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读的你明白吗? ──浅谈解释圣经的原则(陈济民)

陈济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43期

          每次谈到这个问题,笔者都会说说自己第一次读圣经的经验。在教会前辈的鼓励下,笔者年轻时开始拿起圣经来读,而且是依照建议,从新约第一卷书,《马太福音》读起。《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是一大堆名字,每一 个字都是中文,但是,在我们那个时代,中国人没有一个叫亚伯拉罕的,也没有一个叫大卫的,而且这些人有名而无姓,好奇怪!觉得这是另一个世界的事。

         更糟的是,那时自己只是一个少年人,又生长在一个不中不西的环境中,连族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都不懂!因此读完《马太福音》第1章前面17节经文,心中的感受是: 写这些干嘛?可是,说完全读不懂吗?也不是,因为再读下去,经文明文说是记载耶稣降生的事(《太》1:18),这句话看得懂。信了耶稣以后有好几年的时 间,就是在这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读圣经。

          在上帝的恩典中,笔者有机会在团契里接触到一些读经的方法,后来又进入神学院读书,整理出一些解读圣经的基本原则,如今与读者们分享。

一、用心聆听

          读圣经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要聆听。这是因为圣经虽然是借着人,而且是用人的语言而写,它却是上帝的话,不是人的话。我们听任何人说话,最要紧的就是要用心听。读圣经,就是听上帝说话,更需用心。许多时候我们读经之所以会读不懂,或是读错了,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聆听上帝在说些什么。

          上面提 到笔者初读《马太福音》,觉得读不懂,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用心,而且自己年轻不懂事却又自以为懂得不少。后来再仔细读《马太福音》第1章,便发现这段 经文其实有好几个线索,让读者知道它主要的信息。首先,在第1章1节,它便提到耶稣是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子孙。其次,家谱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第6节提到大卫,而且称大卫为“大卫王”。第三,家谱最后是讲到约瑟,又明文指出这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而耶稣就是马利亚的儿子。第四,天使向约瑟显现时,称约瑟为 “大卫的子孙约瑟”(《太》1:20)。

         从这几个线索看《马太福音》的家谱,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一个相当清楚的印象,那就是:这家谱表示耶稣是一个叫大卫王 的子孙!来头不小!

          用心读圣经,听上帝到底要说些什么,我们就会发现经文本身提供足够的线索,让我们明白一段经文的要义。读圣经若是不用 心,有时还会读错了。有一次,笔者就把《马太福音》第1章读错了。在那个时候,中文和合本圣经用词还没有分男女性别,笔者看到《马太福音》1:19说: “他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的羞辱他,想要暗暗地把他休了。”以为约瑟不愿意羞辱他自己,为了面子问题而想废除婚约。

          那时,一点都没有觉得自己这种解读是错的,反而觉得约瑟这样做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在我们华人文化中,一个好人是要顾自己的面子的。后来读英文圣经和希腊文圣经,才发现读错了,因为 这节经文中三个“他”字原来都是女性代名词,指的是马利亚,不是约瑟。发现了这一点,自己也就跟着省悟到一件事,约瑟这个义人虽然不赞同另一个人的行为, 采取行动时却还是有恩典,为人留余地!

二、文化背景

          聪明的读者看了上一段话,一定会发现我们并没有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马太福音》讲耶稣的来历,要提亚伯拉罕和其他一大堆的人?第二,笔者发现自己读《马太福音》第1章19节的错误,事实上是因为懂英文和希腊文,若是不懂这些语言,怎么办?

           也许我们可以从第二个问题谈起。读圣经的时候,确实是要记得中文圣经本身是一种译本。旧约大部分是用希伯来文写的,新约是用希腊文写的。世上的语言经常都有 一些特点,难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因此所有的译本都没有可能百分百地表达原意。所以,严格地说,解读圣经必需以原文为最终的根据,而懂原文在读经上是有它 的好处的。如果不懂原文,懂得其他与希腊文相近的欧洲语言,例如英文,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要感谢上帝的是,由于圣经译者的努力,目前中文圣经的准确度相 当高,因此只要用心读,一定可以掌握到经文主要的大意。需要使用原文之处,基本上是字义的研究和细节的研究,市面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够水准的圣经注释(注 1),读者只要记得自身的限制,查看这些注释,便不会出大错。

          第二,亚伯拉罕、大卫和其他一大堆的人名,确实是呈现出圣经另一个特点,那 就是,圣经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区,以特定的语言写成的。换言之,圣经的语言假定了某一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对绝大多数的华人而言,读圣经确实是 进入另一个文化世界。因此,若是对圣经时代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是会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信息。

          再以《马太福音》第1章为例。亚伯拉罕之 所以重要,是因为旧约圣经讲到上帝在世界上施行拯救,是从亚伯拉罕开始。在《创世记》中,上帝只用11章经文记载他创造世界至亚伯拉罕时代的历史,其他 39章经文都是记载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事。而在新约时代,犹太人更是以自己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为荣(参《约》8:39)。

          更重要的是,上帝 曾经应许亚伯拉罕,要让他的子孙成为一个大国(《创》12:1-3),后来又说这一个国家是要借着大卫的后裔建立(《撒下》7:12-13),但是,正如 《马太福音》第1章的家谱中所记载的,这一个应许始终还没有成就,而犹太人一直都在等候上帝应许成就这一天的来临(参《太》11:3,《路》 2:10-11等)。

          从这个历史文化背景看《马太福音》1章1-17节,我们便会看出这段经文除了显示耶稣的来历以外,也指出他的降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讲到这里,有些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刚才所讲的文化背景,都引用了圣经的经文。这是由于圣经本身提供了许多文化背景资料。所以若是熟读圣经,我们对圣 经的文化背景便可以有基本的理解。其他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圣经注译和圣经辞典(注2),一本好的串珠注释本的圣经也有帮助。

三、圣灵的运作

          谈到读经,一般人经常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我们读经者本身,往往是读经的一个重大拦阻。许多时候上帝说的话,在圣经中其实相当清楚,可是我们要不是没有注意到,就是不明白,也读不懂。

          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取自《使徒行传》第8章30节。这段经文就是讲到一个人读旧约《以赛亚书》53章,可是却不知道经文中耶和华的仆人指的是谁。

         一个人可以拥有圣经知识,但这并不等于懂得圣经。这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基本上有两原因。

          第一,要真正理解圣经的教导,需要系统化地整理,更是需要掌握经文的基本精神,而要作到这一点,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有帮助,但却又不足够。在福音书中,我们 常看到主耶稣为守安息日的问题与法利赛人发生争执(例如,《太》12:1-8,《约》5:1-17),就是因为法利赛人对圣经缺乏全盘的理解,也没有掌握 到安息日的精神。

          第二,上帝在圣经中讲的是上帝的事,而我们世人想到的是世上的事,可是我们的思想却是受到自己文化的限制,听不懂上帝在 说些什么。在《约翰福音》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圣经说是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看不到,也听不见。例如,有一次,一个犹太的圣经专家听见主耶稣讲世人 需要重新生一次以后,问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一个老人怎有可能回母腹再生一次(《约》3:3-4)?

          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圣灵的启迪,才能突破神与人 之间的鸿沟(《林前》2:10),因为只有上帝的圣灵才能使我们掌握到上帝真正的心意。也因为这样,读圣经的时候心态非常重要。我们要虚心,求上帝的圣灵 开启我们心灵的眼睛。

          当然,圣灵的工作并不表示我们读圣经就可以独断独行,因为上帝的圣灵也同样会启迪和引领其他的信徒(参《徒》 2:38),《约》14:26,《林前》12:13,《罗》8:9-10等)。圣灵的运作反而是表示我们必须在教会中分享心得,与其他的信徒沟通,彼此切磋。这种信徒间的沟通是我们认识神,灵命成长重要的途径(《弗》4:1-16)。笔者提供的一些参考书籍,主要的功能也是在此。

          上帝说 话,为的是要人认识他。因此读经的目的,主要不在收集与神有关的资讯,而是认识他并照他所说的生活。圣经谈到人对神的认识,都会看重体验;谈起听上帝的 话,也与我们中文的“听话”一样,就是听了话就要听从。而圣灵的工作除了启迪之外,也包括提醒和指点(《约》14:26),更赐下生命的能力,使生活的实 践成为可能(《罗》8:1-10)。

结语

          圣经是上帝的话。我们读圣经,为的是认识神。因此,读经必须注意聆听。当我们聆听时,文化背景的资料会有帮助。感谢神,在我们读圣经时,他更是赐圣灵启迪指点,让我们能真正认识他。

注:

1. 目前有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的丁道尔《圣经注释系列》,香港天道出版社的《天道圣经注释系列》,及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的《国际圣经应用系列》的注释。
2. 例如:《圣经新辞典》,两册(香港,天道和中神,1993);华尔顿,麦修斯,夏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台北,校园,2006);及季纳,《新约圣经背景注释》(台北,校园,2006),也很有帮助。

作者曾任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现住美国洛杉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