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90期和官网2019.2.21
谭志超
引言
耶稣被捕后,被带到巡抚彼拉多面前受审而后被钉十字架,整个过程,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的主头戴荆棘冠冕的那一幕。有人也许会觉得那不过是整段紧凑叙事中的一环而已;又或者,论到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有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彼拉多问耶稣“真理是什么”的一幕(参《约》18:38);然而,若我们聚焦在《约翰福音》本身的记载,则会发现,耶稣受彼拉多审问的全段都有着细腻的铺排,值得我们深思。
《约翰福音》的独特版本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四福音均有记载:《马太福音》27章11-31节、《马可福音》15章1-20节、《路加福音》23章1-25节、和《约翰福音》18章28节-19章16节。四福音都显示耶稣在犹太公会的审讯之后,被押到彼拉多面前,紧接着便被判钉十字架。
然而,有关耶稣头戴荆棘冠冕一事,《路加福音》并没有提到,《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则均把这一幕记在审讯结束之后(参《太》27:28-31;《可》15:16-20),唯独《约翰福音》把它夹在审讯过程中。当我们仔细分析《约翰福音》的相关经文,便会发现更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从参与对话的角色来看,《约翰福音》18章28节到19章16节可以分段如下:
A . 18章28-32节:彼拉多与犹太人(众人)
B. 18章33-38a节:彼拉多与耶稣
A’.18章38b节-19章1节:彼拉多与犹太人
C.19章2-3节:士兵与耶稣
A′′. 19章4-7节:彼拉多与犹太人
B′. 19章8-12节:彼拉多与耶稣
A′′′. 19章13-16节:彼拉多与犹太人
耶稣头戴荆棘冠冕的记载(C),其之前与之后,各有一组三段的对话(A-B-A′及A′′-B′-A′′′),彼此平衡:即彼拉多先向众人说话(A/A′′)、再向耶稣(B/B′)、接着再向众人(A′/A′′′)。故此,士兵为耶稣戴荆棘冠冕(C),这看似是一个不相关的情节,或是破格的离题,实际却是被刻意安插在两组平衡的对话之间。
帝国代表的不正常行径
细心留意这两组对话则更会发现,代表罗马帝国的巡抚彼拉多,除了不断在说话之外,还有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行动,而且都是出现在当中每个小段的开始:
18章29节( A)——因为犹太人不肯进总督府,彼拉多便从总督府“出来”(ἐξέρχομαι)。
18章33节( B)——在知道犹太人急着要杀耶稣的时候,彼拉多又“进”(εἰσέρχομαι)总督府来询问祂。
18章38b节( A′ )——在问完之后,彼拉多又从总督府“出来”(ἐξέρχομαι),向众人建议释放另一人。可是犹太人不接受,彼拉多以为把耶稣鞭打便能了事。
19章4节( A′′ )——鞭打完,他再一次从总督府“出来”(ἐξέρχομαι),这次还“带着”(ἄγω)头戴荆冕、身穿紫袍的耶稣“出来”(ἔξω),向犹太人说话。
19章8-9节( B′ )——可是彼拉多因听见犹太人指控耶稣自称为“神的儿子”而害怕,再“进”(εἰσέρχομαι)总督府查问耶稣。
19章13节( A′′′ )——犹太人指控彼拉多不是凯撒的忠臣,结果他又再“带着”(ἄγω)耶稣“出来”(ἔξω),再向犹太人商议。
经文中彼拉多前前后后共6次出入总督府。堂堂一位罗马帝国驻当地的最高级官员,其地位有如今日的地方首长(香港的行政长官、美国的州长或苏格兰的首席大臣)。他代表着罗马帝国,如他所说,掌握生杀大权(参《约》19:10),但此刻却犹如仆人一般来往奔走:出要向犹太人解释喊话,入又要向耶稣查问澄清。在整个过程的下半段(参《约》19:4-16),他又像差役一样带着耶稣出出入入。一向生性凶狠的彼拉多(注1),此刻不单行径与其地位不相称,更在犹太人的操控下显得软弱无能,令人不禁怀疑,究竟帝国的颜面何存?
另一方面,这操生杀之权的彼拉多,来询问手无寸铁的耶稣是否有“王”的身份,整个过程不单表现得犹如“跑腿”,而且两段对话的内容(2及5)均显示他虽反复询问,却并不明白耶稣的话(著名的“真理是什么?”);相反地,耶稣的回答却显出王者的风范:“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18:36)。
祂的气度反映祂真是另一国度的王:“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18:37)。到了19章11节,祂更在判定谁的罪更重。然而讽刺的是,此刻的祂是犯人,彼拉多才是地上权势的代表!
如此看来,约翰刻意营造的,是一强烈对比,为向读者显明,当地上国度的代表碰上天上国度的代表时,谁才是真正的王。如果这是经文要表达的信息,则对耶稣头戴荆冕(4)的正确理解更具相关性。
荆棘冠冕与紫袍的含意
兵丁给耶稣戴荆棘冠冕和穿紫袍,本是嘲讽祂是“犹太人的王”。当时紫色是尊贵的代表,且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全紫的外袍(注2),而荆棘冠冕更是刻意的影射——古币学研究(numismatic studies)有助我们更明白当中易被忽略之处(注3):
当时罗马帝国流通的一些钱币上(图一),帝王头上会戴一种叫“放射冠”(“radiate crown”)的冠冕,其上有长长的直条,象征太阳所发出的光线——这是模仿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奥斯(Helios,见图二)的形象,以显示他是神圣的管治者(注4)。如此,《约翰福音》19章2-3节带出的,是一幅神圣君王加冕的景象。
虽然这幅加冕图画前后所记述的,是耶稣被兵丁鞭打和打耳光(注5),表面看来耶稣仿佛是被嘲弄的对象;但在约翰笔下,正是耶稣羞辱受死的同时,方显出祂神圣君王的真正身份。因此原为兵丁恶意的讽刺,却成就了约翰心中最真实的景象(比较《约翰福音》3章14节、12章32-33节)。
图一:自命为神的罗马皇帝加里古拉(Caligula, AD37-41)为纪念奥古士督(Augustus, 27BC-AD14)而铸的钱币,正面(左边)刻有“神圣奥古士督”字样,中央的头像正是戴着“放射冠”;背面有他身穿外袍(toga),坐在“审判席”上的情景(比较《约翰福音》19章13节同样的“审判席”)。(注6、注7)
图二:主前四世纪骑在马车上的太阳神赫利奥斯(Helios)浮雕 (注8)
结语
这段耶稣基督在上十字架前与彼拉多交锋的过程,我们常常只注意到其中的对话,但约翰却留下一幅精心绘制的图画给我们:正牌君王的全权代表在做跑腿差役(彼拉多);而那被鞭打嘲弄的,倒在本是恶意被穿戴的君王服饰下,显出真正王者的气慨(耶稣基督)。
前后两段有关彼拉多来往奔走的记载,凸显出中间耶稣加冕的一刻。耶稣基督的死,乃是祂作王最高峰的一刻。祂被举起来,便是得“高举”、得荣耀的时候 (注9)。祂的面目本来放光,闪耀着比太阳还要光亮千万倍的荣耀。这一刻,读者以信心的眼睛,在被嘲弄的景象中得以瞥见真相。
荆棘冠冕——仿佛在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真貌。
下次当我们颂读《使徒信经》,唸到“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的时候,也许能有多一点体会,明白在邪恶世代中作王的是谁——即使在为了见证基督而受苦的时候,只要想起老约翰给我们留下的这幅美丽图画,我们便能俯伏敬拜那真正的君王。
注:
1. 彼拉多的凶狠,在一世纪广为人知。他在任巡抚的十年,曾在耶路撒冷下令士兵带印有罗马帝王肖像的军旗入城(冒犯十诫中的第二诫),又拿圣殿的钱建水道,并且残忍地镇压了撒玛利亚的一次叛乱。见Josephus, Ant. 18.55-59, 18.85-89; B.J. 2.169-74。
2. Toga trabea或toga picta,参Liza Cleland, Glenys Davies, and Lloyd Llewellyn-Jones, Greek and Roman Dress from A to Z, Ancient World from A to Z (London: Routledge, 2007), 195, 197.
3. “Scholarly attention to the numismatic record as it pertains to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is in its infancy.”Michael P. Theophilos,“John 15.14 and the ΦΙΛ- Lexeme in Light of Numismatic Evidence: Friendship or Obedience?,”New Testament Studies 64, no. 1 (January 2018): 43.
4. H. St J. Hart,“The Crown of Thorns in John 19, 2–5,”The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III, no. 1 (1952): 66–75; Donal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1), 598; Edward W. Klink, John, Zonderv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6), Kindle Locations 21262-21265.
5. 兵丁这一幕的羞辱,以《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记载更为仔细。
6. 中文译本中只有新汉语、中文标准译本和思高译本正确地把“审判席”(judgment seat, βῆμα)翻译出来。19章13节的经文并没有明说谁坐在这审判席上:“彼拉多听过这些话,就带耶稣到外边,坐在审判席上……”这样的含糊给人一种错觉:是耶稣坐这审判席吗?
7. “Obverse DIVVS AVGVSTVS S C (=“Divus Augustus, Senatus Consulto”= Divine Augustus, By Decree of the Senate), radiate head of Augustus left; reverse CONSENSV SENAT ET EQ ORDIN P Q R (By the agreement of the senate and the equestrian order and the people of Rome), Augustus laureate and togate, seated left on curule chair, branch in right, left at side.”其他的“放射冠”钱币见:“Radiate,” NumisWiki – The Collaborative Numismatics Project, accessed 30 May, 2018, https://www.forumancientcoins.com/numiswiki/view.asp?key=radiate.
8. “Helios in his chariot, early 4th century BC, Athena’s temple, Ilion,” Wikipedia, accessed 30 May, 201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lios#/media/File:Ilion—metopa.jpg.
9. 笔者曾在拙作中指出,耶稣的受死与复活(《约翰福音》18章-21章),在整卷《约翰福音》的布局中,正扮演第四个认识耶稣的阶段“climactic apprehension”,其写作策略详见Josaphat C. Tam, Apprehension of Jesus in the Gospel of John, WUNT 2/399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5), 154–95.
作者现为香港播道神学院圣经科副教授,曾于美国的芝加哥及苏格兰的爱丁堡深造神学,热衷于读经、读人和读这世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