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聚會静悄悄(肖晴)2019.10.1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10.19

肖晴

 

我回到最初的教會裡,經歷神永不改變的愛。

這天出奇的熱,一大早與路得一起去主日崇拜,在太陽下暴走了快40分鐘。我不禁想到,如果每個主日都要步行40分鐘去崇拜,無論是晴是雨、冷暖風雪,我能堅持下來嗎?

我邊走邊安排其他人的交通事宜,路得卻一直在專心趕路;她走得很快,我們不怎麼說話,一心想快點趕到聚會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好逃離太陽的“無死角監控”。

和路得的相識充滿奇幻色彩,她的指導老師是我的外導之一;剛在社交媒體上成為好友後,我們就明白了彼此的身分。

還有,她就是那個堅持了一年徒步去參加主日崇拜的人。

敬拜一開始,似乎走調很厲害(我覺得是帶敬拜的姊妹有些五音不全),不過沒有一個人笑場,大家都很認真投入地在敬拜神。而心裡那個隱隱冒出想要嘲笑的驕傲小苗苗,被我決絕地摁了下去,沒有一丁點兒反彈。

沒有司琴,什麼樂器都沒有,8個人圍坐成一個圈,拿著歌譜就這麼簡簡單單、純粹地敬拜。在這過程裡,偶爾唱錯節拍,偶爾走調……有什麼關係呢?我所擁抱和回歸的是最最直白、坦誠、無拘無束的敬拜。

來到神面前,完全地敞開自己。

我甚至有一點兒慚愧,也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平日在團契裡有著更好的敬拜氛圍和條件,卻往往不經意地失去了像今天這樣在神面前最真實的呈現。

敬拜中的一首詩歌《人生小杯》裡的一節歌詞寫到:

“人生小杯不求離開,有主高天垂顧,我杯雖有痛苦淚水,我信主必賜福;主曾嘗盡祂的苦杯,我願飲祂甘苦;主的倩影杯內映出,隨時給我幫助。”

主耶穌已經嘗盡了祂的苦杯,而我們自己人生的杯呢?我們是否願意收下這杯,是否願意相信主必賜福?

我愣愣地想著這些,閉上了眼禱告。

今天信息的主題是“苦難”,分享到一半時,阿姨突然提醒我們“安靜”,接著就聽到樓道裡有人挨家挨戶地敲門。

阿姨說:“我們等下不開門。”

“那些人是誰?”

“不清楚。”

我想可能除了我,其他人都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了。

……

就這樣整整3分鐘,我們8個人都默契地保持安靜,甚至屏息凝神。

門外響起了清脆的敲門聲。

“有人嗎?!”……

“有人嗎??!!”……

在那一刹那,我甚至想要落淚,因為不知道這一門之外有什麼要發生。比任何時候都更強烈,我感到我們這8個人就是一個身體。正如《密室》一書中,每當納粹軍官來搜查鐘錶鋪時,那些猶太人擠在狹小黑暗的“密室”裡,默契而又自律地為著同一個目標而堅持著……我仿佛親自置身於初代家庭教會,一切是那麼真實。

許久沒有動靜,大概門外的人已經走了,弟兄準備重新開始講道。

“我們來讀幾處經文……我們……小點聲讀。”

8個人於是低頭小聲地讀著神的話,我第一次體會到,平時在團契裡能自由大聲地朗讀經文是多麼多麼奢侈又幸福的事啊!

“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8:17)

雖然每個人都儘量不太大聲,但出聲本身就是對真理的堅定捍衛。

神的話,永不會廢去。

“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

使徒彼得在《彼得前書》裡曾告訴小亞細亞正在遭受尼祿皇帝逼迫的基督徒們:“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4:12-13)

今日對年輕的我們來說,“苦難”似乎只是個抽象名詞;然而在2000年前,彼得已清清楚楚地教導,耶穌基督既為義受苦,基督徒在世上也就難免經歷苦難而受苦,這是信徒在臻于至善的成聖道路上一定會有的經歷。

在這個斗室的克難主日崇拜裡,雖然敬拜時沒有伴奏還偶爾跑調,雖然沒有傳道人只能靠彼此分享學習,雖然加上我也就只有8個人……但我知道,神一直都在。

和路得走回宿舍的路上,她問我,

“這兩次來聚會感覺怎麼樣?還習慣嗎?”

“挺好的……其實,今天我特別感動。”

“噢,為什麼呀?”

“因你與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2)

作者是羅格斯大學在讀研究生,目前在美國新澤西州聚會和服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