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拜者,当用心灵与诚实来敬拜——专访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黄滨(希雅)2019.01.19

本文原刊于《举目》89期和官网2019.1.19

希雅

 

音乐,曾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她,唯一一位在三大顶级国际小提琴比赛——波兰维尼奥夫斯基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和德国慕尼克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的小提琴家。除此,她还先后获得10余项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奖项。她,就是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黄滨(编注)。

音乐,曾是黄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她4岁学琴,9岁离家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就读,17岁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到美继续追求音乐梦。

音乐是神赐予她最美好的恩赐。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这样描述她:“她有很吸引人的舞台形象,她的琴声纯净华美,不论是巴赫、勃拉姆斯、莫扎特还是帕格尼尼的作品,她都表现得炉火纯青。”意大利热那亚报纸《La Stampa》称赞道:“她是一位令人着迷的东方小提琴家,她的演奏把人们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她不但技巧无懈可击,更使人惊讶的是她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也把她带到神面前。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音乐那么美,那么妙,以至于科学家都无法解释人类对音乐的普遍热爱。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即使是婴儿也常常手舞足蹈。伟大的音乐触动人的灵魂,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最真挚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我以为在音乐中能追求到真善美,追求到真理,所以执著地追求音乐,但音乐把我带到神那里,神才是真善美的源头。”的确,在认识神以前,音乐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凭借著先天的恩赐及后天的努力,走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成为一位使人惊叹的小提琴家——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证实了这一点。

但卓越的成就并未带给这位音乐家终极的满足与快乐。那时,来自某外国媒体曾这样评价她:“一位从来不会笑的中国女孩。”是的,她说她很少笑,可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伴随演奏生涯而来的复杂世界使她迷惘,她不快乐,她深知欢乐和掌声不能持久,而音乐也再不能给她人生的答案。

“今归家 今归家

绝不再游荡

天父伸开慈爱双手

欢迎我归家

……”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跟随朋友去了教堂。这首《归家》,也许与拉过的许多名曲相比,算不上特别优美。但那词曲搭配起来,却触动了她的心。她后来相信是神借着这诗歌在召唤她。

她谦卑敞开自己,遇见了神。她发觉赋予她生命意义的不是音乐,而是那位创造音乐的神,祂的伟大、奇妙与美好无法用任何语言、音乐来表达,祂配人类用全世界最好的音乐来敬拜!

“我愿把最美好的音乐献给神,也愿用音乐来与人分享祂的爱和美善,用音乐来荣耀祂!”从此,这成为她的心声。

用心灵与诚实来敬拜

神当然配得用最美好的音乐来敬拜,但神却更在乎人的心灵与诚实。这是这位音乐家对敬拜的深刻理解。

有段时间,黄滨对自己的呼召感到困惑。她渴慕更多认识神,甚至打算放弃小提琴去全职服事,但一段时间的寻求,她最终明白,这不是神对她的呼召。神赐她美好恩赐,使她成为一位卓越的演奏家,是要让她在自己的专业上荣耀祂、见证祂。她顺服了这呼召,面对各方赞誉,她没有自满,反而不断在学业和技艺上精进,陆续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2015年,她去了母校伊斯曼(Eastman)音乐学院任教,并在教学之余参加各类音乐会、担任国际比赛评委。美国的生活安稳舒适,也提供了她自由的创作环境,但神对她有更美好的计划。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向她招手,原本在去北京考察后,她决定放弃。

然而回美前那一个晚上,一个微小的声音在她内心响起:“你有没有想过,你可以为中国将来的学生做些什么?”她不确定这声音是不是来自神,但后来一位朋友的挽留,让她恍然明白神在向她说话,提醒她做抉择时,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

此时,伊斯曼音乐学院也在焦急地等待她回复。她想确认到底神对她的旨意是什么,便邀请几位好友和她一起禁食祷告。在祷告中,神把那些曾吸引她的名利、待遇等诱惑,及北京的雾霾、高房价等各种顾虑都拿走了,给了她一颗纯净的心——纯粹出于能给他人带来更多益处,而不是只从自身的发展去做决定。

她决定接受中国音乐学院的邀请,为了可以培育更多中国的年轻学子。那一刻,她心里轻松而释放。神将平安、喜乐充满她的心。祂的同在是那样真实。

名利固然很吸引人,尤其在她所处位置上,充斥着各种诱惑,然而神一直保守她。虽然有时不那么容易,但努力在每一个选择上寻求神的旨意,以顺服的心来跟随祂并在生活中尊崇祂,这是黄滨所理解的敬拜。

 

音乐是神赐给我们的礼物

神要我们用全人、全身、全心来敬拜神,无疑音乐也是祂赐给我们的特别礼物,是帮助我们进入敬拜的重要因素。“神借着音乐特别祝福我们,因为音乐不用经过大脑与思考,而是直接进入内心。通过这个途径,我们得以进入到神的同在与荣耀中。”作为一个小提琴家,黄滨尤其理解以音乐敬拜神的意义。

西方的音乐是从基督教开始的,著名的音乐家如亨德尔、贝多芬、孟德尔松、巴赫、海顿、莫扎特等的创作,大都饮于圣经这个泉源。他们从信仰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精彩之作。黄滨曾多次演奏这些大师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她被他们的音乐所震撼,但那时她并未去探究那个源头到底是什么。

等她接触到那一位曾深深影响这些伟大音乐家之心灵的神之后,再站在舞台上演奏他们的作品,她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人们为她愈加炉火纯青、传“神”的演奏而惊叹,欢呼!

谈起基督教传统圣乐,她认为那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去过很多教会,见过各种各样的敬拜,也参与在敬拜中。不同的教会对待传统圣诗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教会在敬拜中,会选择传统圣诗,或一些经典诗歌;有的教会,几乎不唱一首传统圣诗,甚至带领者对传统圣诗都不太了解,唱的都是些现代的短诗;也有的教会敬拜比较灵恩,敬拜时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

“我无意评论教会的做法对错与否,因为每个教会对敬拜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我认为,传统诗歌非常宝贵,这是基督教音乐的宝库。许多次我被这些圣诗触动,那满有深度、使人震撼的歌词,悠扬的曲调,它们完美地结合,一段接上一段,引导我们进入到主的同在中,我们的心离主越来越近。而且,大部分诗歌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们生命的经历令我非常感动。”

“反观有些当代诗歌,似乎很容易把人带到‘敬拜’中,这种敬拜容易使人陶醉在自我的、感性的情感中,而且觉得‘享受’神很甘甜,但其实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灵里面的敬拜。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诗歌中没有好的诗歌,只是我们不能丢掉传统,那些古老的圣诗流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不能把它们当成不存在一样,这是基督教会的‘财产’,我觉得每一个教会都应该去珍惜这个宝库。若是一个教会对传统诗歌完全没有认识,我想他们失去了在基督里的许多宝贵见证和恩典。”

 

从《圣诞故事》到《十架故事》

黄滨想用自己的演奏来表达对传统圣诗的珍惜与对神的尊崇。她结识了一位韩国钢琴家姐妹。同为音乐人又有相同的信仰,她们惺惺相惜。那姐妹灵命非常美好,她的钢琴弹奏,似乎每一个音符都是献给神的,哪怕不重要的一首伴奏曲都弹得用心,触动人的心怀。“我们能为主做点什么?为何我们不一起做张专辑?”黄滨想。

想法虽好,但要将之付诸实践却得克服无数困难。“若非是神亲自要成就这件事,我们不可能录成这张专辑。”谈起《圣诞专辑》的录制,这位音乐家有着深深的谦卑。因为当时她俩不在一个城市,彼此又都有马不停蹄的演出、学习与生活安排,还要筹措经费,那位姐妹还怀有身孕等等,可说是充满了挑战。

但圣灵引领她们前行。黄滨抽时间飞去住进了姐妹家,她们选曲、去了解每首经典圣诞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感受原作者的生命经历,久久沉浸于作者们的属灵情感中,然后一起演奏、改编。但编来编去都不满意,毕竟作曲不是她俩的专业。黄滨想起了一位之前合作过的基督徒作曲家,何不找他试试?

神为她们预备了所需的一切。经费、专业作曲家的加入——这专业不仅是音乐上,更是属灵上。他作的曲子,首先触动了两位演奏者的心。接下来他们对曲子不断地修改、排练,虽然时间紧迫,黄滨甚至有时还在演出的路上,但靠着神的恩典,他们终于在距离那位姐妹生产不到一个月时,录完那张后来感动许多人的《圣诞专辑》。

有听众这样评价黄滨的《圣诞专辑》:“我们听到的不只是黄滨和她朋友共同精彩的诠释和演奏,也感受到黄滨灵魂的光芒,透过心手合一的技巧,与她虔诚信仰辉映……”

在《圣诞专辑》后,黄滨心中仍有圣灵来的感动,想用演奏继续“讲”耶稣的故事,于是后来便又有了《十字架的故事》。

黄滨希望透过她的音乐,告诉那些想在音乐中寻找真善美的人们,有一位真善美的神,祂爱我们,并等候着我们。只有寻见神的人,才能够寻见真正的真善美。

编注:黄滨博士,美籍华裔女性小提琴家,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进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1988年赴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Peabody音乐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和艺术家证书。她先后获得十余项重要国际小提琴比赛奖,包括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比赛第一名,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第一名(1994年)和慕尼黑国际小提琴比赛最高奖和特别奖(1999年)。此后,黄滨进入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Eastman Music School)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和演奏艺术,获音乐艺术硕士和博士学位。黄滨现任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小提琴教授。(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

作者现居云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