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
本文原刊于《举目》90期和官网“言与思”专栏2018.06.18
因着智齿发炎,寝食难安,我一只手托著肿胀的半边脸,另一只手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她眼神跳跃,对我咧嘴一笑,露出一颗刚刚冒尖的乳牙。笑完,她就想把我的手指放在嘴中来磨牙。6岁的儿子,在一旁沉默不语。他仔细观赏著一个盒子。盒子里珍藏着他才掉不久的牙齿,然后问我:“爸爸,这颗牙还会想我吗?”
因着牙疼,我“难以启齿”,只好微微点点头,面目想必也多有狰狞。在那一刻,我和儿子、女儿被牙串联起来。在我看来,我、儿子、女儿的这三颗牙,讲着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有着各异精彩纷呈的故事。
长牙:成长
我问我妈,我是什么时候开始长牙的。我妈说,那个时候,连吃饭都没有着落,谁还会顾上孩子长牙这种事情。
女儿花花6个月开始冒出一点点的牙来,我费了很大力气,让她呈现出最佳的嘴型,为她的牙拍了张特写做为留念。
其实,不论父母在意与否,孩子们总是按著上帝的普遍恩典,长出牙齿,也按著恩典,渐渐长大。在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叫“见风长”,意思是孩子只要吹到风,都会长大。
在孩子的成长中,做父母的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能够长大真不是自己的功劳。有时,你耗尽心思和心血,他们就是“不见长”;而当你“放松”时,一不留神他们就长大了。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父母学会依靠上帝恩典的过程,也是一个经历上帝的信心成长的过程。
女儿的出生甚是艰难。可谓眼泪和鲜血齐飞,神恩共温情一色。离预产期4个月,妻子就卧床在家,最后因为出血,提前两个月的一个夜里住进了医院。因为妻子是前置胎盘中最严重的一种,在医院她被要求绝对静止卧床,而且几乎每天都在流血和止血中度过。
在医院的每一天,已经不分白天和黑天,它被各种情绪扯成碎片又黏连在一起,无法快进、后退或暂停。每一分钟的痛苦叠加在一起,成为钝刀割肉般的煎熬。医生让我们随时做好大出血的准备,上手术台,把孩子拿出来,孩子要送去保温箱,且健康与否未知;此外,手术中妻子一定会大出血,并极大可能需要拿掉子宫。
我那在妈妈肚子里尚看不见的孩子,没人知道她会如何;我那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没人知道她会如何。人在那一刻,就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和完全的无助。那些天,差不多每日早晨五点多,我都会出去买早饭,并不长的路,我需要走很久。一边走,一边祷告,然后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作难,想去仰望神,却又觉得没有力量。
每一次检查,总揣著有一些好结果的期待,但检查的结果总是各种情况中最坏的。我陪着妻子,在医院的病床头,给她读《诗篇》。有时读著读著,两个人就会流泪,这泪有时是失望的泪,也有时是从神得安慰的泪。
在我最灰心的时候,上帝借着教会弟兄姊妹的探访和主祷文来安慰我的心:“我们在天上的父”。我向神祷告说:主啊,你是那一位天上的父,你比我更爱我的妻子和这个未曾谋面的孩子。倘若你让这个孩子这么快去见你,也是一件好的无比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和她会再见的。倘若妻子摘掉子宫这事你允许发生,我们也默然不语。
从那天起,我们夫妻决定完全地向神放下。剖宫产手术前一天,我去血库为妻子手术提前备血,也被告知妻子的子宫会很有可能被切除,医生让我签字画押。手术前的那晚,在牧师和弟兄姊妹祷告后,妻子睡得很安稳,她说从住院起,那一晚睡得最好。
陆尊恩在他的灵修小札《我们真的不需要预知未来》中说:“信心不需要知道未来如何。反而,信心是在不清楚未来的时刻里,将自己全然无惧地交托在掌管明天的神手里。一个跟随的人不会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一个跟随的人只问‘我是否仍然忠心地跟随主’?这就好像羊在旷野里跟着他的牧人,羊永远不知道明天会经过死荫的幽谷,还是走进可安歇的水边;羊能够面对明天的力量在于‘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羊只要知道他的牧人还在身边引导他,他就不必惧怕,他可以安心地度过每一个陌生的明天。”
后来的故事,就是女儿虽然早产一个月,但母女还是比较平安。女儿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就像那颗随着恩典冒出的牙。成长是一个在未知中获取确信的过程,虽然有时极其艰难,但除了恩典,我还能说什么呢?
换牙:蜕变
我问我爸,我是什么时候掉牙的。我爸说,那个时候,连吃饭都没有着落,谁还会顾上孩子掉牙这种事情。
儿子望仔6岁多开始换牙。他自己找了一个小盒子装牙齿,而且在盒子上画上了一些符号,说是给牙齿写了一封信。
上帝很奇妙,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给我们不同的牙齿。乳牙换成了更坚固的牙齿,日子如何,牙齿就如何。正如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情况,人生也随之蜕变。
只是,人生中的蜕变不总是毛毛虫变蝴蝶般绚烂,很多时候是错乱,甚至是伤害。似乎生活里失望和错序是正常的,而欢喜和遂其所愿才是“意外”。
圣经里最好的蜕变的故事之一一定要数约瑟的故事了。我们大多记得约瑟逆袭成为宰相的辉煌和光荣,却会忽略了他人生蜕变时的伤痛。约瑟少年彩衣翩翩,被父亲宠爱。不料被亲人出卖,沦为奴隶。似乎做奴隶刚刚风生水起的时候,却又沦为阶下囚。随之是漫长的等待,等待,他本以为一辈子就烂在监牢中……
约瑟生命中最大的安慰,在于他的蜕变中一直出现的是“上帝与他同在”。上帝与我们同在,并非是天色常蓝,而意味着在死荫幽谷中,我们也可以喜乐。
一个孩子的蜕变,他所需要经历的,我们同样是未知的。苦难和变更带给人有时是致命的扭曲,有时却是化了妆的祝福。而催化的关键,并非环境,而是上帝自己。只有把孩子交在上帝手中,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爱,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祝福。
智齿:衰残
我问我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长了智齿。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等我真正注意到它,是它第一次疼的时候。
有人说,长了智齿,人生就即将开启一项新的智慧。我反复揣摩著这句话,期待着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但智慧没有等到,却等到了它的疼痛。或许,认清疼痛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几年以来,它时常疼痛,而且越来越频繁。
每次疼的时候,我对“衰老”这个词就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未到的33岁,应该算是人生最强壮的年纪。可我明显能够感受到,身体某种衰老的迹象。以前熬夜睡一觉,洗把脸,然后感觉精神焕发。现在是,熬完夜,好几天都无精打采。我常常饱含温情对妻子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妻子就打趣说,这个有点难,你老的有点太快了。
在时间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走向不可逆的衰老。很多时候我们说“有朝一日”,其实是“不会再有”。我可以拔掉智齿。但即使拔掉了使我疼痛的牙齿,仍然拔不掉岁月在我身上的痕迹。衰老到某个程度,就是死亡。
走向衰老和死亡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事实,死亡是我们迟早要穿过的“最后阵地”。但即便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还是活得好像它永远不会来临。圣经让我们学会正视衰老和死亡:“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
圣经不但给我们展示了众人的结局,同时也给了我们极大的盼望,“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6-17)
关于这段经文,约翰·派博牧师说:“上帝借着这段经文来向你提出慷慨的邀请,要你们注意自己无须丧胆、且每日能够得着更新这一切的理由。看哪,上帝的大能和祂儿子的生,正在你的软弱上得到彰显……看哪,你的苦难不是最后的结局,你将与耶稣一同从死里复活,并且会与上帝永远喜乐地活着。”
一位姊妹在她的朋友圈里写到:“看着刚刚过了33岁生日的老公,还是挺年轻和活力四射。可在一刹那,想到我们的耶稣也在这个33岁的年纪,钉在十字架上。就忍不住要泪流了。”
三颗牙的故事,也是我们一生的故事。但在基督耶稣里,我们的故事重新被续写。长牙、换牙、掉牙,成长、蜕变、衰残,既在生死之间,又在生死之外。这其间的过程若在上帝摊开的手心上,就能开出一朵朵花来。
作者现居南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