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本文原刊於《舉目》44期
近年來,北美的留學生,主要由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群體所構成。這個群體被俗稱為“80後”。在現在的留學生事工當中,這個群體是我們傳福音的主要對象。由於獨特的成長背景, 80後自然也有獨特的思想。我們需要瞭解這些思想特徵,才能夠更有效地將福音信息傳給他們。
筆者出生於80年代中期,是80後的一員,同時在大陸留美學生事工中,有近3年的服事,主要接觸的也是中國大陸出生的80後群體。筆者願根據自身的成長經歷和觀察,以及服事當中的領受,淺析中國大陸出生的80後群體成長背景的特點,及其對於福音事工的影響。
從總體上來說,這一群體的成長背景,有以下3個特點:
一、成長於中國大陸的思想轉型期
80後的少年、青年時期,也就是他們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恰逢中國社會的思想轉型期。就在這個時期,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逐漸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不再被國人視為“信仰”。這個時期的國人,進入了信仰的真空時期。
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先富起來”的人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追逐起實際利益。實用主義的哲學開始盛行。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於原有的道德規範,越來越不敏感,社會關懷的意識也越來越淡薄。
也是在這個時期,外來文化開始對中國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先是“洋品牌”、“洋快餐”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快速佔領中國市場。接著,來自西方世界的影視 作品,也進入了中國觀眾的視野。而後,隨著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興起,西方世界的各種思想,更是如潮水一般湧入。國人對於西方文明的認同度,不 斷提高。
這樣的成長背景,對於 80後的福音事工,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從正面來說,80後總體上,沒有像父輩一樣, 背負沉重的意識形態包袱,因此對於各種不同的思想比較開放。對基督徒和基督教,他們也沒有父輩那樣,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出於對西方文明的好感,很多 80後會積極瞭解基督信仰、參加教會的活動。所以對80後群體傳福音,入手並不困難。
但從負面來說,由於信仰的真空和實用主義哲學的氾 濫,80後習慣於定睛升學、出國、就業等實際問題,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的罪性、宇宙的起源等比較“虛”的問題,則較少思考。即使被問及,也往往持著一種無 所謂的態度。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對於福音工作的負面影響相當大,因為持這種態度的人,根本不關心救恩問題。
另外,受互聯網文化影響頗深的80後,有相當一部分人沉迷於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當他們生活穩定下來時,這些娛樂活動對於他們的吸引力,會遠遠超過教會活動。
針對80後的這一成長背景及其影響,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建議一,認清形勢,但切莫灰心
由於80後的成長背景, 80後的事工有著易開始、難深入、易流失的特點。以學生事工為例,每一個事工週期開始時,可能會吸引不少人來參加活動。但過了一段時間,人數可能大量減少。這樣的反差,容易讓同工灰心,打擊同工的積極性。
但是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這樣的結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表面的不順利就灰心,而要恆久忍耐、恆切禱告,仰望那創始成終者,盼望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或許在某一天能夠回轉。
建議二,抓緊時機,傳整全的福音
筆者認為,學生事工中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為了避免學生的流失,而有選擇性地傳講福音,儘量避開“容易使人反感”的信息。但這些“容易使人反感”的信息,如人的犯罪,上帝的公義審判,和耶穌十架的救贖等等,恰恰是福音的核心信息。
既然我們前面談到了,有很多原因會造成80後學生大量從教會流失,這幾乎是必然的,是我們無論如何“謹慎”都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就更應該抓緊每個事工週期 最開始的時間,用簡單、溫和的方式,把福音的核心內容傳給他們。如此,那些學生即使暫時離開教會,心中也會埋下種子,或許有一天就會發芽。
二、接受的教育高度模式化
80後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高度模式化的。一方面,這是由於升學的激烈競爭造成的——儘管當局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大部分的學校,仍然是以應對升學考試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是由於政府在教育當中,加入了很強的意識形態。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80後在學生時代,習慣 了在各個科目中按照“標準答案”答題,按照“健康向上”的思想來寫作(否則就得不到好成績)。
為了在這個教育系統中贏得競爭,大多數老師和父母,也會對學生們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嚴格的約束。從學習到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家長都會對學生加以限制。
這種高度模式化的教育,對於80後的成長,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
影響一:欠缺獨立思維
由於80後習慣於各種“標準答案”,因此比較欠缺獨立思維。
教科書對於80後來說,有著頗深的影響。因此,課本上的“進化論”、“無神論”、“宗教的本質”、“科學至上”等觀點,80後雖然不會像父輩一樣奉為圭臬,但也相當認同,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因此, 80後在接受福音上,普遍有理性上的障礙。
影響二:虛假的感情表達
模式化教育的另一個結果,是虛假的感情表達氾濫。在寫作文時,要想得到理想的成績,不論寫什麼內容,最後一定要有“思想的昇華”,也就是說,要關聯到“正確的思想”。
這種關聯往往十分牽強,因此免不了要表達自己並不想表達的感情。並且,對於事件和人物,不管自己的觀點如何,在文中都必須與官方的思想一致。遇到重大事件的紀念,評獎、評優的申請,入黨、入團等等場合,更是要抒發一番“思想正確”的豪言壯語。
不過,由於信息的渠道增多,80後並不像父輩年輕時那樣,真正認同這些“正確”的意識形態。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80後習慣了抒發虛假的感情,以致於很少能夠產生真正的感動。並且對於別人的感情抒發,比如基督徒的見證,也先入為主地持有懷疑的態度。
影響三:恐懼約束、承諾和委身
在這種教育體制中,受到高強度的管理,這使得很多80後對於約束、承諾和委身,有著很大的恐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80後,樂於以旁觀者的身份參加教會或團契 的活動,但是一旦進入“實質性”的環節,比如被邀請決志,就會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部分同學甚至對“填寫來賓登記卡”都頗為顧忌,因為他們擔心,這就意味著 要加入這個“組織”,也就是說要在某種程度上,接受這個組織的約束。
針對80後“所受教育高度模式化”帶來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建議一:對於各種“常見問題”,多做準備
如上述的教育背景帶來的影響,一些80後對於基督信仰是有偏見的。這些偏見,往往是因為對基督信仰的瞭解不全面。
所以,對於一些經常提到的問題,如科學和信仰的關係,進化論等等,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準備,就如聖經所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要儘量通過溝通,消除他們對信仰的誤解。
建議二:身教勝於言傳
由於受到氾濫的虛假感情抒發的影響,80後一般很難單純地被言語感動。所以,比言傳更重要的方式,是讓他們親眼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基督徒對人、對神、對待各種問題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
讓他們看到,我們真正活出了我們所講的道理,這比單純的言語更有影響力。
建議三:避免過度的催促
我們都迫切盼望他們的靈魂得救,但是神有自己的時間。對於暫時還沒有感動的80後,不宜過於急切地催促他們在形式上邁出那一步,以免造成抵觸情緒。畢竟,如果沒有真心的相信,一切的形式都毫無意義。
我們應當鼓勵他們繼續尋求神的道,盼望有一天聖靈感動他們的心。
三、獨生子女,且物質生活較豐富
由於中國大陸的計劃生育政策,80後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的資源、父母的厚愛,他們都獨享。再加上出生後,正趕上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大陸的經濟逐漸崛起,所以,從總體上來說,80後大多衣食無憂、物質需求一般都能得到滿足。
由於能輕易得到一切的物質供應, 80後群體常將所得到的,視為理所當然,不太容易有感恩的思想。加上從小獨自佔用家庭的資源,缺乏與兄弟姐妹的分享,所以80後常以個人為中心,凡事多考慮自己的方便,少為別人著想,以致於在待人接物上,常常有不妥當的地方。
這些看似跟福音事工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實際上卻造成了很多問題。很多教會同工(包括同為80後的同工),往往抱怨那些80後同學“不懂事”。例如, 80後留學生初到美國,大家本著基督的愛,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關懷。但是部分新生會藉機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讓人驚訝。還有許多新生,一旦安定下來,就 再也不和幫助過他們的人聯繫……
由於這些原因,許多人服事的積極性大受打擊,甚至懷疑自己的服事沒有價值。還有小部分同工,因此不再參與服事。
對於這種情況,筆者建議當同工們,瞭解80後的成長背景,然後更加效法耶穌基督的愛心與包容。因為80後的這種“不懂事”,往往沒有惡意,而是由於社會經驗 不足,缺乏相應的意識。我們如果為耶穌做了好的見證,即使當時這些同學的回應十分冷淡,但將來有一天,神會使用我們的見證,在他們的心中動工。所以,當我 們在新生事工中,遇到令我們失望的回應的時候,希望我們仍然能夠保持熱心,在這個有價值的事工上恆心服事。
結語
對不同的群體傳福音,會遇到不同的挑戰。80後事工的特點,總體來說,是開始的時候比較容易,但是越深入下去,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通過對80後成長背景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這些問題的原因,從而帶著更多的愛心、恆心和耐心,投入到事工當中去。
作者來自四川省成都,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