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牙的故事(小七)2018.06.18

小七

本文原刊於《舉目》90期和官網“言與思”專欄2018.06.18

因著智齒發炎,寢食難安,我一只手托著腫脹的半邊臉,另一只手抱著6個月大的女兒。她眼神跳躍,對我咧嘴一笑,露出一顆剛剛冒尖的乳牙。笑完,她就想把我的手指放在嘴中來磨牙。6歲的兒子,在一旁沉默不語。他仔細觀賞著一個盒子。盒子裡珍藏著他才掉不久的牙齒,然後問我:“爸爸,這顆牙還會想我嗎?”

因著牙疼,我“難以啟齒”,只好微微點點頭,面目想必也多有猙獰。在那一刻,我和兒子、女兒被牙串聯起來。在我看來,我、兒子、女兒的這三顆牙,講著人生三個不同的階段,有著各異精彩紛呈的故事。

 

長牙:成長

我問我媽,我是什麽時候開始長牙的。我媽說,那個時候,連吃飯都沒有着落,誰還會顧上孩子長牙這種事情。

女兒花花6個月開始冒出一點點的牙來,我費了很大力氣,讓她呈現出最佳的嘴型,為她的牙拍了張特寫做為留念。

其實,不論父母在意與否,孩子們總是按著上帝的普遍恩典,長出牙齒,也按著恩典,漸漸長大。在我們老家有一個說法,叫“見風長”,意思是孩子只要吹到風,都會長大。

在孩子的成長中,做父母的會驚奇地發現,孩子能夠長大真不是自己的功勞。有時,你耗盡心思和心血,他們就是“不見長”;而當你“放松”時,一不留神他們就長大了。孩子成長的過程,是父母學會依靠上帝恩典的過程,也是一個經歷上帝的信心成長的過程。

女兒的出生甚是艱難。可謂眼淚和鮮血齊飛,神恩共溫情一色。離預產期4個月,妻子就臥床在家,最後因為出血,提前兩個月的一個夜里住進了醫院。因為妻子是前置胎盤中最嚴重的一種,在醫院她被要求絕對靜止臥床,而且幾乎每天都在流血和止血中度過。

在醫院的每一天,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天,它被各種情緒扯成碎片又黏連在一起,無法快進、後退或暫停。每一分鐘的痛苦疊加在一起,成為鈍刀割肉般的煎熬。醫生讓我們隨時做好大出血的準備,上手術台,把孩子拿出來,孩子要送去保溫箱,且健康與否未知;此外,手術中妻子一定會大出血,並极大可能需要拿掉子宮。

我那在媽媽肚子裡尚看不見的孩子,沒人知道她會如何;我那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沒人知道她會如何。人在那一刻,就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和完全的無助。那些天,差不多每日早晨五點多,我都會出去買早飯,並不長的路,我需要走很久。一邊走,一邊禱告,然後忍不住淚流滿面。心裡作難,想去仰望神,卻又覺得沒有力量。

每一次檢查,總揣著有一些好結果的期待,但檢查的結果總是各種情況中最壞的。我陪著妻子,在醫院的病床頭,給她讀《詩篇》。有時讀著讀著,兩個人就會流淚,這淚有時是失望的淚,也有時是從神得安慰的淚。

在我最灰心的時候,上帝藉著教會弟兄姊妹的探訪和主禱文來安慰我的心:“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向神禱告說:主啊,你是那一位天上的父,你比我更愛我的妻子和這個未曾謀面的孩子。倘若你讓這個孩子這麽快去見你,也是一件好的無比的事情,總有一天我們和她會再見的。倘若妻子摘掉子宮這事你允許發生,我們也默然不語。

從那天起,我們夫妻決定完全地向神放下。剖宮產手術前一天,我去血庫为妻子手术提前備血,也被告知妻子的子宮會很有可能被切除,醫生讓我簽字畫押。手術前的那晚,在牧師和弟兄姊妹禱告後,妻子睡得很安穩,她說從住院起,那一晚睡得最好。

陸尊恩在他的靈修小札《我們真的不需要預知未來》中說:“信心不需要知道未來如何。反而,信心是在不清楚未來的時刻裡,將自己全然無懼地交托在掌管明天的神手裡。一個跟隨的人不會擔心‘明天會發生什麽’;一個跟隨的人只問‘我是否仍然忠心地跟隨主’?這就好像羊在曠野裡跟著他的牧人,羊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經過死蔭的幽谷,還是走進可安歇的水邊;羊能夠面對明天的力量在於‘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23:4)。羊只要知道他的牧人還在身邊引導他,他就不必懼怕,他可以安心地度過每一個陌生的明天。”

後來的故事,就是女兒雖然早產一個月,但母女还是比较平安。女兒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就像那顆隨著恩典冒出的牙。成長是一個在未知中獲取確信的過程,雖然有時極其艱難,但除了恩典,我還能說什麽呢?

 

換牙:蛻變

我問我爸,我是什麽時候掉牙的。我爸說,那個時候,連吃飯都沒有著落,誰還會顧上孩子掉牙這種事情。

兒子望仔6歲多開始換牙。他自己找了一個小盒子裝牙齒,而且在盒子上畫上了一些符號,說是給牙齒寫了一封信。

上帝很奇妙,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給我們不同的牙齒。乳牙換成了更堅固的牙齒,日子如何,牙齒就如何。正如我們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情況,人生也隨之蛻變。

只是,人生中的蛻變不總是毛毛蟲變蝴蝶般絢爛,很多時候是錯亂,甚至是傷害。似乎生活裡失望和錯序是正常的,而歡喜和遂其所願才是“意外”。

聖經裡最好的蛻變的故事之一一定要數約瑟的故事了。我們大多記得約瑟逆襲成為宰相的輝煌和光榮,卻會忽略了他人生蛻變時的傷痛。約瑟少年彩衣翩翩,被父親寵愛。不料被親人出賣,淪為奴隸。似乎做奴隸剛剛風生水起的時候,卻又淪為階下囚。隨之是漫長的等待,等待,他本以為一輩子就爛在監牢中……

約瑟生命中最大的安慰,在於他的蛻變中一直出現的是“上帝與他同在”。上帝與我們同在,並非是天色常藍,而意味著在死蔭幽谷中,我們也可以喜樂。

一個孩子的蛻變,他所需要經歷的,我們同樣是未知的。苦難和變更帶給人有時是致命的扭曲,有時卻是化了妝的祝福。而催化的關鍵,並非環境,而是上帝自己。只有把孩子交在上帝手中,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愛,也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祝福。

 

智齒:衰殘

我問我自己,什麽時候開始長了智齒。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出來。等我真正注意到它,是它第一次疼的時候。

有人說,長了智齒,人生就即將開啟一項新的智慧。我反復揣摩著這句話,期待著自己變得更有智慧,但智慧沒有等到,卻等到了它的疼痛。或許,認清疼痛本身就是一種智慧。這幾年以來,它時常疼痛,而且越來越頻繁。

每次疼的時候,我對“衰老”這個詞就有了更深的體會。還未到的33歲,應該算是人生最強壯的年紀。可我明顯能夠感受到,身體某種衰老的跡象。以前熬夜睡一覺,洗把臉,然後感覺精神煥發。現在是,熬完夜,好幾天都無精打采。我常常飽含溫情對妻子說,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妻子就打趣說,這個有點難,你老的有點太快了。

在時間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走向不可逆的衰老。很多時候我們說“有朝一日”,其實是“不會再有”。我可以拔掉智齒。但即使拔掉了使我疼痛的牙齒,仍然拔不掉歲月在我身上的痕跡。衰老到某個程度,就是死亡。

走向衰老和死亡是一個正在進行的事實,死亡是我們遲早要穿過的“最後陣地”。但即便我們知道死亡會來臨,我們還是活得好像它永遠不會來臨。聖經讓我們學會正視衰老和死亡:“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7:2)

聖經不但給我們展示了眾人的結局,同時也給了我們極大的盼望,“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6-17)

關於這段經文,約翰·派博牧師說:“上帝藉著這段經文來向你提出慷慨的邀請,要你們注意自己無須喪膽、且每日能夠得著更新這一切的理由。看哪,上帝的大能和祂兒子的生,正在你的軟弱上得到彰顯……看哪,你的苦難不是最後的結局,你將與耶穌一同從死裡復活,並且會與上帝永遠喜樂地活著。”

一位姊妹在她的朋友圈裡寫到:“看著剛剛過了33歲生日的老公,還是挺年輕和活力四射。可在一剎那,想到我們的耶穌也在這個33歲的年紀,釘在十字架上。就忍不住要淚流了。”

三顆牙的故事,也是我們一生的故事。但在基督耶穌裡,我們的故事重新被續寫。長牙、換牙、掉牙,成長、蛻變、衰殘,既在生死之間,又在生死之外。這其間的過程若在上帝攤開的手心上,就能開出一朵朵花來。

作者現居南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