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勤
本文原刊于《举目》36期
2008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与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关于家庭教会的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基督教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中国家庭教会问题专题讨论”。这是首次由中国官方举办的家庭教会研讨会。
近几年,家庭教会在中国的急遽发展,不仅造成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国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官方的职能部门(例如宗教局,公安部,新华社)开始着手调查这一现象。许多民间机构,也出现了研究热潮。上述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
许多弟兄姊妹关心这次会议对家庭教会的影响。以笔者看来,这次会议并未讨论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对家庭教会的公开化未必有实质性的影响,但却可能是家庭教会公开化的一个小小起点。
这个小小起点,也是通过了不少酝酿才达到的。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8年4月,发表了于建嵘教授的《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与两位“基督教家庭教 会”培训师的对话》一文 ,到10月8日,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再到此次专题讨论会,中国家庭教会大有公开化的趋 势。
虽然,我们应该审慎地估计家庭教会公开化的速度,不能过分乐观,但我们对此绝不能漠不关心。若不警醒,恐怕浪潮到临,便“随流失去”(《来》2:1)。本文即针对家庭教会公开化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当如何回应,提出个人的回应。
提防世俗力量和思潮
首先,我们应该提防世俗化的力量和现代思潮。
有一个弟兄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要拆毁一个教会,不是压迫这个教会,而是给这个教会钱,使其富有,因为安定和富足往往成为教会发展的障碍。当公开化实现时,教会在这点上必定面临那恶者的攻击。教会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早期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的世俗化,就是一例。
还有现代各种学术思潮的挑战,如近年火热的新儒学、历史上不断为害教会的自由神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等。我们对这些有充分的认识吗?多年来,我们着重个人 的宗教经历、福音广传、教会增长,而忽略神学思想的发展、护教与对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注1),而今,我们该如何回应这些思潮?尤其是,我们如何系统性地进 行批判?我们如何能够站立得稳,并且发出强有力的回应?又如何避免用宗教术语表达人文主义?如何建设本土化神学?……这些,都是值得教会和基督教学术界深 思的地方。
我们的回应必须主动!不要等到出现属灵破口,才来补缺。
完善教会制度和体制
第二,教会制度和体制亟需完善。
中国家庭教会现今的发展规模,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这里不谈三自教会的体制问题,我们单看家庭教会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地下传教、团队式家庭教会、新兴地方教会三个发展阶段(注2)。而近年来,由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型城市教会,成为家庭教会发展的领衔标兵。
新型城市教会的特点是:注重神学基础,有成文的教会信约或教义,神学立场鲜明;在教会体制上,有成文的章程,形成牧师─长老─同工─会友的体制,而且对教会正式会友,有成文的教会纪律约束,明确表达着教会的价值观。
不难看到,新型城市教会之所以成为现今教会公开化的领衔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体制。所以,家庭教会公开化,对许多习惯小群聚会的家庭教会,在体制上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为体制的完善,有助教会承受上帝更大的赐福。
预备好承受复兴
第三,教会要有承受复兴的预备。
公开化会给教会带来增长,但教会也要有能力承受上帝如此的赐福。就像当年以色列民,能力不足以承受迦南地时,上帝就在旷野磨练他们。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国家庭教会应为上个世纪所受的压迫感恩,同时,现在要准备随时听从上帝的引领,刚强、勇敢地上去夺取耶利哥城。
所以,教会需要在各个方面预备,从牧养到治理,从培训到事工,准备好承受应许。
笔者还要特别提出一点,就是教会应在宣教上预备。家庭教会的弟兄姊妹不缺传福音的热情,但对于差会的建立、植堂、牧养,以至跨文化宣教(例如对少数民族宣教,甚至跨国差派),仍需多多学习。
结语
以上是对于家庭教会公开化所面临挑战,提出的几点粗浅思考。其实每一点都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讨论,需要仰望主钉痕手的带领。
注:
1. 林慈信,《认识时代:现在是什么时刻?》 http://rightpathpg.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html
2. 于建嵘,《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向何处去?》,《领导者》杂志2008年总第24期。
本文作者来自广州,目前就读于北京高校。
编按:本文选自作者博客(原文链结: http://lukelam.ccblog.net/archives/2008/32172.html ),感谢作者惠允转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