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9.2.27
彭怡珍
看见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论一个人每天照镜子的次数有多少,每次时间有多长,仍有些东西在镜子里是自己看不见的.比如,我们在聊天的时候,都很喜欢评论别人的所作所为,但是却鲜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列王纪上》中,记载了以色列的亚哈王,他是一个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惹耶和华怒气更甚于列王的人 (参《王上》16:30-33)。他在以色列北国撒玛利亚建造外邦偶像巴力的庙,在庙里为巴力筑坛,这是 同时违反了十诫中的前两诫!
不但如此,我们在《列王纪上》看到,亚哈王不仅没有遵守“除了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事奉祂”(参《出》20:3-5),而且由于缺乏对耶和华神的敬畏,以至于十诫中的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诫,都似乎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这样的人,有可能看见自己的真实状态吗?
放纵贪欲、自我中心
之前亚哈因着自己的利益放了亚兰王,耶和华神非常不喜悦,说要以他的命代替亚兰王的命。为此,亚哈王闷闷不乐地回到他的王宫,但似乎并没有因这件事而悔改。
很显然,亚哈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他贪恋他人的地产——拿伯物产丰富的葡萄园,为什么亚哈想要拿伯的葡萄园呢?是因为拿伯的葡萄园靠近亚哈的王宫,而亚哈希望王宫周围的地都属于他?或者他缺葡萄园?——不,他是王,他当然有更好的园子,他并不缺少什么葡萄园,他的理由竟然是要把那块葡萄园变成菜园。
亚哈的欲望并不是来自物质的缺乏,而是内心没有满足,以至于对物质还有很多的贪恋,所以他想用各样的方法得到一个老百姓的葡萄园。无奈,拿伯不肯,因为这是耶和华神赐给他先祖的产业,不可以随便买卖。
亚哈不但自我中心,还偏执、死心眼、个性不成熟。他达不到目的,就闷闷不乐地回宫,躺在床上,转脸向内,不想见人,也吃不下饭,闹著脾气,和他的身分地位有很大的落差。经文中所描述的亚哈,好像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只要不顺心、不合自己的意,就毫无遮掩地完全表现出来。
不但是亚哈,还有他的妻子耶洗别,竟然冒名指使人作假见証诬告拿伯,使敬畏神的拿伯反而因为亵渎神的罪名被打死!
这个可怕的阴谋,只是为了让亚哈高兴,让亚哈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当人对神没有敬畏的时候,内心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力量没有止境。
或许你会想,这是一个很极端的故事,现实中哪有那么严重!其实,这故事反映出自我中心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
亚哈看见自己真实的样子
亚哈和耶洗别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没有人知道,耶和华的眼目鉴察全地,神让以利亚去责备亚哈,要他知道神如何看待他所做的。在旧约时代,神会借着先知来向以色列的君王、领袖说话,直接让他们明白神的意思——祂恨恶亚哈所做的这些不公义的事,祂的公义要彰显在亚哈的结局中。
以利亚找到亚哈,告诉他:你卖了自己,神将使灾祸临到你,除尽你所有的男丁。(参《王上》21:20-21)
以利亚说出了亚哈真实的状态,圣经上如此评价亚哈:从来没有像亚哈的,因他自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别的耸动……《王上》21:25-26)。
通常,当有人说出你不好的真面貌,一般人的反应都是否认、反驳、拒绝,或是忽视。但圣经却形容亚哈非常悲伤,撕裂了自己的衣服,禁食,穿着麻布,表示痛悔,连走路都缓缓而行。
或许有人认为他的悲伤是因为神的警告,或想到自己将会有的结局,但笔者以为,更可能的原因,是他看见了自己的真貌:他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君王,也不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威;他所行的恶,是会带来灾祸的。
之前,他放了亚兰王时,神已经借着先知告诉了他的结局,只是说的没有那么的详细、严厉,这一次由于更清晰而严重的警告,他终于在神面前看见了自己的样子!
要珍惜旁人的提醒
有一次,我家先生因为有事回国一个多星期,我在家照管老小四口。每天不擅长厨艺的我赶着下班回来后,要用最快的方法做出晚饭,还要再去半个小时远的医院探望我母亲……没有几天,就感到心脏不时一阵一阵地抽痛,休息、看医生,都不见好转或找出原因,熬到了先生回家,听了我的诉苦后他立马做了三个菜。.
我吃着那三个菜,一直称赞著说好吃、太好吃了,比饭馆做的还好吃、怎么那么好吃啊!太厉害了,太能干了……我家“领导”感叹道:十年了,终于说了句好话,以前都说做饭是不重要的事。
他最后的结论虽然是调侃,但是形容得挺贴切的,我在做饭这件家事上,终于看见了别人的价值、对方的感受,也看见了自己的盲点,与自己的自我中心——有人帮助我看见自己的样子,要珍惜。
圣经里除了这一节:“亚哈听见这话,就撕裂衣服,禁食……”,没有其它地方记载他做过什么好事情,而这一章正是高潮——耶和华神看见了,肯定了亚哈的悲伤、禁食与痛悔,神甚至告诉他的仆人以利亚:你看见了吗?这样自我中心的人在我面前自卑,这是多么的难得。因此神的怜悯临到亚哈,他要降的灾祸到了亚哈的下一代才发生。
或许,有人会想,亚哈这种罪大恶极的人,怎么配得神的恩典呢?他曾经浪费了神那么多的恩典,不过自卑了几天,就得到了神的怜悯,岂不太便宜他了?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表示你对神的恩典、怜悯的宏大,认识还不够。
渴望回家的浪子
神从来不轻看忧伤痛悔的心,不向那寻求祂的人隐藏,因为耶稣来,就是为了我这样软弱不堪、充满缺陷的人。神对我的接纳,不是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是祂造的,是祂的孩子,我的软弱、缺陷在耶稣里都是被救赎、更新的。
在神的面前自卑,我才知道我多么地需要祂,我的心才能真正的回“家”。
耶稣在《路加福音》15章中说的“浪子的比喻”,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当小儿子与父亲相拥的那一刻,他找到了接纳、爱、归属、安全、关系——所有他在外面找不到的东西。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自己所渴望的自由是一场梦,他才会想回家,因为家才是真正的归属,才有真正的安全感,并让他得到内心的自由。
卢云(Henri Nouwen,1932-1996。编注)在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荷兰画家。编注)所描绘的《浪子回头》中也看见了自己。
既是小儿子,也是大儿子
在80年代,卢云因为朋友的引荐,得以来到圣彼得堡冬宫的博物馆里,他花了几天的时间,观赏伦勃朗的《浪子回头》。他观察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默想浪子比喻里的故事,体会伦勃朗的人生。在一次和朋友探讨这一幅画的时候,对方回应:你总说你就像比喻里的大儿子,你怎么就没有看见你是比喻里的小儿子呢?
卢云从小在信仰与学术上表现都很优异,他的父亲也引以为傲。后来他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教授神学、为人解答许多信仰的问题……他从没有想到,他的内心其实是流浪的,不论在工作、教会或家庭中,他都在寻找别人给他的价值感,他的成就建立在人对他的肯定上。
为了追求这些,他的心就像小儿子一样去了远方。而且,卢云不但看见自己像小儿子,也像大儿子,他住在家里,却不相信神。而神最后却要他成为那位伸出手来的父亲,用神的爱去真实地接纳人——接纳更多的小儿子与大儿子。
自卑主前、灵友帮助
深刻看见自己后,让我对神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培养了我一个习惯:我常常到神的面前敞开自己,和神对话。在这种时刻中,我感到很真实,很安全;我很真实地感觉到神的爱。
只是,有时看见自己也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属灵的朋友、导师的帮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我,而且有属灵的分辨力,在必要的时候,告诉我自己的真实状态。
此外,在生活中,要有安静的时间,让自己自卑在神的面前,才能让圣灵帮助我们看见自己,我们会发现,创造我们的神早就看见我们了,我们将在祂的光中与祂相遇。
作者曾在教会、神学院与宣教中心等处任职,目前在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 博士班进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