封信,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你也能成為宣教士,就在你家!”

       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原來是澳大利亞的一家宣教機構Here’s Life Australia,需要中英雙語的基督徒網絡輔導員。他們的中文福音網站,每天收到很多華人的郵件。這些人想更多地瞭解耶穌,正在等候人為他們解答心中的疑問。

        我的心怦然而動:這正是我可以做的呀!信主10年了,多少次讀到宣教士的蒙召見證和宣教經歷,我都感動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可我一直不知從哪兒下手,好幾 次向神禱告:“我知道,不該以自己得到救恩為滿足,而是要把白白得到的救恩傳揚出去……我願意為你做工,可我一步也邁不出去,因為不知道該幹什麼才符合你 的心意!”

        今天,這個機會好似從天而降。為什麼不抓住呢?不用走出家門,只要有電腦,就可以觸及遠方一個人的心靈。這不是神垂聽了我的禱告、聖靈在帶領我嗎?

        我的心裡一陣溫暖和衝動,真想馬上就報名。可稍一定神兒,腦海裡又有另一個聲音:是不是自己在瞎想呢?雖然平時我也在網上給國內的親人和朋友發一些福音性的 文章,但網上宣教具體是怎麼回事兒?每天事情已經夠多的了,幹嘛還要自找麻煩?網上宣教?我幹得了嗎?能堅持多久?……

不能再想了!這樣想下去,起初的感動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可是這件事兒,確實不能只憑一時的熱乎勁兒。我馬上發郵件給牧師、師母,徵求他們的意見。

牧師很快回信了。他說:感謝主,你有宣教的心願!宣教有很多種方法和形式,你可以先加入這種網上的,希望不久能聽到你的見證分享。他並很喜悅地為我寫了推薦信。

       我的想法得到肯定後,又再三問自己:願意為神做事嗎?每次回答都是:願意!現在真到了“心動不如行動“的時候了,我馬上申請加入網絡宣教士的行列!

      接下來就是填表,寫蒙恩見證,總結靈修過程和團契生活。一套手續辦完後,開始了網上宣教的培訓。培訓手冊詳細說明了網上宣教工作的道德規範、安全章程,以及如何使用事工回應中心與網友聯絡,電腦的技術操作程序、回應規則、條例等等。

       培訓手冊說,我們的宣教網站,每天有3千人或決志信主,或將自己的生命再次委身於基督(相當於每30秒,就有一人在瀏覽了網站後表明自己的心志);作為基督 的使者,我們在大使命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認真與每一位網友聯繫,他們都是神所寶貝的;在每次讀信和回信之前,要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尋求聖靈的帶 領,等等。

       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認真閱讀手冊,也通過電郵與我的團隊組長進行了聯繫。他住在澳大利亞的悉尼,是一個全職的傳道人。他負責檢查我們的工作,將回應中心的信息反饋給我們,並幫助我們解決網絡問題等。

不敢相信有人在乎我

       終於,一切準備工作就緒。7月3日,我正式開始了網上宣教士“網絡導友”的事工。網絡導友不是專業輔導員,而是屬靈嚮導,為網友介紹所需的資源,向慕道友傳福音,或幫助初信者的靈命成長。

       我還記得閱讀第一封網友來信時的情形。那位網友說,他瀏覽了我們的福音網站後,願意再次委身基督。原來,這是一位信主的弟兄,因為某些原因,很長時間不再堅持自己的信仰,過著與世人沒有什麼兩樣的日子。他自己心裡痛苦、徬徨,覺得自己得罪了神,卻又無法改變。

      他問,像他這樣的人,神還會接納嗎?我用聖經裡浪子回頭的故事告訴他,不論何時,上帝都在等待我們歸回。他激動不已,他感到從神那裡得到了回應。他回信說,真不敢相信還有人理解、在乎他,這一定是上帝在眷顧他,沒有忘記他這麼一個卑微的人。

       我在網上替他禱告,求神保守他的心懷意念——知道自己得罪了上帝,就應該認罪、悔改,求神的赦免,從此不再故意犯罪,讓生命、生活都真正屬於神。

      神知道每一個網友的處境和遭遇,當他們痛苦、悲傷的時候,神常藉我們的信,給他們鼓勵與安慰。比如有的信徒很孤單,沒有固定的聚會場所,或者難得去一次教 堂,或當地根本沒有教堂。有的地方,甚至連聖經也買不到。我就給他們介紹網上的基督教資訊、讚美詩歌網站、聖經自修課程等,告訴他們哪裡可以索取到聖 經……

       我接觸到的很多網友,年齡在18-25歲之間,多為大、中專學生。 這些年輕的心靈,對於信仰是那麼饑渴,好多人表示:他們感到,虛空的人生需要萬能的神來幫助。

       他們對基督教並不瞭解,但願意接觸、認識耶穌基督。有一位網友說:“現在我們也過聖誕節這樣的洋節,可是卻不懂聖誕節的真實意義,很多時候是跟著別人瞎鬧而已。聖誕到底是什麼意思?”

      還有網友問,基督教的十字架,和紅十字會的十字標誌,是否是一回事兒?

       他們的好奇給了我機會,我向他們講述: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是為了拯救人類。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是為了贖我們的罪。他復活升天,給了信他的人永遠的盼望。

       一段經文,幾句禱告,伴隨著生命轉變的見證,在神的祝福、聖靈的引領下,飛向遠方。福音的種子,就這樣通過網絡播撒下去。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如果你問我:事奉一年多了,喜歡網上宣教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覺得這份沒有報酬的工作,比任何世上的工作都更有意義!我雖然不能面對面地向人講耶穌,也不能挨家挨戶地發福音單張,可是我坐在家中,通過網絡,就能將上帝的大愛傳遍四方,也能給主內的弟兄姊妹加油打氣。

       收到網友感激的回音,又看到他們因此感謝神的時候,我的心裡充滿了喜樂。不是我能做什麼——我是那樣的渺小、軟弱,是神帶領我,給我勇氣,我才能走到今天。

       網上宣教也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施比受有福”。我從文字事工中學習到了很多。比如,我原本覺得,自己對聖經經文也明白一些,可書到用時方恨少,網友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信手選一兩節相關的經文用在回信中,還真需要操練呢!

       這就迫使我加倍用心讀聖經,更注意自己的靈修生活——要想給別人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行啊。我研讀聖經,閱讀屬靈書籍,同時為網上的聖工多禱告,討問神的心意,更在發出每一封郵件之前,祈求聖靈的引導,求神使用我的文字打動人的心靈……

       我在每封信中都提供福音網站,像yangwangyesu.com(仰望耶穌網),renshishen.com(認識神網),xinshengming.com(新生命網)等等,讓網友可以深入地思考、探索,繼續提問。

       其實很多網友提的問題,也困惑過,甚至仍然困惑我,例如:“我該如何禱告,才能蒙神垂聽?”“怎樣才能明白神的旨意?”“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麼區別?”還有:“為什麼神允許苦難發生?”“為什麼信了耶穌還沒有平安喜樂?”“我為什麼信耶穌?”等等。

       如果我對網友的問題不太有把握,我會到教會詢問牧師、傳道人、屬靈前輩和弟兄姊妹,也在屬靈書籍和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和信息,盡力給網友一個有聖經依據的、有可信度的答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我自己的靈命也在成長。

       對我來說,網絡導友的事工不是孤立的,它與我在教會中的事奉相輔相成,比如,執事會裡的事奉,“基礎真理班”上的傳福音,“信徒造就班”裡的教課,都能用到網上宣教時學到的聖經知識,以及積累的經驗;而教會中的實際事奉,又為我的網上文字,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這條道路雖不平坦

       我的教會,對我的網上宣教也給與了很大的支持,今年還把網上宣教列入了教會宣教事工的一部分。

       我在團契裡做見證,把網上宣教的急迫性告訴弟兄姊妹,盼望神的靈感動更多的人為主當兵,共同打那美好的仗。我告訴弟兄姐妹,我加入事工時已經是7月份了,可 處理的仍是網友5月份的來信——他們等了兩個月,還沒有等到回音呢!可見雙語宣教士是多麼缺乏。立刻,有一位姊妹起來響應。

       後來我又把網 上宣教的消息告訴外地教會的弟兄姊妹,也曾得到少部分人的回應。但至今,中文的網絡導友還是缺乏人手。從定期的事工報告可以看到,很多導友因各樣的原因, 不能堅持下去。我的切身體會是,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合理使用,按照神給的恩賜找事奉方向。否則,人容易疲倦,失去目標,半途而廢。

       真盼望神的家兵強馬壯,占領網絡空間,大有作為。

       網絡,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與福音朋友探討信仰與人生,告訴他們上帝愛世人,告訴他們耶穌與十字架;還有那些渴慕靈命成長的信徒,我與他們建立了友情,給他們鼓勵與支持,我們互相代禱,共同奔跑天路。

       我知道自己做得還很不夠,這條道路也不平坦,但只要是神讓我做,我就會在衪的帶領下一直走下去。親愛的朋友,你想加入我們的隊伍嗎?快快行動吧!

作者來自中國四川,現居田納西州,從事幼兒教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