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聚会静悄悄(肖晴)2019.10.19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9.10.19

肖晴

 

我回到最初的教会里,经历神永不改变的爱。

这天出奇的热,一大早与路得一起去主日崇拜,在太阳下暴走了快40分钟。我不禁想到,如果每个主日都要步行40分钟去崇拜,无论是晴是雨、冷暖风雪,我能坚持下来吗?

我边走边安排其他人的交通事宜,路得却一直在专心赶路;她走得很快,我们不怎么说话,一心想快点赶到聚会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好逃离太阳的“无死角监控”。

和路得的相识充满奇幻色彩,她的指导老师是我的外导之一;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好友后,我们就明白了彼此的身分。

还有,她就是那个坚持了一年徒步去参加主日崇拜的人。

敬拜一开始,似乎走调很厉害(我觉得是带敬拜的姊妹有些五音不全),不过没有一个人笑场,大家都很认真投入地在敬拜神。而心里那个隐隐冒出想要嘲笑的骄傲小苗苗,被我决绝地摁了下去,没有一丁点儿反弹。

没有司琴,什么乐器都没有,8个人围坐成一个圈,拿着歌谱就这么简简单单、纯粹地敬拜。在这过程里,偶尔唱错节拍,偶尔走调……有什么关系呢?我所拥抱和回归的是最最直白、坦诚、无拘无束的敬拜。

来到神面前,完全地敞开自己。

我甚至有一点儿惭愧,也许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平日在团契里有着更好的敬拜氛围和条件,却往往不经意地失去了像今天这样在神面前最真实的呈现。

敬拜中的一首诗歌《人生小杯》里的一节歌词写到:

“人生小杯不求离开,有主高天垂顾,我杯虽有痛苦泪水,我信主必赐福;主曾尝尽祂的苦杯,我愿饮祂甘苦;主的倩影杯内映出,随时给我帮助。”

主耶稣已经尝尽了祂的苦杯,而我们自己人生的杯呢?我们是否愿意收下这杯,是否愿意相信主必赐福?

我愣愣地想着这些,闭上了眼祷告。

今天信息的主题是“苦难”,分享到一半时,阿姨突然提醒我们“安静”,接着就听到楼道里有人挨家挨户地敲门。

阿姨说:“我们等下不开门。”

“那些人是谁?”

“不清楚。”

我想可能除了我,其他人都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

……

就这样整整3分钟,我们8个人都默契地保持安静,甚至屏息凝神。

门外响起了清脆的敲门声。

“有人吗?!”……

“有人吗??!!”……

在那一刹那,我甚至想要落泪,因为不知道这一门之外有什么要发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我感到我们这8个人就是一个身体。正如《密室》一书中,每当纳粹军官来搜查钟表铺时,那些犹太人挤在狭小黑暗的“密室”里,默契而又自律地为著同一个目标而坚持着……我仿佛亲自置身于初代家庭教会,一切是那么真实。

许久没有动静,大概门外的人已经走了,弟兄准备重新开始讲道。

“我们来读几处经文……我们……小点声读。”

8个人于是低头小声地读著神的话,我第一次体会到,平时在团契里能自由大声地朗读经文是多么多么奢侈又幸福的事啊!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8:17)

虽然每个人都尽量不太大声,但出声本身就是对真理的坚定捍卫。

神的话,永不会废去。

“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

使徒彼得在《彼得前书》里曾告诉小亚细亚正在遭受尼禄皇帝逼迫的基督徒们:“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2-13)

今日对年轻的我们来说,“苦难”似乎只是个抽象名词;然而在2000年前,彼得已清清楚楚地教导,耶稣基督既为义受苦,基督徒在世上也就难免经历苦难而受苦,这是信徒在臻于至善的成圣道路上一定会有的经历。

在这个斗室的克难主日崇拜里,虽然敬拜时没有伴奏还偶尔跑调,虽然没有传道人只能靠彼此分享学习,虽然加上我也就只有8个人……但我知道,神一直都在。

和路得走回宿舍的路上,她问我,

“这两次来聚会感觉怎么样?还习惯吗?”

“挺好的……其实,今天我特别感动。”

“噢,为什么呀?”

“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罗》1:12)

作者是罗格斯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在美国新泽西州聚会和服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