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面面觀(黃瑞怡)

黃瑞怡

本文原刊於《舉目》43期

         十餘年來,電影觀眾一直相信,詹姆斯.卡梅隆執導《鐵達尼號》的票房神話永不破滅。2009年冬季,《鐵達尼號》終於遇上把它撞沉的冰山──《阿凡達》(Avatar)。

         這部3D鉅製,也是由卡梅隆執導的,於去年12月開始,全球上映,好評如潮,成為有史以來北美乃至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也是首部票房超過20億美元的電 影。今年(2010)開春,《阿凡達》先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緊接著又獲得9項奧斯卡獎提名,最後獲得了3個獎項——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 影和最佳視覺效果。

        《阿凡達》全球賣座,掀起一場方興未艾的3D革命,甚至還帶來政治衝擊。由此角度看,《阿凡達》現象,已超越一般電影娛樂的層次。

故事梗概

        《阿凡達》是一部生態科幻方面的史詩式電影。電影設定在公元2154年,當時人類RDA公司(Resrouce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資源開發管理總署),正在南門二恆星系的潘朵拉衛星上開採珍稀礦產。人類的擴張,嚴重威脅了當地原住民納美人的生存。

         人類科學家們使用納美人和人類的基因,製造了出一種合成人——阿凡達。 “阿凡達”在梵文中,指的是神祇以肉體形式出現時的化身。在這部電影中,則是指人類通過基因聯結,以精神的方式進入“阿凡達”,對其進行控制。

          前海軍陸戰隊隊員、下身截癱的傑克,藉著自己的分身阿凡達,進入了潘朵拉的森林。當他遇到野獸攻擊時,納美族人妮蒂莉救出了他,並把他帶回“家園樹”村落。 傑克原本的任務是,提供納美人的情報,最終迫使納美人與人類合作。然而他卻逐漸融入原住民部落,和妮蒂莉相愛,甚至後來奮不顧身地破壞RDA公司的推土 機,以保護潘朵拉上的“聲音樹”。

          RDA對遲遲不願搬遷的納美人終於失去耐心,使用武裝保安部隊,強行摧毀了納美族人棲身的家園樹,殺死 了妮蒂莉的酋長父親及許多納美人。傑克率領著納美人,奮起抵抗。但原住民再驍勇,怎敵得過保安部隊的現代化武器?生死關頭,潘朵拉星上的野生動物加入戰 爭,納美人反敗為勝。

          最後,入侵的人類被逐出了潘朵拉星球,唯有熱愛這個美麗星球的人得以留下。至於傑克,納美族人以一種傳統宗教儀式,將其從人類軀體中,永久地轉移到阿凡達身上,使傑克成為了真正的納美人。

主題與靈感

          導演卡梅隆將《阿凡達》描述為:“一場飽含環保意識的老式叢林歷險……也是一場關於救贖和革命的心靈旅程。”他說他在電影中,“創造整個世界,包括由幻影般的植物和動物構成的完整生態系統,以及具有豐富文化和語言的原住民部族”。

         卡梅隆表示,《阿凡達》和1990年經典片《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一樣,突顯了自然和文明的衝突。在2009年的國際動漫大會上,卡梅隆告訴與會者:“納美人代表了我們的大我,也就是我們渴望成為的自 我”,而影片中的人類,儘管也有好人,但整體上卻“代表我們的另一面:它會毀掉我們的世界,並可能把我們引領向陰暗無望的未來。”

         貫穿《阿凡達》全片的真言是:“我看見你(I see you)。”男女主角不僅一回地向對方宣告:“我看見你。”片尾強力放送的歌曲也名為“我看見你”。作為觀眾,究竟我們可以從《阿凡達》這部電影,“看見”些什麼呢?且看筆者試述:

* 感官之見

         卡梅隆原計劃在1997年《鐵達尼號》攝製完成後,就開始製作《阿凡達》。但當時的電腦動畫技術,還不足以表現出他想像中的場景,所以他選擇等候。這一等就是十餘年。

          因為在立體視覺上的諸多創新,這部電影被譽為電影製片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影片中的潘朵拉星球具有令人屏息的景觀--原始森林有南美雨林的影子,而電影中雲霧 繚繞的懸浮高山,靈感主要來自中國的黃山。從專業影評人到普羅觀眾,所有在戲院裡觀看了《阿凡達》的人,都深深為這個奇幻美麗的潘朵拉星球壯麗景觀所深深 震撼。

          人的視覺接收,與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和接納息息相關。當《阿凡達》以尖端科技重造天地時,嶄新的感官經驗,會不會進一步養刁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視聽享受?若是人愈來愈沉醉於虛擬的滿漢全席,會不會拒絕吞嚥現實裡的蒼白和粗礪?

* 心智之見

        《阿凡達》裡的主角傑克,遠征潘朵拉星之前,是傷殘退役的海軍陸戰隊隊員。當他藉著阿凡達分身進入原住民森林時,雖然視野大開,但思想上仍戴著大殖民地主義的 眼鏡。從殖民者的角度看,納美人是未開化的土著,粗暴、野蠻。但從納美人的角度看,傑克卻如嬰孩般無知,甚至,石頭都比他“更有眼光”!

         好在傑克願意放下自我,謙卑學習。很快地,他被納美人尊重萬物、與自然和平共存所震撼。當他征服、騎上雷鳥時,不僅身體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更在頭腦中拋棄了殖民地主義的有色眼鏡。當他用長辮的神經末梢與其他生物聯結時,他心靈的眼睛也開啟了,學會了與自然相通。

          高高在上、充滿優越感的征服者,與“落後”的原住民產生矛盾、衝突,這是世界歷史持續上演的情節。面對“非我族類”,我們要如何才能有開闊的眼光,看見彼此 文化的異同,卻不自以為是,強迫推銷?在異文化裡,如何能有效地傳福音?在今日地球村、明日宇宙村裡,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 情意之見

         在卡梅隆上一部鉅製《鐵達尼號》裡,窮小子與富家女的跨越社會階級藩籬的戀愛,深撼人心。如今《阿凡達》中傑克和納美人妮蒂莉的愛情故事更加傳奇。他倆來自 相距遙遠光年的星球,人種、背景、文化、語言、價值觀……存在著一條條的鴻溝。當他們在關鍵時刻,對彼此說出“我看見你”時,他們是用心靈的眼睛凝望對方 而相契。

        《時代》雜誌分析,為何《阿凡達》的票房勢如破竹:不僅是因為影片涉及當紅的生態議題,或特技效果登峰造極,《阿凡達》也述說了一個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愛情是人永遠的渴望!戀人常常在彼此專注的眼光中,更深地發現與完成自我。

          回顧我們的生活圈,我們也一直用愛的眼光,凝望神賜予我們的伴侶和家人嗎? 或是我們在現實裡,罹患“愛無能”病症,只能在銀幕上尋找替代假象?

* 靈魂之見

        《阿凡達》裡,納美人信仰伊娃“Eywa”。伊娃掌管萬物生死,聯結潘朵拉上的所有生物。納美人靈媒能和伊娃溝通,並透過各種舞蹈儀式進行交流或慶典。納美人 認為萬物必須互相尊重,而生命沒有所有權,只在有生之年有使用權而已,所以納美人死亡後,身體必須歸還大地(將身軀葬在聖樹根部),並以祭典感謝伊娃的恩 賜。

        《阿凡達》呈現的宗教觀,既是土著宗教,又有著濃厚的新世紀泛神主義氣息。所以《阿凡達》裡的眾人,雖然擁抱自然,尊崇萬物的生息, 卻與獨一真神擦身而過。當傑克在異星球猛然睜開雙眼,睜開他的感官、心智、情愛之眼時,他靈魂的雙眼,仍然在矇眛黑暗之中。而全球的電影觀眾,從絢麗無匹 的視覺震撼、驚天動地的特效場景中漸漸平靜後,其心靈,究竟能從這部數億美金催生的片子裡,得到多少啟發與滿足?人們的靈魂版圖上,又長出什麼樣的花草樹 木呢?

結語

          當我們的感官,在一波波3D電影裡目不暇給、耳不暇聞時,我們靈魂的眼睛,是否依然看不清那座創世以前就存在的哈利路亞山?若是虛擬數位世界的迷幻光影,強奪了人們對真實天光雲影的感知,將有多少人的世界,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迷津?

         法國作家普魯思特(Proust)曾言:“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找到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of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阿凡達》以人類科技與想像開拓了新的風景,但唯獨那些謙卑尋求恩典的人,蒙神賜下新眼光,才能開始靈魂的發現之旅!

作者來自台灣,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現居南加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