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本文原刊于《举目》44期
近年来,北美的留学生,主要由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群体所构成。这个群体被俗称为“80后”。在现在的留学生事工当中,这个群体是我们传福音的主要对象。由于独特的成长背景, 80后自然也有独特的思想。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思想特征,才能够更有效地将福音信息传给他们。
笔者出生于80年代中期,是80后的一员,同时在大陆留美学生事工中,有近3年的服事,主要接触的也是中国大陆出生的80后群体。笔者愿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观察,以及服事当中的领受,浅析中国大陆出生的80后群体成长背景的特点,及其对于福音事工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这一群体的成长背景,有以下3个特点:
一、成长于中国大陆的思想转型期
80后的少年、青年时期,也就是他们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恰逢中国社会的思想转型期。就在这个时期,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不再被国人视为“信仰”。这个时期的国人,进入了信仰的真空时期。
同时,随着经济增长,“先富起来”的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追逐起实际利益。实用主义的哲学开始盛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原有的道德规范,越来越不敏感,社会关怀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也是在这个时期,外来文化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先是“洋品牌”、“洋快餐”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占领中国市场。接着,来自西方世界的影视 作品,也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而后,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想,更是如潮水一般涌入。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认同度,不 断提高。
这样的成长背景,对于 80后的福音事工,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正面来说,80后总体上,没有像父辈一样, 背负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比较开放。对基督徒和基督教,他们也没有父辈那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于对西方文明的好感,很多 80后会积极了解基督信仰、参加教会的活动。所以对80后群体传福音,入手并不困难。
但从负面来说,由于信仰的真空和实用主义哲学的氾 滥,80后习惯于定睛升学、出国、就业等实际问题,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的罪性、宇宙的起源等比较“虚”的问题,则较少思考。即使被问及,也往往持着一种无 所谓的态度。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福音工作的负面影响相当大,因为持这种态度的人,根本不关心救恩问题。
另外,受互联网文化影响颇深的80后,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当他们生活稳定下来时,这些娱乐活动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会远远超过教会活动。
针对80后的这一成长背景及其影响,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建议一,认清形势,但切莫灰心
由于80后的成长背景, 80后的事工有着易开始、难深入、易流失的特点。以学生事工为例,每一个事工周期开始时,可能会吸引不少人来参加活动。但过了一段时间,人数可能大量减少。这样的反差,容易让同工灰心,打击同工的积极性。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这样的结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表面的不顺利就灰心,而要恒久忍耐、恒切祷告,仰望那创始成终者,盼望我们传福音的对象,或许在某一天能够回转。
建议二,抓紧时机,传整全的福音
笔者认为,学生事工中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流失,而有选择性地传讲福音,尽量避开“容易使人反感”的信息。但这些“容易使人反感”的信息,如人的犯罪,上帝的公义审判,和耶稣十架的救赎等等,恰恰是福音的核心信息。
既然我们前面谈到了,有很多原因会造成80后学生大量从教会流失,这几乎是必然的,是我们无论如何“谨慎”都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就更应该抓紧每个事工周期 最开始的时间,用简单、温和的方式,把福音的核心内容传给他们。如此,那些学生即使暂时离开教会,心中也会埋下种子,或许有一天就会发芽。
二、接受的教育高度模式化
80后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高度模式化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造成的——尽管当局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大部分的学校,仍然是以应对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在教育当中,加入了很强的意识形态。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80后在学生时代,习惯 了在各个科目中按照“标准答案”答题,按照“健康向上”的思想来写作(否则就得不到好成绩)。
为了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赢得竞争,大多数老师和父母,也会对学生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格的约束。从学习到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家长都会对学生加以限制。
这种高度模式化的教育,对于80后的成长,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影响一:欠缺独立思维
由于80后习惯于各种“标准答案”,因此比较欠缺独立思维。
教科书对于80后来说,有着颇深的影响。因此,课本上的“进化论”、“无神论”、“宗教的本质”、“科学至上”等观点,80后虽然不会像父辈一样奉为圭臬,但也相当认同,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因此, 80后在接受福音上,普遍有理性上的障碍。
影响二:虚假的感情表达
模式化教育的另一个结果,是虚假的感情表达泛滥。在写作文时,要想得到理想的成绩,不论写什么内容,最后一定要有“思想的升华”,也就是说,要关联到“正确的思想”。
这种关联往往十分牵强,因此免不了要表达自己并不想表达的感情。并且,对于事件和人物,不管自己的观点如何,在文中都必须与官方的思想一致。遇到重大事件的纪念,评奖、评优的申请,入党、入团等等场合,更是要抒发一番“思想正确”的豪言壮语。
不过,由于信息的渠道增多,80后并不像父辈年轻时那样,真正认同这些“正确”的意识形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80后习惯了抒发虚假的感情,以致于很少能够产生真正的感动。并且对于别人的感情抒发,比如基督徒的见证,也先入为主地持有怀疑的态度。
影响三:恐惧约束、承诺和委身
在这种教育体制中,受到高强度的管理,这使得很多80后对于约束、承诺和委身,有着很大的恐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80后,乐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教会或团契 的活动,但是一旦进入“实质性”的环节,比如被邀请决志,就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部分同学甚至对“填写来宾登记卡”都颇为顾忌,因为他们担心,这就意味着 要加入这个“组织”,也就是说要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个组织的约束。
针对80后“所受教育高度模式化”带来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一:对于各种“常见问题”,多做准备
如上述的教育背景带来的影响,一些80后对于基督信仰是有偏见的。这些偏见,往往是因为对基督信仰的了解不全面。
所以,对于一些经常提到的问题,如科学和信仰的关系,进化论等等,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就如圣经所说,“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要尽量通过沟通,消除他们对信仰的误解。
建议二:身教胜于言传
由于受到泛滥的虚假感情抒发的影响,80后一般很难单纯地被言语感动。所以,比言传更重要的方式,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基督徒对人、对神、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
让他们看到,我们真正活出了我们所讲的道理,这比单纯的言语更有影响力。
建议三:避免过度的催促
我们都迫切盼望他们的灵魂得救,但是神有自己的时间。对于暂时还没有感动的80后,不宜过于急切地催促他们在形式上迈出那一步,以免造成抵触情绪。毕竟,如果没有真心的相信,一切的形式都毫无意义。
我们应当鼓励他们继续寻求神的道,盼望有一天圣灵感动他们的心。
三、独生子女,且物质生活较丰富
由于中国大陆的计划生育政策,8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资源、父母的厚爱,他们都独享。再加上出生后,正赶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大陆的经济逐渐崛起,所以,从总体上来说,80后大多衣食无忧、物质需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
由于能轻易得到一切的物质供应, 80后群体常将所得到的,视为理所当然,不太容易有感恩的思想。加上从小独自占用家庭的资源,缺乏与兄弟姐妹的分享,所以80后常以个人为中心,凡事多考虑自己的方便,少为别人着想,以致于在待人接物上,常常有不妥当的地方。
这些看似跟福音事工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很多问题。很多教会同工(包括同为80后的同工),往往抱怨那些80后同学“不懂事”。例如, 80后留学生初到美国,大家本着基督的爱,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关怀。但是部分新生会借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让人惊讶。还有许多新生,一旦安定下来,就 再也不和帮助过他们的人联系……
由于这些原因,许多人服事的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怀疑自己的服事没有价值。还有小部分同工,因此不再参与服事。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当同工们,了解80后的成长背景,然后更加效法耶稣基督的爱心与包容。因为80后的这种“不懂事”,往往没有恶意,而是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缺乏相应的意识。我们如果为耶稣做了好的见证,即使当时这些同学的回应十分冷淡,但将来有一天,神会使用我们的见证,在他们的心中动工。所以,当我 们在新生事工中,遇到令我们失望的回应的时候,希望我们仍然能够保持热心,在这个有价值的事工上恒心服事。
结语
对不同的群体传福音,会遇到不同的挑战。80后事工的特点,总体来说,是开始的时候比较容易,但是越深入下去,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通过对80后成长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带着更多的爱心、恒心和耐心,投入到事工当中去。
作者来自四川省成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