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走一万步,才是健康(刘同苏)2018.06.25

刘同苏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8.06.25

 

外出讲道,其间与当地牧者同工一道出去吃饭。不知如何,席间的话题一转弯,从食物上了运动的道。细想也是必然,摄取食物,就是为了补充运动消耗的能量。不过,这一关系于当下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人类有口味,这原本使人超越了进食的纯物质控制,让吃饭也有了美感的享受。可是,人的罪性却将口味的超越翻转为屈服于肉体欲望的更深滑坠;因为沉溺于美味,人甚至无视饥饱的肉体调节了。

席间的运动话题不是如何寻求食物以补充能量的不足,而是如何运动以消耗多余到“太”的摄取能量;其实,倒无需各位细述“太多”的自我状况,那多余的能量都明显地物化在他们身体的中段了。一谈运动,话太投机了,说著说著各自都亮出了家伙,计步器、电子手表的计步功能、手机的计步设置。真是技术统治的时代,肉体运动全被定量化了。可惜的是,那健康标准都定量化地贴在身上了,怎么肚子都没见小啊?

据说,“一天一万步”的健身底线,是一家制造电子仪器的日本公司为了推销而生造出来的。不过,其后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们也相继实验了人类活动,证明那家日本公司的话还真不是虚假广告,各色数据都在一天一万到一万三千步的幅度之内。科学已经数据化地证明清楚了,技术手段已经定量地将那指数落实在个人身上了,健康的效果好像却不那麽明显,倒是电器公司受益不少,连IT公司都沾光卖了不少“健康”软件。

道理也简单,健康不是想出来的,无论你怎么明白健康的道理和方法,那本身并不能在你里面生发出健康来。健康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健康具有实体性,健康只会发生在具象肉身的实体运动中。另外,健康也具有主体性。外在手段的便利并不能造就你的健康;健康只坐落在你主动的健身运动里面。健身器材不会使你动起来,得你自己动,健身运动才会对你有效。

健身的标准不是挂在你手上了吗?健身的器械不是放在你家的起居室或地下室了吗?怎么没能使肚子上的脂肪消去一毫米呢?因为只要作为主体的我不动,那些外在的健身手段就毫无健身的效力。健康是一种主体运动的实在状态;只要自己(主体)的肉身(实体)没有动起来,健康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灵命健康的道理也是一样。一要自己动起来,而且还不能仅仅里面动个念头,或者情绪上嗨一下,得真刀真枪地以肉身动起来。圣子都得在肉身中,才将灵命的健康状态(即“道”)彰显出来,怎么咱们转转脑筋、动动嘴皮子,灵命就会健康呢?既然耶稣为我们启示了又真又活的灵命健康典范,也许回到这灵命健康的原点,可以领悟一些灵命健康的规律。

首先是实体性。道是有实体(肉身)的;凡没有实体的,都不是生命之道。再清楚的理念也不可能驱动肉身。无论多傻的人,也明白抢银行犯法,这一点不能阻止罪犯们前赴后继地直奔著银行下手。实体只能被实体驱动,所以,生命之道是以肉身来到我们面前的,并且将自己的身体(教会)留在世间,让真理具有实体性的支柱与根基。

“理念可以驱动实体”不过是理性主义的神话,甚至连这一主义硬派为鼻祖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明白实体的真正动因是实体,更不用说“道成肉身”所启示的灵性生命原则了。实体的榜样,并且是群体的实体榜样所构成的环境(教会),是灵命生成与健康的客观条件。

一个人去健身房,通常不是因为那里的器械更多更好,而是周围动着的躯体浪潮也荡漾起自己的肉身行动。若要坚持跑步,所有的健康指南加在一起,也不如身边来个跑友,更别说是一大群会连拉带推的挚友了。当然,不管怎么外力推动,最终让自己肉身动起来还是自己。我的肉身动了吗?我的实在生活置身于基督身体的运动中了吗?只有先投入实在的运动,才有谈健康的可能。

此外(不是其次)是主体性。外在推动的只是物理运动,自己动起来的才是主体运动。然而,那使动的自我是什么?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自我的本质,所以,我思,故我在;基督信仰却相信自我的本质是灵性,因此,我信,故我在。自我的终极性默认了其无限的特质,而不到无限上帝那里,谁能自己获得无限性(即永生)呢?理性不能无限(康德于本体论,波普尔于认识论,都证明过此命题),又怎能给予自我以终极性呢?自我的终极性行动取决于灵性。

运动意味着放弃原有状态。纯粹的肉身运动只需要放弃自我的某个方面,而灵命运动却必须放弃旧有的自我本身。在耶稣的启示里面,绝对的主体运动就是十字架与复活。当耶稣以十字架而全然舍己的时候,无限天父就以圣灵的形式从圣子里面显现了绝对主体的力量,于是,以无限自我所发动的实在动力已经驱动了身体的复活。

道理就能把人说上十字架吗?必须是圣灵的内住才发动了自我可以全然舍己的实在运动。其实,道成肉身已经默认了主体生命驱动的原则。具象的个体生命之所以可能改变另一个具象个体生命,恰在于圣灵。自我既然是终极性的,非终极性的理性怎么可能成为自我(不是自我的某个方面)之间交流的渠道呢?

教会的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灵性的,所以,教会的首要功能不是说理,而是灵性的鼓动。主体的动因永远是灵性的;圣灵的内住是一个人作为主体行为的根本。这不是说,教会不需要教导圣经真理了,而是说,圣灵的恩典才使我们领受字句里面的上帝之呼吸(参《提后》3:16)。字句提供了客观性,而圣灵才保证了主体性。这就是为什么宗教学学者可以清晰地分析圣经的每一字句,却不会让他们活出圣经的真义。就像几乎每一个人在理念上都清楚运动对健康的的意义,但仅凭这一点并没使几个人动起来。

附带的是真实性。理性真理仅对物具有客观真实性,却无法保证对主体的真实。主体因为其终极性而可能对理性真理实施回避或歪曲。例如,每天一万步是有质量要求的,一般说来,需要一分钟走130步的步速。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将计步器整天带在身上,于是,从沙发到饭桌的闲庭信步,办公桌之间的随意溜达,都计入计步器,结果,万步只是一个定量的数字而非有质量的主体活动。只有“万步”内在地展开在主体的行走中,“万步”才是健康。若“万步”是对外在尺度的应对,则没有主体份量的“万步”就不一定达到健康的效力。

主住在里面,真理方具有主体的真实。我们可以从里面选择例外或条件来规避外在的有限理念,却到哪里躲避住在里面的无限圣灵呢?餐桌上有一位同工分享说,他设了手机计步功能以后,发现每天只走了二千步,于是,就把那功能关闭了,这样,万步健康的真理就隔绝在他以外了。看来,要驱动主体生命,就得有一个与主体生命同一的真理,这就是交融并支配主体生命的圣灵。

 

作者现在美国北加州牧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