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知道”?–“橄榄山讲论”之思(徐振强)2019.03.0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9.03.02

徐振强

【编者按:关于希腊文的两个“知道”,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圣经中两个字有时似乎可以通用,或意义可以互换。本文作者着重于“橄榄山讲论”中二字的细微差别,以帮助读者更深地理解这段经文,供大家思想。】

《马太福音》24-25章,记载了耶稣给门徒们最后一次的教导。这一个教导被圣经学者称为“橄榄山讲论”。“橄榄山讲论”主要的内容是耶稣预言祂第二次降临前的预兆。对今天的信徒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导,但是却容易被很多人误解或忽视。

除非我们仔细查考这一段经文的希腊原文圣经,否则很难发现在这一段经文中,耶稣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字,来表达“知道”这一件事;而这两个希腊字却都被翻成中文的“知道”和英文的“to know”;因此,大部份信徒在读经时无法读出其中的细微差别(nuance);而其间的精微玄妙之处又很难被中文或英文翻译出来;因此必须透过严谨的译经,才可以开启其中的奥祕。

笔者欲通过分析耶稣所用的这两个不同的希腊字,尝试进一步了解“橄榄山讲论”,帮助基督徒在永恒的光照之下,今世活得更加有目标,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一、一个警告

“橄榄山讲论”开始于耶稣给门徒的警告。

大多数人读到《马太福音》24章1-2节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疑问,即门徒把殿宇指给耶稣看之后,耶稣为什么会突然地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单从《马太福音》上下文,我们无法找着令人满意的答案。但《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对这一件事的背景却有记载。

我们细心比较三处经文的不同之处,我们会发现,原来门徒们不只是把殿宇指给耶稣看看而已,他们带着一种不讨神喜悦的心态。

首先,在他们之间,“有人谈论圣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妆饰的”(《路》21:5);接着,他们“把殿宇指给祂看”(《太》24:1);最后,他们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可》13:1)

如此看来,面对圣殿的壮观华美,门徒们忘了耶稣在不久之前为耶路撒冷所发出的叹息。(参《太》23:37-39)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荣华富贵都会过去!就好像当时那一座何等华美的殿宇,那一座原本应该是万民祷告的殿,却被人变成了贼窝的殿宇(参《太》21:13),而且有一天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的!

其实,我们的属灵光景也许比当时的门徒好不到哪里去:我们不是常常忘了神话语对我们的警告,而去羡慕和倚靠世界上的荣华富贵吗?

二、3个问题的反应

当门徒们听见耶稣这个严重的警告之后,他们原本兴奋的心情变得非常的沉重。他们心中有一些问题。一直等到耶稣带领他们来到橄榄山上,坐下之后,他们才暗暗地近前来,问了耶稣3个问题(参《太》24:3):

  1. 什么是圣殿被拆毁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
  2. 什么是耶稣第二次降临前的预兆?这是一个关于预兆的问题。
  3. 什么是世界末了的预兆?这个问题也关注的是预兆。

“橄榄山讲论”就是源于耶稣回答门徒的这3个问题。这3个问题也是历世历代信徒心中的问题。尤其当基督徒在生活中面临苦难时,常有这些问题。

就地理位置而言,橄榄山(The Mount of Olives)要比圣殿山(The Temple Mount)高过大约300英尺。因此,从橄榄山上就可以总览整个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先知撒迦利亚曾经预言弥赛亚将要降临在橄榄山上,他说:“那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亚》14:4)

所以,橄榄山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旧约指着它的预言,就使它成为讲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适当”地方。

三、两个知道的教导

我们先来了解这两个希腊字的含义。

  • γινώσκω)是一种经过个人经历和体验之后所产生的知道(“to learn by experience”);它也被用来表达男女之间性上亲密的关系(中文圣经将它翻成“同房”,参《太》1:25)。
  • οἶδα)是一种经过个人观察和思考之后所产生的知道(“to know by insight, by reflection”)。

以下是在《马太福音》24章1节-25章46节中,这两个“知道”所各别出现的经文。

知道γινώσκω)与知道οἶδα)来看橄榄山讲论

  1. 主再来,在知道上的急迫性

在“橄榄山讲论”中,耶稣一共用了6个比喻,来解释祂第二次降临前和世界末了的预兆。这两个“知道”只出现在前面的5个比喻,却没有出现在最后一个比喻(绵羊山羊的比喻)。可见,前面的5个比喻中的教导都是我们应该现在“要知道”的,“要警醒”的,和“要预备”的。但等到最后一个比喻中的景象来临(25:31),我们才“去知道”、“去警醒”、“去预备”的话,一切就太晚了。

(注意:“警醒”和“预备”这两个字和“知道”一样,也都没有出现在最后一个比喻中。)

  • 主再来,在时间上的不可知道

除了24章50节之外,耶稣都是用“知道”(οἶδα)这一个字来表达对主再来时间上的不可知性。(参《太》24:36、42-43,25:13;《可》13:32-33、35)

从这里可以看出耶稣一再强调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去观察或思考,关于主再来的时间,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但很遗憾,教会历史上有很多在这一方面自称有见识,事实上却愚拙的人,这提醒我们:错误的释经,将会导至错误的理解,而错误的理解将会导致悲剧的结局。

  • 再来,在现象上的可知道

无论是在“夏天近了”(24:32),“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24:33),“洪水来了”(24:39),还是“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24:43)等经文中,耶稣都是用“知道”(γινώσκω)这一个字来表达。(参《可》13:28-29;《路》21:20、30-31)

这就是耶稣强调的另一个属灵真理:关于主再来的一些现象和兆头,我们要超越在头脑上,借着观察和思考所得的“知道”(οἶδα)进入透过经历和体验所得的“知道”(γινώσκω)。千万不要像挪亚那一个世代的人,在“不知不觉”(不“知觉”(γινώσκω))中,被洪水冲去而灭亡了。

  • 主再来,在知道上的显露性

耶稣说:“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可》4:22)

保罗说:“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林前》3:13)。保罗又说:“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10)

当主再来时,我们对主的“知道”和主对我们的“知道”,就好像那掩藏的事,那隐瞒的事,都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好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中,耶稣对那五个愚拙的童女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知道’(οἶδα)你们。”这就是说:当我们对耶稣没有在生命上,透过经历和体验所得的“知道”(γινώσκω),当主再来时,祂对我们就没有在头脑上的“知道”(οἶδα)。

在才干的比喻中,这一个又恶又懒的仆人,他竟然大言不惭地用“知道”(γινώσκω)来表达他对主人(耶稣)的认识;并且他这一个“知道”的结论是:他的主人是一个忍心的人(严厉的人)(参《太》25:24)。他的主人对他的回答却是:“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οἶδα)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太》25:26-27)。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一个头脑上的“知道”(οἶδα)必须加上实际的行动作为,才能成为一个人经历上的“知道”(γινώσκω)。正如雅各所说的“虚浮的人哪(愚昧的人哪),你愿意‘知道’(γινώσκω)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雅》2:20)

结论

一个合神心意的基督徒生活,必须是在永恒的(末世的)光照之下,过今世每一天的生活。求神帮助我们,不再只停留在头脑上的“知道”(οἶδα);而是进入生命和经历上的真“知道”(γινώσκω)。

作者来自台湾,现居美国,在华人教会牧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