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生活(陈济民)

陈济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36期

       年轻时参加青少年团契,不少契友只参加周五晚上的聚会。他们喜欢与其他同年纪的人在一起,却觉得主日崇拜枯燥无味,因此从不参与。大学时代的查经班,也有同样的现象。而大学毕业后到其它城市就业时,有些人更是觉得当地教会的形式与原来的查经班有相当 大的差异,因为难以适应,就流失了。一些在传统华人民间宗教背景下成长的人,觉得他们拜菩萨从来就是喜欢去就去,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做了基督徒就必须定时定 点做礼拜。在目前的美国社会中,更是有一些人自称是基督徒,可是觉得教会充满著伪善,因而对教会敬而远之。

救恩的特质

        不参加教会的理由很多,“教会”本身也不是不需要改进。但是,要明白为什么要上教会,我们就必须先明白圣经中救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上帝拯救的对象是一群人,而且要这群人以他为生活的中心,一同得到他的应许。

        在旧约时,洪水之后,上帝的拯救是从犹太人开始,而这救恩首先是赐给一个人──亚伯拉罕。可是,当上帝向亚伯拉罕表明自己的心意时,他已清楚地指示他要救的人包括了他的子孙,更是要万国因他得到神的祝福(《创》12:1-3)。

        接着,我们在《出埃及记》看到神落实他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是带领所有的犹太人出埃及(参《出》10:8-11),而这些犹太人出埃及以后第一件要事就是在西 乃山与拯救他们的神立约,并建造会幕敬拜神。后来,我们更是看到12个支派的犹太人一同在神统率之下,进到神所应许的迦南地(参《民》32:1-32; 《书》4:1-7)。

        耶稣时代的犹太教是一个伪善充斥的宗教。《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生平事迹,在开始的时候就指出他指责当代的犹太人, 把上帝的圣殿当作商业场所,并表示他的使命就是要让圣殿达到它真正的目的:神与人同在(《约》2:13-22,参1:14)。可是,《约翰福音》一个独特 之处,就是记载他经常在犹太人的节期上耶路撒冷参加各种庆典(参《约》2:23,13:1“逾越节”;7:2,14“住棚节”;10:22“修殿节”)。

         主耶稣并没有因为犹太人的伪善而不做他自己应做的事,更不是独善其身而隐居旷野!因此,在符类福音(按:指《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中,我 们看到耶稣经常在会堂和圣殿敬拜、教导和传道(《路》4:16,20:45–47;《太》4:23,21:23;《可》1:21、39),也看到他洁净圣 殿时,特别指出圣殿是一个万民祷告的殿(《可》11:17;《太》21:13)。后来犹太人指控他的一个罪名,就是说他要拆毁圣殿(《太》 26:60–61;《可》14:57-58)。

         早期教会大部分是在迫害中度日子。可是在《使徒行传》中,我们一再看到使徒们在耶路撒冷的 圣殿中敬拜(《徒》3:1,5:12,21:26)。保罗在小亚细亚和希腊传道时,也是有机会就到犹太人的会堂敬拜(《徒》 13:14,14:1,17:2等),直到他不被犹太人欢迎,才另找机会(《徒》18:6)。

         无可否认的,早期教会自视为犹太教正统,而 当时的犹太教也是有不同的教导系统。不过,我们也必须注意另一个现象,那就是:作为基督徒,早期教会当然有它的特点。路加在《使徒行传》把它归纳为“恒心 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2:42)在《使徒行传》我们看到他们在物资上彼此互助,在家中有圣餐(《徒》2:44-46),甚至 有祷告会(《徒》12:12);在哥林多教会,我们则看到他们是在星期天──也就是主复活的日子聚会(《林前》16:2;参《启》1:10),聚会时也有 祷告,圣餐,敬拜和恩赐的运作(《林前》11章和14章)。

教会是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我们需要问:到底“教会”是什么?

       在《哥林多前书》,我们看到使徒保罗说他写的信是要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他跟着就继续说:“就是在基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林前》1:2)从他所提供的解释,我们可以说:教会就是世界各地全体信耶稣的圣徒。

         圣经谈到教会,有时会用一些象征性的名词帮助我们理解教会的特质。其中一个就是“神的殿”(《林前》3:16)。这个名词在旧约时代明显是指一座建筑物。但 是在新约,它指的是神同在之处(参《约》2:21,1:14);而由于神是借着圣灵与人同在,所以人可以说是一座灵宫(《彼前》2:5)。换言之,教会指 的不是一座建筑物。反而作为神的居所,我们都是属神的一部分,不能分离(《弗》2:21-22),更是要与世俗有别,成为圣洁(《彼前》2:1-3)。

         另一个象征性的名词是“神的家”(参《提前》3:15)。谈到“家”,新约常说神是天父,而所有信耶稣的人都是他的儿女。主耶稣谈到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就必 须在基督里爱中合一(《约》17:11,20-24)。保罗谈到这种福分,同样是强调信徒必须超越人世间种族、阶级和性别的界限,不分彼此(《加》 3:26-28)。在神的家中,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不是我们这些儿女所能选择的!

         现代的基督徒熟识的另一个象征是“基督的身体”。这是保罗书信中出现的一个名词。它让我们联想到的,不是一个僵化的组织,而是一个灵活的有机体。在《哥林多前书》12章,保罗特别强调“身体”各部分有不同的 功能,而同时是一体,多元而合一;每一部分都不能独立存在、彼此需要而且彼此互补。我们都是同一生命体的一部分。在《哥林多前书》13章,保罗更是进一步 指出,在基督徒的教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在爱心中运用恩赐,才能达到互补的功能。在《以弗所书》,他更是强调身体的头是耶稣基督,他是教会的指挥中心 (《弗》1:22-23);同时,他也强调,基督徒的成长不仅是个人性的,更是整体的。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借着不同恩赐的配搭,一同长成基督的身量,荣耀神 (《弗》4:7-16)。

信徒的生活

        进一步而言,基督徒的生活原就是教会的生活。曾经有人指出:基督徒品德的核心──爱心──本来就是须要在群体中实践。没有他人的存在,我们怎能谈爱?

        谈到爱,圣经一方面是假定自我个体的存在,而且给与无比的价值。但是,也就是因为个体的重要,它同时也肯定了他人的价值,而上帝更是在罪恶的人间舍弃自己, 显出他爱的伟大。因此,主耶稣和初代教会的信徒,虽然活在当时虚伪的宗教世界中,可是他们仍然投入其中,以完成上帝救赎的旨意。

         在新约圣 经中,我们更是看到群体生活的致命伤就是自高自大(参《林前》8:1-4,11-12,4:6-13,《腓》2:5-11)。因为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只是看 到自己的独特,却忽视和轻视他人的不如,因而不能肯定他人存在的价值,更是没有看到自己的无知、软弱和罪恶,不知道自己需要别人,也没有真正明白神救赎的 心意,没有体会什么叫做爱。也就是说,自高自大的人看到他人的虚伪,却看不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伪君子!

结语

        作基督徒是个人以信心回应上帝的恩典,但上帝的救恩是救一群人。现今基督教会聚会的形式并非近代的发明,而是可以追溯到新约圣经的时代。

        从我们成为基督徒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是耶稣基督的家人,是他群体中的一份子。这个群体是我们落实上帝救恩的场所,我们与其他信徒一同敬拜真神,学习认识他的 心意,也与他人分享他的恩典。我们需要他人,别人也需要我们。孤立、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属灵生命的自杀行动。当我们看到人的虚伪而离开他们的时候,其实 我们是犯了另一种同样致命的毛病──自高自大。

         教会,原是一个蒙恩的罪人集结的群体,让我们一同活在天父的大爱、主耶稣的恩典和圣灵的团契中。

作者曾任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现住美国洛杉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