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加冕的日子(譚志超)2019.2.21

本文原刊於《舉目》90期和官網2019.2.21

譚志超

 

引言

耶穌被捕後,被帶到巡撫彼拉多面前受審而後被釘十字架,整個過程,最令我感動的,是我們的主頭戴荊棘冠冕的那一幕。有人也許會覺得那不過是整段緊湊敘事中的一環而已;又或者,論到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有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彼拉多問耶穌“真理是什麼”的一幕(參《約》18:38);然而,若我們聚焦在《約翰福音》本身的記載,則會發現,耶穌受彼拉多審問的全段都有著細膩的鋪排,值得我們深思。

 

《約翰福音》的獨特版本

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四福音均有記載:《馬太福音》27章11-31節、《馬可福音》15章1-20節、《路加福音》23章1-25節、和《約翰福音》18章28節-19章16節。四福音都顯示耶穌在猶太公會的審訊之後,被押到彼拉多面前,緊接著便被判釘十字架。

然而,有關耶穌頭戴荊棘冠冕一事,《路加福音》並沒有提到,《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則均把這一幕記在審訊結束之後(參《太》27:28-31;《可》15:16-20),唯獨《約翰福音》把它夾在審訊過程中。當我們仔細分析《約翰福音》的相關經文,便會發現更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從參與對話的角色來看,《約翰福音》18章28節到19章16節可以分段如下:

A . 18章28-32節:彼拉多與猶太人(眾人)

B. 18章33-38a節:彼拉多與耶穌

A’.18章38b節-19章1節:彼拉多與猶太人

  C.19章2-3節:士兵與耶穌

A′′. 19章4-7節:彼拉多與猶太人

B′. 19章8-12節:彼拉多與耶穌

A′′′. 19章13-16節:彼拉多與猶太人

耶穌頭戴荊棘冠冕的記載(C),其之前與之後,各有一組三段的對話(A-B-A′及A′′-B′-A′′′),彼此平衡:即彼拉多先向眾人說話(A/A′′)、再向耶穌(B/B′)、接著再向眾人(A′/A′′′)。故此,士兵為耶穌戴荊棘冠冕(C),這看似是一個不相關的情節,或是破格的離題,實際卻是被刻意安插在兩組平衡的對話之間。

帝國代表的不正常行徑

細心留意這兩組對話則更會發現,代表羅馬帝國的巡撫彼拉多,除了不斷在說話之外,還有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行動,而且都是出現在當中每個小段的開始:

18章29節( A)——因為猶太人不肯進總督府,彼拉多便從總督府“出來”(ἐξέρχομαι)。

18章33 B)——在知道猶太人急著要殺耶穌的時候,彼拉多又“進”(εἰσέρχομαι)總督府來詢問祂。

18章38b節( A′ )——在問完之後,彼拉多又從總督府“出來”(ἐξέρχομαι),向眾人建議釋放另一人。可是猶太人不接受,彼拉多以為把耶穌鞭打便能了事。

19章4節( A′′ )——鞭打完,他再一次從總督府“出來”(ἐξέρχομαι),這次還“帶著”(ἄγω)頭戴荊冕、身穿紫袍的耶穌“出來”(ἔξω),向猶太人說話。

19章8-9節( B′ )——可是彼拉多因聽見猶太人指控耶穌自稱為“神的兒子”而害怕,再“進”(εἰσέρχομαι)總督府查問耶穌。

19章13節( A′′′ )——猶太人指控彼拉多不是凱撒的忠臣,結果他又再“帶著”(ἄγω)耶穌“出來”(ἔξω),再向猶太人商議。

經文中彼拉多前前後後共6次出入總督府。堂堂一位羅馬帝國駐當地的最高級官員,其地位有如今日的地方首長(香港的行政長官、美國的州長或蘇格蘭的首席大臣)。他代表著羅馬帝國,如他所說,掌握生殺大權(參《約》19:10),但此刻卻猶如僕人一般來往奔走:出要向猶太人解釋喊話,入又要向耶穌查問澄清。在整個過程的下半段(參《約》19:4-16),他又像差役一樣帶著耶穌出出入入。一向生性凶狠的彼拉多(註1),此刻不單行徑與其地位不相稱,更在猶太人的操控下顯得軟弱無能,令人不禁懷疑,究竟帝國的顏面何存?

另一方面,這操生殺之權的彼拉多,來詢問手無寸鐵的耶穌是否有“王”的身份,整個過程不單表現得猶如“跑腿”,而且兩段對話的內容(2及5)均顯示他雖反復詢問,卻並不明白耶穌的話(著名的“真理是什麼?”);相反地,耶穌的回答卻顯出王者的風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18:36)。

祂的氣度反映祂真是另一國度的王:“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18:37)。到了19章11節,祂更在判定誰的罪更重。然而諷刺的是,此刻的祂是犯人,彼拉多才是地上權勢的代表!

如此看來,約翰刻意營造的,是一強烈對比,為向讀者顯明,當地上國度的代表碰上天上國度的代表時,誰才是真正的王。如果這是經文要表達的信息,則對耶穌頭戴荊冕(4)的正確理解更具相關性。

 

荊棘冠冕與紫袍的含意

兵丁給耶穌荊棘冠冕和穿紫袍,本是嘲諷祂是“猶太人的王”。當時紫色是尊貴的代表,且只有羅馬皇帝才能穿全紫的外袍(註2),而荊棘冠冕更是刻意的影射——古幣學研究(numismatic studies)有助我們更明白當中易被忽略之處(註3):

當時羅馬帝國流通的一些錢幣上(圖一),帝王頭上會戴一種叫“放射冠”(“radiate crown”)的冠冕,其上有長長的直條,象徵太陽所發出的光線——這是模仿希臘神話中太陽神赫利奧斯(Helios,見圖二)的形象,以顯示他是神聖的管治者(註4)。如此,《約翰福音》19章2-3節帶出的,是一幅神聖君王加冕的景象。

雖然這幅加冕圖畫前後所記述的,是耶穌被兵丁鞭打和打耳光(註5),表面看來耶穌彷彿是被嘲弄的對象;但在約翰筆下,正是耶穌羞辱受死的同時,方顯出祂神聖君王的真正身份。因此原為兵丁惡意的諷刺,卻成就了約翰心中最真實的景象(比較《約翰福音》3章14節、12章32-33節)。

圖一:自命為神的羅馬皇帝加里古拉(Caligula, AD37-41)為紀念奧古士督(Augustus, 27BC-AD14)而鑄的錢幣,正面(左邊)刻有“神聖奧古士督”字樣,中央的頭像正是戴著“放射冠”;背面有他身穿外袍(toga),坐在審判席”上的情景(比較《約翰福音》19章13節同樣的“審判席”)。(註6、註7)

圖二:主前四世紀騎在馬車上的太陽神赫利奧斯(Helios)浮雕 (註8)

 

結語

這段耶穌基督在上十字架前與彼拉多交鋒的過程,我們常常只注意到其中的對話,但約翰卻留下一幅精心繪製的圖畫給我們:正牌君王的全權代表在做跑腿差役(彼拉多);而那被鞭打嘲弄的,倒在本是惡意被穿戴的君王服飾下,顯出真正王者的氣慨(耶穌基督)。

前後兩段有關彼拉多來往奔走的記載,凸顯出中間耶穌加冕的一刻。耶穌基督的死,乃是祂作王最高峰的一刻。祂被舉起來,便是得“高舉”、得榮耀的時候 (註9)。祂的面目本來放光,閃耀著比太陽還要光亮千萬倍的榮耀。這一刻,讀者以信心的眼睛,在被嘲弄的景象中得以瞥見真相。

荊棘冠冕——彷彿在告訴我們耶穌基督的真貌。

下次當我們頌讀《使徒信經》,唸到“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的時候,也許能有多一點體會,明白在邪惡世代中作王的是誰——即使在為了見證基督而受苦的時候,只要想起老約翰給我們留下的這幅美麗圖畫,我們便能俯伏敬拜那真正的君王。

註:

1. 彼拉多的凶狠,在一世紀廣為人知。他在任巡撫的十年,曾在耶路撒冷下令士兵帶印有羅馬帝王肖像的軍旗入城(冒犯十誡中的第二誡),又拿聖殿的錢建水道,並且殘忍地鎮壓了撒瑪利亞的一次叛亂。見Josephus, Ant. 18.55-59, 18.85-89; B.J. 2.169-74。

2. Toga trabea或toga picta,參Liza Cleland, Glenys Davies, and Lloyd Llewellyn-Jones, Greek and Roman Dress from A to Z, Ancient World from A to Z (London: Routledge, 2007), 195, 197.

3. “Scholarly attention to the numismatic record as it pertains to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is in its infancy.”Michael P. Theophilos,“John 15.14 and the ΦΙΛ- Lexeme in Light of Numismatic Evidence: Friendship or Obedience?,”New Testament Studies 64, no. 1 (January 2018): 43.

4. H. St J. Hart,“The Crown of Thorns in John 19, 2–5,”The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III, no. 1 (1952): 66–75; Donal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1), 598; Edward W. Klink, John, Zonderv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6), Kindle Locations 21262-21265.

5. 兵丁這一幕的羞辱,以《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的記載更為仔細。

6. 中文譯本中只有新漢語、中文標準譯本和思高譯本正確地把“審判席”(judgment seat, βῆμα)翻譯出來。19章13節的經文並沒有明說誰坐在這審判席上:“彼拉多聽過這些話,就帶耶穌到外邊,坐在審判席上……”這樣的含糊給人一種錯覺:是耶穌坐這審判席嗎?

7. “Obverse DIVVS AVGVSTVS S C (=“Divus Augustus, Senatus Consulto”= Divine Augustus, By Decree of the Senate), radiate head of Augustus left; reverse CONSENSV SENAT ET EQ ORDIN P Q R (By the agreement of the senate and the equestrian order and the people of Rome), Augustus laureate and togate, seated left on curule chair, branch in right, left at side.”其他的“放射冠”錢幣見:“Radiate,” NumisWiki – The Collaborative Numismatics Project, accessed 30 May, 2018, https://www.forumancientcoins.com/numiswiki/view.asp?key=radiate.

8. “Helios in his chariot, early 4th century BC, Athena’s temple, Ilion,” Wikipedia, accessed 30 May, 201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lios#/media/File:Ilion—metopa.jpg.

9. 筆者曾在拙作中指出,耶穌的受死與復活(《約翰福音》18章-21章),在整卷《約翰福音》的佈局中,正扮演第四個認識耶穌的階段“climactic apprehension”,其寫作策略詳見Josaphat C. Tam, Apprehension of Jesus in the Gospel of John, WUNT 2/399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5), 154–95.

作者現為香港播道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曾於美國的芝加哥及蘇格蘭的愛丁堡深造神學,熱衷於讀經、讀人和讀這世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