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46期
《当神学家的意见不同时》(编按:原刊于《举目》第39期)本是一个大题目,执笔的时候就觉得要在编者指定的字数内交差相当不容易。写到“学术水准”和“有理”这两句话时,心中也觉得有一些读者可能会提出问题。果不其然!
读了姜弟兄的读者回应,笔者感觉到他是一个相当认真的信徒,用心良苦。可是,可能是因为姜弟兄对一些“神学”课题接触不深,他在回应中所表达的一些话,笔者实在不能同意。不过,由于笔者是初次在文章上与姜弟兄相遇,所以很难对话。祷告和思考后,觉得最好是把重点集中于解释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提出圣经真理的基 础,最后才回应他的解决方案,希望这样做有助于沟通。
一、对问题的解读
也许先讲一 下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些假设吧。第一、笔者写作时,心中想到的神学家一些不同的看法时,都是一些目前在福音派中的差异。例如,一信得救就永远得救? 《启示录》第4章第1节讲到信徒被提? 被圣灵充满的就一定要讲方言? 女性是否可以按牧? ……等等。在这一方面,姜弟兄所举的例包括了天主教是否异端和吃血的问题,特别是提到信心程度的问题,似乎比笔者涵盖了更大的范围,但也使问题更加复杂。
第二、写作时,心中也想到提问者自己背景的问题。首先,我是假定了读这文章的人是《举目》杂志的对象,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当然更是基督徒。因此,写了“学术 水准”和“有理”这两句话时,心中假定了读者会知道学术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基督徒不能凭世间的“理”行事。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笔者会同意姜弟兄文章中的 一些观点。例如,学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处理问题时需要谦卑。可惜的是,也许是笔者表达得不够好,没能让读者读到含意,这要谢谢姜弟兄代替我讲了出来。不过,笔者却也认为,姜弟兄文章中似乎没有分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神学家有问题,提问者也有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一切都是相对的,更不表示上帝的启示本 身也有问题。这也就引到我们下面要谈的重点了。
二、圣经权威的问题
以内容而言,读了姜弟兄的文章以后,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圣经权威的问题。
谈到这一点,请容许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小雄,请你到楼下的小店,帮妈妈买一包白盐回来,好吗?等一下煮饭需要用。妈妈累死了,要休息一下。谢谢你!”小雄的妈妈说。
十分钟后,小雄回家了。
“妈,你看,你要的东西买回来了。”
“小雄,怎么你买了一包糖回来?” 妈妈看了小雄买回来的东西,不禁大声地说。
“妈。糖是白色的,又是细细一粒一粒的,也可用来煮菜,不是吗?何况,你知道我喜欢吃糖!我想你那么爱我,一定会买我喜欢的!” 小雄说。
请问:你猜小雄的妈妈会如何回应?她会说:“小雄,你听见了我说什么没?” 差点气死,不是吗?
当然,这故事是虚构的,但类似的事经常发生。故事的背后涉及到人间沟通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妈妈要买什么,是由谁作决定的?有客观的标准吗?再以此类推,倘若 人间的沟通是这样,上帝的意思要由谁来决定?我根据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决定就好了吗?倘若圣经是上帝的话,他会不会同样对我们说:你听见我说什么吗?
谈到基督教的信仰,我们与天主教一个基本的差别就是“因信称义”,而这真理的根据,就是“唯独圣经”。这不仅是口号,也绝不仅是提供参考而已,因为它影响了 我们如何传福音,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参《加》1:6 – 10)。当我们说“唯独圣经”时,我们是说:圣经是一切信仰和行为的准则,因为圣经是又真又活的上帝所说的话(《提后》3: 16 – 17)。
在这信念下,教皇说什么,甚至教会说什么都不是最要紧的!当然,神学家说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什么,更不是最要紧的了。最要紧的是上帝说什么!无 论是教皇、教会、神学家或我们自己,所言所行都必需以神自己的话来检视。
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上帝说什么吗?请原谅我回到圣经的记载!根据 《约翰福音》,主耶稣在世时,不仅那些自称为上帝子民的犹太人听不懂他的话,连他的学生有时都听不懂 (例如:《约》7:32 – 36; 16:16 – 24)。为什么呢?主耶稣指出,世人没有生命,表现就是无知,活在黑暗中;而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而自以为知,真正地睁着眼睛说瞎话(《约》9:39- 41)。
怎么办呢?感谢主!他自己以言以行阐释(《约》1:14),更赐下圣灵解释真理(《约》14:26),突破不信和无知的僵局(《约》15:26; 16:8 – 10)。因此,要解决我们无知的问题,我们不能不回到圣经中看上帝和主耶稣的言行,并虚心仰赖圣灵的启迪。这是一种兼顾客观、主观和属灵层面的进路。
当然,落实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人本来就不是上帝,不是无所不知的,连使徒保罗都要说他如今犹如对着镜子观看(《林前》13:12); 我们也发现人罪性的可怕,所以有时连圣经专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所知有限,并不表示我们所知的都是相对的,不然上帝就不必说话了。即使神学家所讲 的都全盘错了,也不表示上帝没有说话。人听不懂上帝的话,并不表示上帝没有话说!正是因神学家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我们更需要注意上帝说的是什么!我们生命 的基本点,就是要听清楚上帝说了些什么。
三、教会、神学家和学术的角色
也许有人会说:理论上我同意你所说的,但是圣经专家都搞不定的问题,你要我怎么办?感谢主,这并非我们现今才有的问题,圣经时代的人也有同样的问题。在《以弗所书》 第4章,使徒保罗特别讲到与这现象有关的事。他提到神借着圣灵,赐给教会中人不同的恩赐,而这些人要在爱心中沟通所看到的真理,以致所有地方的信徒都在主 的真道上成长,满有基督的身量。
这教导表示,我们今世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事,都要活在一种既是确定而又不能完全掌握每一个细节 的情况中,也要学习接受这个事实。
这种情况,不像瞎子摸象,而是像一个近视的人观看一百公尺外的人物。但是,这并不表示真理不要紧,也不表示一切都是相对 的。因为保罗在《以弗所书》第4章就说,这种成长是建立在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神的事情上,基督徒确知其中基要的一部 分,但同时对神的认识却仍有成长的空间。
同样,在《哥林多前书》15章,我们看到教会中有人不信基督徒的复活。保罗没有告诉他们:不要紧,教义是相对的, 生命要紧。他反而说:你知道吗?错误的信念和教导会影响你的生活!保罗要他们记得,他一开始就已经将一些主耶稣的基本事实和含义传给他们了。
因此,在后代的历史上,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大家都接受《尼西亚信经》和《迦克顿信经》等信条作为信仰的基础。在现代,虽然教会四分五裂,还是有《洛桑宣 言》,华福会也发布过一个共同的信条。在这种圣灵运作的过程中,神学家和学术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只是按照神给他们教导的恩赐分享他们的心得,使大家在真道中成长。
四、怎么办?
有人还是会说:看了你原来的文章,又读你刚才所写,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办!
这一点,似乎正是姜弟兄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笔者上次写作时心中知道而没有明文交代清楚的。笔者开始的时候就说,文章难写。《当神学家的意见不同时》这个题 目本来就相当抽象。神学家意见不同之处多得很,他们讨论的课题,除了我们讲过的,还包括:离婚后能否再婚?如何处理《创世记》第1章与进化论的冲突? 上帝预定救恩是在世人犯罪之前或是之后?因此真正要提出解困之道,就必须看谈的是什么,也需要对提问者的背景有点了解。
有时候,有些问题 对提问者来说,并不是他本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对一个男性的初信者而言,可否按立女性为牧师并不是他需要面对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承认自己无知并不一 定会影响那段时间生命的成长,反而是真知的表现。所以笔者可能会对他说:不要紧,慢慢来。
但是,对一个天主教背景的初信者,和一个在天主教国家事奉的基督徒,天主教是否异端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从问题的急迫性而言,有些问题虽然重要,可是仍然可以多花点时间;另有一些问题可能是提 问者正在面对的,需要尽快解决。例如:基督徒可不可以吃血?可不可以再婚?等等。
无论问题如何,笔者会对他说,有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答案的,因为上帝对人生的问题有话要说。但是再落实到提问者自己如何面对,事实上还是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人生本来就相当复杂!
有时候,可能提问者所问的是教会中发生的问题。我会对他说:除了你自己可以依照一些基本方法处理之外,可以问问教会整体,特别是传道人和长执,对这问题怎么看。有时候,提问者只是有“研究的兴趣”,笔者也有可能对他说:“生命要紧!”(不过,不是说问题不要紧)。
可以根据信心的大小吗?在这方面,姜弟兄的用词似乎是出自《罗马书》12章3节和6节以及14章。倘若他真的是根据这两章经文的话,那我会说,他对这两段经文的理解有待商榷(注) ,而且对保罗整体的教导也需要更全面的理解。
首先,保罗这两段经文都是对那些接受了一主一信的人说的(这是保罗在《罗马书》1至11章已建立的要点)。其次,在这个大前提下,保罗并没有说一切都是相对 的,他只是说有一些是相对的。再者,他没有说双方不需达成共识,反而是说要在爱心中讲真理。因此,作为过渡性的措施,在一些相对的事上学习依照个人的信心 行事是合乎圣经的,但并不能应用在所有的议题上。
处理一些个人性而且有急迫性的问题时,笔者认为更基本的方法,还是保罗在《以弗所书》 第4章的方法,也就是提出来在整体教会中沟通。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遭遇和问题非常独特,事实上别人也可能有同样或类似的遭遇和问题。因此,遭 遇到问题时能与教会的弟兄姐妹和属灵前辈分享,往往能使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从神而来的智慧。当自己面对徬徨时,教会的弟兄姐妹往往能帮助我们走出来。
结语
写得比原来的文章更长了,但是笔者知道还是没有处理得详尽。这题目本来就是涉及许多方面的真理。只求真理的主和圣灵继续施恩,光照引领,使我们都在真道上成长。我们的盼望原在乎神自己。最要紧的是要自己多读圣经,让神自己说话!
注: 可参看鲍会园,《罗马书》(下)(香港,天道,1996);布鲁斯,《罗马书》(台北,校园,1987);冯荫坤,《罗马书注释》,卷四(台北,校园,2003)书中对这几段经文的解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