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纷争的人(文:Bruce Christian 译:怡晨)

【七月份每日圣经研读材料:《约》11~13章,《犹》】文:Bruce Christian 译:怡晨

本文原刊于《举目》44期

          仿佛是最后一次以他荣耀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他真实的身份,耶稣故意让他所爱的朋友去世、埋葬,且回生乏术。他这样作的目的,是要在公开场合使这个朋友从死里 复活,重获新生,以展示他神的权能。可想而知,许多人会因此而相信耶稣。但是,在研读《约翰福音》的过程中,我们明白,这个神蹟也会使那些不信者,更强烈 地反对耶稣。

            今天情况依旧:人还是不听神的吩咐,拒绝信靠耶稣(参 6:29,《徒》17:31)。《约翰福音》和《犹大书》的这些章节,详细说明了信者和不信者的差异:对拉撒路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伯大尼晚餐时的马利亚和 犹大;当耶稣荣进耶路撒冷时,那些群众和他们的领袖;耶稣为门徒洗脚时的彼得和犹大。

          短短数日内,耶稣行了许多事:以大能使死人复活;为 门徒示范真实谦卑的彼此服事;他对一瓶贵重的香膏“浪费”在他身上做出回应;被自己至近的朋友出卖。这就是我们的救主,为拯救我们脱离罪和死,从天上而 来,为我们舍命。这位救主正在建造他的教会,借着他的仆人犹大呼召我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1:3)。

第1日 神的故意耽延 经文:《约》11:1-6

           要点: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与耶稣有深厚的友谊,本应得到他的关注。但是,为了荣耀神这个更崇高的目标,耶稣此时却刻意地耽延。

说明:

‧ 马利亚、马大和兄弟拉撒路住在伯大尼,这位于耶路撒冷东方约三公里的小镇,因为和耶稣很亲密,他们的家成为耶稣在犹大暂时歇宿的地方(1节,参《路》10:38以下)。

‧ 马利亚深深爱慕耶稣。早些时,她曾因此遭到个性务实的姐姐的批评(参《路》10:38以下)。过不久,她会以非常贵重的香膏,慷慨的“膏”耶稣(2节,参12:3,7 节)。

‧ 两姐妹知道耶稣也深爱她们,他一定会关心她们兄弟的健康(3,5 节)。

‧ 有趣的是,耶稣之前曾赞许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路》10:41-42),但是约翰在第5节提到马利亚时,只称她是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

‧ 耶稣知道神预定拉撒路此时必因病而死,因此即使看似冷酷无情,他还是依照天父旨意而行(4,6 节)。

默想……并祷告:

你是否愿意为了神的荣耀,让全权的神在你的生命里完成他的计划,即使看来太过严苛呢?

第2日 面对死亡 经文:《约》11:7-16

           要点:耶稣这段谈话使他进到敌人的地盘,因为拉撒路的复活,为《约翰福音》开始时所叙述的属灵原则(见1:1-13),提供了真实可见的证明。耶稣来,将光 照进世上的黑暗,并显明他的真光和我们的黑暗之间巨大的差别。这与神起初创造天地时的行动一样,是如此地不同凡响(参见《林后》4:6)!。

说明:

‧ 即使耶稣最后决定往南回到犹大,他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为了那位重病的朋友(7-8 节)。

‧ 耶稣的门徒都知道此行的危险,因为犹太领袖对耶稣的仇视日益加深(8,16节)。

‧ 耶稣的仇敌不在白天逮捕审问他,是别具意义的;因为他们灵里黑暗,导致他们必须在夜间(非法)行事,但是,他们仍无法熄灭耶稣带进这黑暗世界里的真光(9-10 节; 参13:30;1:5)。

‧ 属耶稣的人充满了他的生命和亮光(1:4 节)。对他们来说,死就像暂时“睡着”,如同拉撒路能复活,他们也可以被“叫醒”(11-15节)。

默想……并祷告:

多马的表现是信任还是放弃(16 节)?有何差别?

第3日 复活?只在耶稣里 经文:《约》11:17-27

          要点:当时的犹太拉比教导,人死后“灵魂”会逗留三天。耶稣特别让拉撒路“确实”死了,借此充分彰显弥赛亚/神的儿子赐人生命的权能。

说明:

‧ 一般认为,当耶稣听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时,他应该还在外约旦(离耶路撒冷大约一天的路程),而拉撒路必定是在信差刚上路不久之后就死了。卡森(D. A. Carson)却认为耶稣应该是在更北边约150公里处腓立比境内。耶稣在“确定”拉撒路死后才出发,整整走了4天才到达伯大尼(17节)。

‧ 马大的信心来自于相信耶稣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27节)。因此,耶稣没有及时赶回,自然让她们全家失望;但是马大心中仍然抱着希望(21-22 节)。

‧ 关于人死后的盼望,马大从法利赛人那里,受到很好的来自旧约的教导(23-24节)。

‧ 借着“我是”的公式,耶稣将自己和复活及永生联结起来:是的,属他的信徒仍然会经历肉身的死亡,但是他们必要复活,他们的灵魂永不灭亡(25-26 节)。

默想……并祷告:

当神的旨意显得奥秘难解时,你对耶稣的信任是否仍能屹立不摇?

第4日 耶稣哭了 经文:《约》11:28-37

           要点:耶稣站在拉撒路墓前的这幅景象,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性和神性。因为他是圣洁的神,所以他恨恶罪与其后果;成为有神形象的人,他感受到所爱之人的痛苦;在两种情感之间,他取得了完全的平衡。

说明:

‧ 在群众簇拥中(暗示拉撒路和他的姐妹们在这个小村庄中颇得人望——也许很多人像耶稣一样,曾受他们的款待),马大希望马利亚能和耶稣单独会晤(28 节),但是事与愿违(29-31 节)。

‧ 如同马大,马利亚对耶稣在她们最需要帮忙时,没有及时回来,表达了她的不满(参 21 节);不过,她的态度是顺服,而且充满深厚的感情(32 节)。

‧ 耶稣“心里悲叹”,这句话带有真正愤怒的意思;耶稣不仅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也对人在神的世界里,必须经历罪所带来的死亡和伤痛,而不是生命和喜乐,感到愤怒(33-36节)。

‧ 耶稣有医治的大能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死亡终结了一切,耶稣来得实在太晚,拉撒路仅存的一线希望也失去了(37 节)。

默想……并祷告:

你是否觉得很难去“恨恶罪”,同时去“爱罪人”呢?

第5日 “拉撒路出来!” 经文:《约》11:38-44

           要点:拉撒路的复活成为神如何使人的灵从死亡状态里活过来(《弗》2:1-5)的最佳写照。耶稣呼叫拉撒路,要求他运用他的意志做出顺服的回应——而群众也 看到他做出这个回应。但是,我们知道拉撒路能够回应,并不是出于他自己,而是来自圣灵在拉撒路里面恩典和主权的工作。死人不可能做出想要复活的决定,他们 必须先被救活!

说明:

“耶稣心里悲叹”这句话在33和38节一共出现了两次,用来描述耶稣站在拉撒路坟墓前的心情——在悲伤、爱和愤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使耶稣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好友拉撒路的病逝,带来两姐妹的忧伤与无助,仍使耶稣生出这种情感(38 节)。

‧ 约翰再次强调拉撒路已经死了4天这个事实(39节,参17节);大家都预期尸体已经开始腐败、发臭了(39节)。

‧ 耶稣行这个死里复活神蹟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因此,耶稣抬高音量呼叫拉撒路,是要让围观的人群能够听到(40-42节)。

默想……并祷告:

这个故事教导了哪些关于耶稣的事?是主权的拣选吗?

作者:Bruce Christian,前澳洲长老会总会议长(Moderator-General Presbyterian Church of Australia)。译者来自台湾,曾任职电脑工程师,现住加州尔湾市。

编按:感谢澳洲长老会杂志(Australian Presbyterian, http://ap.org.au/ )授权本刊翻译此材料。但限于篇幅,无法全文刊出。有兴趣的读者,请来信索阅其余的内容( eBibleStudy@oc.org 。标题请注明“索阅查经材料”);或直接到本社网站下载( http://www.oc.org/web/modules/wfdownloads/viewcat.php?cid=21) 。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