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万岁!”——面对神学性抉择的青少年(陈世贤)2019.03.09

本文原刊于《举目》90期和官网2019.03.09

陈世贤

什么是“青少年”?青少年究竟是活力充沛还是精力过剩?是理直气壮还是蛮横无理?是开始了独立思考还是叛逆另类?是积极主动还是无所事事?是“小大人”还是“大小孩”?

青少年令许多家长以及牧长头疼,青少年事工也往往令人避之犹恐不及。然而,若你抛开成见,你会发现,青少年其实也可以是“神学家”!

青春期”一词的由来

以前,人只分为“儿童”以及“成人”:孩子是要被照顾、教导的,而大人则肩负责任,要养家活口。

及至工业革命以及教育的延长,许多人到了快20岁,依然读书上学,在经济与家庭上尚未独立。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词“青春期” (adolescence),来形容介于“儿童”及“成人”之间的阶段。(注1)

任教于富乐神学院的Chap Clark表示,adolescence这个词,源自拉丁文adolesere,意思是成长(to grow up),一般指孩童生理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直到成年的时期。(注2)

第一位为“青少年”赋予定义的,是19世纪末期、被称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1846-1924),他将青春期视为“孩童晚期”。这革新了观念,使人们不再视青少年为“小大人”,而视其为“比较大的儿童”
(注3) ——既然是孩童,那当然依然需要照料了。

无所不在的神学

如果青少年属于孩童,那么,青少年懂神学吗?青少年需要神学吗?

回答此问题前,或许要先问:什么是神学?在我们的感觉中,神学离我们很遥远,仿佛是神学院教授及教会传道人的专利。然而,如果我们将神学理解为“人对神与其工作的思考”,那么每一位基督徒(包括青少年),都必然有一套神学观。因此,关键不是“有没有神学”,而是“有怎样的神学”。

青少年每一天都在面对许多神学性的抉择——流行文化、人际关系、读书考试、家人相处、恋爱约会、打工赚钱、游乐休闲、教会活动……都脱离不开信仰。当青少年做选择时,他们依据什么呢?

美国著名的实践神学家Kenda Dean,将青少年可能拥有的神学特质,分为3种:(注4)

第一种、直觉性神学(intuitive theology)

多数青少年的神学具有这种特质。他们对“神”有个模糊的印象,但从未思考过,这位神究竟是怎样的神。

21世纪初,有一项大型的研究计画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Religion(NSYR),调查了全美超过3,000位青少年的宗教生活,发现多数青少年对”神”的理解,是所谓“道德治疗性自然神论”(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注5)。

Kenda Dean认为,若要信奉“道德治疗性自然神论”的青少年写下自己的信仰告白,大概会写出以下5点:(注6)

1. 上帝创造、看管照顾世上万物。

2. 上帝要大家彼此善待(这和其他很多宗教是一样的)。

3. 生命的核心意义就是活得快乐、自我形象良好。

4. 除非要替我解决问题,否则上帝平时不会介入我的生命。

5. 好人死后上天堂。

也就是说,上帝要人做好人,上帝应该会帮助人生活得快乐,并开放天堂给所有的好人……有着直觉性神学的青少年,行事为人完全是基于“感觉对了”而已!

第二种、植入式神学(embedded theology)

在信仰群体中待过一段时间的青少年,特别是从小在教会中长大的基督徒子女,最有可能持“植入式的神学”。他们在教会中有所投入,且学了教会所教导的信仰语言以及价值观。然而,他们从来没有好好反思过自己到底为什么信。

基督徒往往强调应当“信靠”上帝,视“怀疑”为叛逆、危险、需要避免的——基督徒推崇“信心伟人”,谴责“多马的小信”。

殊不知,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青少年纵然对信仰有所疑惑,却不敢发问。久而久之,信仰成为一堆规条,却失去了与上帝摔跤、信仰内化的生命历程。

美国的Barna研究团队,在2011年调查了1,296位青少年基督徒。其中35%的人表示,自己对信仰有所怀疑。同时,有50%的人觉得,纵然在生命和信仰方面有重大疑惑,也不能在教会中发问。(注7)

我们一心希望青少年在信仰上成熟、坚定,却忘记了,“怀疑”是通往“相信”的唯一道路!

信仰不是科学。科学可以验证——我们不需要信心,也毫不怀疑“手放开了,东西会往下掉”。信仰却要求我们,在还没有答案的时候,就将生命交托、献上。“相信”这个字,本身就默认着我们没有答案!

既然没有答案,就势必要与“怀疑”搏斗。也正因搏斗,信仰才显得真实、有生命力。

第三、深思熟虑的神学(deliberate theology)

Kenda Dean认为,以上两种神学,都难以实践出基督徒的信仰,会致使青少年进入大学后,失落在批判性思考的洪流中。

拥有“深思熟虑的神学”的年轻人,则清楚地检视过自己的信仰,甚至可说出信仰的依据是什么。对比一下:“植入式神学”的青少年会说“我信上帝”;拥有“深思熟虑的神学”的青少年,则会说:“我信上帝,因为……”

这种青少年,信仰不只停留在纯粹认知的层面。他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否基于所信,不断地在实践中更深、更多地体会上帝,再反过来调整自己信仰的内容。

青少年:进入世界的部队

将青少年视为“大儿童”,认为青少年要受照顾,不能赋予重任,这是心理学视角对青少年的诠释。然而,基督信仰的诠释又是什么呢?

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参《太》28:19)万民指的是所有人,不分种族、阶级,自然也不分年龄——主耶稣要求成年人在自己的人生阶段、工作岗位上作祂的门徒,也要求青少年在他们的人生阶段、学校家庭,甚至补习班中,作祂的门徒。

在德文中,神学家(Theologe)一词,可指神学院中的教授,也可指举凡学习神学的人。既然如前文所述,每位基督徒都有自己的神学,有自己对上帝的认识,每位基督徒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学习著神学,那么,每位基督徒,包括青少年,都可以算是神学家了。

进入青春期后,人会开始更多地探索外在的世界。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青少年很容易借着手机、电脑,接触到世界中的一切,并形成各种“青少年次文化”。

重思耶稣对每位信徒颁布的大使命,我们必须承认,基督徒青少年,作为主的使者,比起我们更能进入这些次文化。

因我们自身的偏见,我们常常看不清那些次文化。所以,当基督徒青少年带着他们的神学,进入那些领域时,他们可以告诉我们:那些区域,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需要他们告诉我们,当代青少年正在面对怎样的挣扎、挑战,以及他们如何依据基督信仰,面对这些问题,等等。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一次退修会中,我与我的学生小组长,一起进行了神学反思:我们讨论时下青年面对的各种挑战,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生活……我们看到了消费主义是怎样主宰了其他青少年的世界观,并一同思考:耶稣那谦卑舍己的榜样,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青少年带着他们的神学,在他们的人生阶段中,与生命的各种问题斗争。他们面对的一切,与我们成年人所面对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被呼召,要背起十架跟随主。

下一次,当教会中有青少年对信仰产生困惑时,我们不要急着担心,不要急于用“只要相信就好,不要多想”来打发他们,因为,这也许正是他们更深经历上帝的前奏!

注:

1, Chap Clark, Hurt 2.0: Inside the World of Today’s Teenagers (Grand Rapids, MI: Baker, 2011), 25.

2, Chap Clark, “The changing Face of Adolescence: A Theological View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Starting Right: Thinking theologically about youth ministry (ed. Kenda Creasy Dean et al.; Grand Rapids: Zondervan/Youth Specialties, 2001), 44-5.

3, Louise J. Kaplan, Adolescence: The Farewell to Childhood (New York: Touchstone, 1984), 51.

4, Kenda Creasy Dean, “Fessing Up: Owning Our Theological Commitments,” in Starting Right: Thinking Theologically about Youth Ministry, 29-30.

5, Christian Smith and Melinda Lundquist Denton, 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Kenda Creasy Dean, Almost Christian: What the Faith of Our Teenagers is Telling the American Chu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4.

7, David Kinnaman and Aly Hawkins, You Lost Me: Why Young Christians are Leaving Church– and Rethinking Faith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11), 190.

作者为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现在美国修习实践神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