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向·转型·转心——福音机构如何把握新媒体宣教(华欣)2018.09.07

华欣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8.09.07

 

众所周知,我们所肩负的,是把福音传到地极的大使命;我们所面对的,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科技的颠覆性发展,打破了以往生活时空的边界,使得点状的、空间分离的人、物、场景,在任何时刻可以即时成为一个网状的、相互关联的结构。这使”最短距离、最优路径、最快传播、最大覆蓋“成为可能,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本质改变。

《海外校园》自1992年创刊以来,海外校园机构的事工已经走过25个春秋。从一本福音杂志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福音、造就和神学教育的福音机构,事奉对象涵盖从慕道到初信、从初信到长执的不同群体。

作为福音机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站在前沿,才能有效地服事众圣徒。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海外校园机构服事的经历,从转向、转型、转心三个方面来分享如何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以新媒体来传扬福音,拓展神的国度。

 

转向:观察上帝的作为,认清势态、踏着上帝的浪潮而升腾

在信仰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问:我该做什么?什么是神的心意?明白神的心意,得到神的指引,走在神的道路上,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笔者的母会,芝加哥西郊活水福音教会,十七年前开始酝酿植堂的时候,同工团队在一起祷告,寻求神的带领。那时,美国南加州橙县马鞍峰教会的华理克(Rick Warren)写的《直奔标杆》(Purpose Driven Church)开始传入华人教会,我们就一起读这本书,学习寻求神旨意的方法。

在书的序言里,作者以加州人喜爱的冲浪运动为例讲述如何明白神的旨意。他说:”冲浪是一门驾驭神所创造的浪潮的艺术。神造浪,冲浪只是去乘上浪。没有任何冲浪者试着要造浪。如果没有浪,你就不要在那天冲浪,就是这样!另一方面,当冲浪者看到一个好浪,他们会尽量使用,即使在暴风雨当中,他们也乐此不疲。“

华理克牧师指出:”许多关于教会增长的书籍与研讨会都落在‘如何造浪’的窠臼里。他们试着制造圣灵的浪潮,使用各种花招、节目或行销技巧来制造增长。但是增长无法由人来制造!只有神能叫教会增长。只有神能将新生命吹进遍地枯骨的山谷。只有神能造浪——复兴的浪、增长的浪、领受圣灵的浪。“

这些话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往往习惯向神发问:主啊,你到底要我做什么呢?然后被动地在那里等。其实我们更应该主动地睁大眼睛去看神在做什么,去看神所兴起的浪潮在哪里?《以赛亚书》中,上帝对着祂的子民发出呼声:”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搅动大海,使海中的波浪匉訇。“(《赛》51:15)

如何明白神的心意?如何走在神的旨意之中?要看神所兴起的浪潮在哪里!上帝兴起的浪潮在哪里,祂对我们的呼召就在那里。我们要踏着上帝兴起的浪潮而上,作新时代的冲浪者。

那时,我们清楚地看到神把许多未得之民带到了芝加哥西郊,看到了神所兴起的浪,于是我们踏浪而上,在那里开拓植堂,活水福音教会顺势而生,十几年来蓬勃发展,成为芝加哥地区成长最快的国语教会。

同样的事例发生在《海外校园》这个福音机构。1992年的夏天,苏文峰牧师和郑期英师母离开已经服务了十年的事工岗位,开创了《海外校园》。他们为什么放下原来做得顺心顺手的工作,踏上新的、未曾走过的路?因为他们看到了上帝所兴起的浪潮。

苏文峰牧师曾把”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的宏图大业归纳成七波浪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经过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大开,出国留学人如潮涌。苏牧师夫妻果断转向,抓住历史契机,在神所兴起的浪尖上,开始专门面向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学生学者的福音事工。《海外校园》成了第一本有针对性的、以向中国知识分子传福音为导向的基督教杂志。

第一阶段的事工主要形态是纸媒出版,出版物包括杂志、书籍、见证集、福音单张、各类小册子等等。随着信主的人数不断增多,门徒造就的话题自然进入议事日程,系列培训资料开始出版。

第二阶段,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字出版事工,在出版《海外校园进深特刊》的基础上,创办了《举目》杂志。与《海外校园》不同,《举目》是给基督徒的。《举目》关注教会生活,旨在帮助有心服事的基督徒灵命成长,也成为教会牧师传道的“智囊”和帮手。这个阶段,我们增加杂志的印数,且根据不同处境下的需要进行调适,出版了欧洲版和中国大陆版。

在文字出版继续发挥长处的同事,我们开始”触网“、”触电“和”下海“。海外校园机构开始尝试网络培训,即”触网“,同时将纸刊上传至网络和电邮,成为早期的”电刊“——”触电“。”下海“则指2004年开始的”海归“事工。我们的目光追踪著这一代在北美和欧洲福音大潮中归主的中华儿女,当他们回到祖国时,为他们编写《海归手册》,举办营会,盼望他们成为福音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一个福音机构,要踏着上帝的浪潮而升腾,首先要努力观察,看清神在哪里动工。祂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其二是悉心分辨,对神的带领有敏锐的反应,注意到时境的变化。其三是积极行动,创造条件,努力迎头赶上时代,而不是被动等待。就像向日葵跟着太阳走,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跟着神的手转向。

 

转型:调整事工的模式,改换型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

近年来,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当前各项突破性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史无前例。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几乎所有的行业。这些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数字化的,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了”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海外校园机构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也不断调整事工的方式和型态。2010年提出的”善用新媒体,关注新一代“的事工方向,包括三个部分:(1)从纸媒到网络;(2)从校园到教会;(3)从海外到国内。

当我和妻子还有我们母会的执事会一起为事工的转向祷告时,我们的心被圣灵感动,看到这是出于神的异象,是神的呼召。于是教会把我们差派出来,作为宣教士,参与海外校园机构的服事。

根据中国留学市场统计报告,2013年至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分别为45万、50万、52万、54万,不断增长;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本科生占的比重越来越多,高中生(小留)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统计,中国在2013年迎来了史上最大海归潮,留学归国人数达40万人。2016年海归人数超过了43万。 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等于出国人数的历史性拐点。我们面对的是两股大潮、一代新人。

要做新媒体时代的冲浪者,我们不仅要转向,而且要转型,因为原有的事工型态,已经不再适合新一代的需要了。纸刊不再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媒介,对于这一代人,手机、平板电脑、网络、视频才是这些”低头族“获取信息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转向的同时转型,不再以纸质印刷品的出版为主要的事工,全面向新媒体平台进军,同时注重教会植堂牧养方面的联结。这绝非易事,因为任何机构成立一段时间后,都会有惯性和惰性。惯性使人陷在以往的成功之中,总想着以老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就像英文谚语说的,对于锤子、一切都是钉子(For a hammer, every problem is a nail head)。我们无法靠一把榔头打天下,必须因地制宜,心意更新而变化。惰性使人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学习新事物,导致与时代脱节。

于是我们提出了”唤低头族扬脸,召网中人归主“的口号,努力改变事工型态,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信息、形式、平台、渠道等方面打破原有的格局架构,进入公共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建立义工队伍,开发音像产品,让机构全面转型。从一个以杂志书籍出版为主的机构,转型成为一个综合型的、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的,集福音、造就、牧养开拓和神学教育于一体的宣教机构。

随着境遇的改变而调整机构的事工型态是不容易的。进入2000年代后,北美华人教会中人潮涌动,新人、慕道友多数都是从中国大陆出来的,于是海外校园机构决定把以传福音为主要使命的《海外校园》杂志改为简体字。改字体看似小事,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不仅在编辑习惯、文字处理系统、作业流程方面要作调整,更难的是要解决来自习惯了旧方式的弟兄姐妹们那里的阻力。

从繁体到简体,我们失去了一批多年同行的老读者,也失去了一批在经济上多年奉献的支持者,非常令人惋惜。尽管机构转型很难,但是我们必须在异象的带领下继续往前走,义无反顾。当机构的服事范围扩大和深化,不再限于海外的校园,而是要从校园进入教会,建立属灵生命成长的深度联结的时候,我们改变了沿用了十多年的,以海外名校的校园照片作杂志封面的方式,代之以年轻一代喜欢的,简洁亮丽的动感设计风格。有些长期订户因此停止了订阅,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也盼望这些老读者能够从变化的字体和现代的美术设计中,看到其中不变的真道,继续与我们同工同行。

从纸制印刷品出版向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转型,我们向博客、微博、微信、QQ、网上论坛、电子刊物进军。经过这几年的开拓,我们的信息已经完全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之上,传播渠道也已经完全网络化、移动化了。网页不断更新,电刊按月出版,微信天天推送,音像穿插其中。新的型态之下,信息的阅读量和覆蓋面都大大提高了。感谢主带领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转心:更新服事的心态,心意更新、按著使命的要求而迭代

型态转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化。网上曾流传过这么一个段子:食人族酋长的儿子到剑桥读书,学成归乡继承了酋长之位。英国同学去看他,发现他的臣民还在吃人。惊愕之下问:”怎么你没有带领他们进步?“他说:”有进步啊,难道你没看见我的臣民会用刀叉了吗?“

让一个机构的事工具有新媒体的型态还不是那么困难,把同样的文稿从印刷厂拿回来,上传到网站上,再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里,看起来就很”新媒体“了。我们也曾经以为,只要把文字放上网站,变成音频、视频,就算是转型成功了。但这只是外表,有形而无神,没有抓到新媒体的精髓。正如美国著名的传媒人亨利-布洛吉特所指出的,如果只”将印刷品的文体与风格复制到网络上去,还是无法有效引发90后的关注“。

转心的意思是要从里面转化,且要转而化之。不仅要改变外部形式,更要改变内部心态;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蜕变迭代,进入新的阶段、更高的层次。转化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中成长。否定自己,付上代价,转型才能成功。

比执行神的命令还重要的,是体贴神的心意。我们所怀的,不是奉命行事的心态,而是甘心乐意地跟随主的旨意而行,千方百计地让主的旨意成就。

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改变、成长、突破。我们要敢于做没做过的事,这是改变;要努力做不会做的事,这就带来成长;要甘心做不愿做的事,这样才能带来突破!不仅要有新媒体的外壳,更重要的是要有新媒体的思维和运营方式。过去我们的”旗舰“是《海外校园》和《举目》两本杂志;现在我们主打新媒体,微信、脸书、网站、手机先行,纸刊成为网文的”精华版“。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强了,”实效性“也自然加强,媒体信息与宣教互动,对教会牧养开拓有更大的帮助。

过去我们常常觉得在网络上开展事工属于”空军“,飞得远,范围大,但不容易接地气。又好像是炮兵,火力虽猛,但终究”大炮不能上刺刀“。但在新媒体时代,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使人们”天涯若比邻“,虚拟和现实、线上与线下可以不断地互换互动。

传统的宣教和培训模式是实地的P2P:”点对点“,”人对人“(point to point, people to people)。这受到场地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使用新媒体平台网络传播,模式可以是O2O (off-line to on-line):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循环上升,无远弗届,不可限量。

在新媒体宣教中,我们不仅要把P2P扩展到O2O,而且要进入“网络到网络”,也就是N2N(network to network)的层次。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已经为人和人之间、教会和教会之间的相互通信联结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平台。借由网络直播、线上会议室、视频通话、微信群聊等广泛流行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众教会和散居的信徒组织起来,一些过去做不了的事工,现在有了生机。

譬如海归事工,靠单个教会很难做起来。因为回归一回国就分散了,无法有效跟进。据统计,80%的海归信徒,回国后流失了,不再过信仰生活,殊为可惜!我们把北美的教会组成”海归关爱网“,以”网络查经班“的方式帮助分散到不同教会的海归过渡,同时帮助他们在当地,或融入已经有的小组,或创建自己的小组,保持信仰生活,成为福音的种子。而北美的众教会,通过”海归关爱网“来远程咨询辅导、关心帮助他们,并且定期实地巡回探访他们。使这些种子,不仅自己扎根成长,而且影响周遭的人,开花结果。

新时代、高科技为福音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必须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敢想、敢干、敢闯。

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教授,宗教和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基督徒总数将会占总人口的16%!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超过一亿五千万的新信徒涌现,需要超过一百万的牧师传道人,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新同工领袖这是多么大的浪潮啊!也许预测的数字不一定那么精确,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我们有生之年,中国福音化的大潮一定会来到,并且为我们所经历。这是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我们要预备,我们要投入。

我们在此向主献上祈祷,求祂亲自带领我们,开启我们的眼睛,指引我们的道路。我们愿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不是效法这个世界,而是心意更新而变化,惟愿主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彰显于万国万民!阿门。

 

作者为海外校园机构现任总干事。

 

本文根据CMC 2017工作坊信息整理,已经作者授权刊发于使者杂志2018年7/8月号 https://www.ambassadorsmagazine.org/6029.html ,同时收录于《网络宣教课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