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紛爭的人(文:Bruce Christian 譯:怡晨)

【七月份每日聖經研讀材料:《約》11~13章,《猶》】文:Bruce Christian 譯:怡晨

本文原刊於《舉目》44期

          彷彿是最後一次以他榮耀的方式,向世人證明他真實的身份,耶穌故意讓他所愛的朋友去世、埋葬,且回生乏術。他這樣作的目的,是要在公開場合使這個朋友從死裡 復活,重獲新生,以展示他神的權能。可想而知,許多人會因此而相信耶穌。但是,在研讀《約翰福音》的過程中,我們明白,這個神蹟也會使那些不信者,更強烈 地反對耶穌。

            今天情況依舊:人還是不聽神的吩咐,拒絕信靠耶穌(參 6:29,《徒》17:31)。《約翰福音》和《猶大書》的這些章節,詳細說明了信者和不信者的差異:對拉撒路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伯大尼晚餐時的馬利亞和 猶大;當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那些群眾和他們的領袖;耶穌為門徒洗腳時的彼得和猶大。

          短短數日內,耶穌行了許多事:以大能使死人復活;為 門徒示範真實謙卑的彼此服事;他對一瓶貴重的香膏“浪費”在他身上做出回應;被自己至近的朋友出賣。這就是我們的救主,為拯救我們脫離罪和死,從天上而 來,為我們捨命。這位救主正在建造他的教會,藉著他的僕人猶大呼召我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1:3)。

第1日 神的故意耽延 經文:《約》11:1-6

           要點: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與耶穌有深厚的友誼,本應得到他的關注。但是,為了榮耀神這個更崇高的目標,耶穌此時卻刻意地耽延。

說明:

‧ 馬利亞、馬大和兄弟拉撒路住在伯大尼,這位於耶路撒冷東方約三公里的小鎮,因為和耶穌很親密,他們的家成為耶穌在猶大暫時歇宿的地方(1節,參《路》10:38以下)。

‧ 馬利亞深深愛慕耶穌。早些時,她曾因此遭到個性務實的姐姐的批評(參《路》10:38以下)。過不久,她會以非常貴重的香膏,慷慨的“膏”耶穌(2節,參12:3,7 節)。

‧ 兩姐妹知道耶穌也深愛她們,他一定會關心她們兄弟的健康(3,5 節)。

‧ 有趣的是,耶穌之前曾讚許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路》10:41-42),但是約翰在第5節提到馬利亞時,只稱她是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

‧ 耶穌知道神預定拉撒路此時必因病而死,因此即使看似冷酷無情,他還是依照天父旨意而行(4,6 節)。

默想……並禱告:

你是否願意為了神的榮耀,讓全權的神在你的生命裡完成他的計劃,即使看來太過嚴苛呢?

第2日 面對死亡 經文:《約》11:7-16

           要點:耶穌這段談話使他進到敵人的地盤,因為拉撒路的復活,為《約翰福音》開始時所敘述的屬靈原則(見1:1-13),提供了真實可見的證明。耶穌來,將光 照進世上的黑暗,並顯明他的真光和我們的黑暗之間巨大的差別。這與神起初創造天地時的行動一樣,是如此地不同凡響(參見《林後》4:6)!。

說明:

‧ 即使耶穌最後決定往南回到猶大,他給人的印象並不是為了那位重病的朋友(7-8 節)。

‧ 耶穌的門徒都知道此行的危險,因為猶太領袖對耶穌的仇視日益加深(8,16節)。

‧ 耶穌的仇敵不在白天逮捕審問他,是別具意義的;因為他們靈裡黑暗,導致他們必須在夜間(非法)行事,但是,他們仍無法熄滅耶穌帶進這黑暗世界裡的真光(9-10 節; 參13:30;1:5)。

‧ 屬耶穌的人充滿了他的生命和亮光(1:4 節)。對他們來說,死就像暫時“睡著”,如同拉撒路能復活,他們也可以被“叫醒”(11-15節)。

默想……並禱告:

多馬的表現是信任還是放棄(16 節)?有何差別?

第3日 復活?只在耶穌裡 經文:《約》11:17-27

          要點:當時的猶太拉比教導,人死後“靈魂”會逗留三天。耶穌特別讓拉撒路“確實”死了,藉此充分彰顯彌賽亞/神的兒子賜人生命的權能。

說明:

‧ 一般認為,當耶穌聽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時,他應該還在外約旦(離耶路撒冷大約一天的路程),而拉撒路必定是在信差剛上路不久之後就死了。卡森(D. A. Carson)卻認為耶穌應該是在更北邊約150公里處腓立比境內。耶穌在“確定”拉撒路死後才出發,整整走了4天才到達伯大尼(17節)。

‧ 馬大的信心來自於相信耶穌就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27節)。因此,耶穌沒有及時趕回,自然讓她們全家失望;但是馬大心中仍然抱著希望(21-22 節)。

‧ 關於人死後的盼望,馬大從法利賽人那裡,受到很好的來自舊約的教導(23-24節)。

‧ 藉著“我是”的公式,耶穌將自己和復活及永生聯結起來:是的,屬他的信徒仍然會經歷肉身的死亡,但是他們必要復活,他們的靈魂永不滅亡(25-26 節)。

默想……並禱告:

當神的旨意顯得奧秘難解時,你對耶穌的信任是否仍能屹立不搖?

第4日 耶穌哭了 經文:《約》11:28-37

           要點:耶穌站在拉撒路墓前的這幅景象,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人性和神性。因為他是聖潔的神,所以他恨惡罪與其後果;成為有神形象的人,他感受到所愛之人的痛苦;在兩種情感之間,他取得了完全的平衡。

說明:

‧ 在群眾簇擁中(暗示拉撒路和他的姐妹們在這個小村莊中頗得人望——也許很多人像耶穌一樣,曾受他們的款待),馬大希望馬利亞能和耶穌單獨會晤(28 節),但是事與願違(29-31 節)。

‧ 如同馬大,馬利亞對耶穌在她們最需要幫忙時,沒有及時回來,表達了她的不滿(參 21 節);不過,她的態度是順服,而且充滿深厚的感情(32 節)。

‧ 耶穌“心裡悲歎”,這句話帶有真正憤怒的意思;耶穌不僅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也對人在神的世界裡,必須經歷罪所帶來的死亡和傷痛,而不是生命和喜樂,感到憤怒(33-36節)。

‧ 耶穌有醫治的大能是無可否認的。但是死亡終結了一切,耶穌來得實在太晚,拉撒路僅存的一線希望也失去了(37 節)。

默想……並禱告:

你是否覺得很難去“恨惡罪”,同時去“愛罪人”呢?

第5日 “拉撒路出來!” 經文:《約》11:38-44

           要點:拉撒路的復活成為神如何使人的靈從死亡狀態裡活過來(《弗》2:1-5)的最佳寫照。耶穌呼叫拉撒路,要求他運用他的意志做出順服的回應——而群眾也 看到他做出這個回應。但是,我們知道拉撒路能夠回應,並不是出於他自己,而是來自聖靈在拉撒路裡面恩典和主權的工作。死人不可能做出想要復活的決定,他們 必須先被救活!

說明:

“耶穌心裡悲嘆”這句話在33和38節一共出現了兩次,用來描述耶穌站在拉撒路墳墓前的心情——在悲傷、愛和憤怒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平衡;即使耶穌知道最後的結果,但是好友拉撒路的病逝,帶來兩姐妹的憂傷與無助,仍使耶穌生出這種情感(38 節)。

‧ 約翰再次強調拉撒路已經死了4天這個事實(39節,參17節);大家都預期屍體已經開始腐敗、發臭了(39節)。

‧ 耶穌行這個死裡復活神蹟的目的,是為了榮耀神;因此,耶穌抬高音量呼叫拉撒路,是要讓圍觀的人群能夠聽到(40-42節)。

默想……並禱告:

這個故事教導了哪些關於耶穌的事?是主權的揀選嗎?

作者:Bruce Christian,前澳洲長老會總會議長(Moderator-General Presbyterian Church of Australia)。譯者來自台灣,曾任職電腦工程師,現住加州爾灣市。

編按:感謝澳洲長老會雜誌(Australian Presbyterian, http://ap.org.au/ )授權本刊翻譯此材料。但限於篇幅,無法全文刊出。有興趣的讀者,請來信索閱其餘的內容( eBibleStudy@oc.org 。標題請注明“索閱查經材料”);或直接到本社網站下載( http://www.oc.org/web/modules/wfdownloads/viewcat.php?cid=21) 。版權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