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怡
本文原刊于《举目》35期
(继上期)
三、比较《黑暗元素三部曲》与《纳尼亚传奇》
《黑暗元素三部曲》出版之后,在标榜信仰自由的文评圈、学术界,赢得如潮佳评。许多学者称它为当代经典,足堪与托尔金的《魔戒》平分秋色。更有不少人将《黑暗元素三部曲》,称为“《纳尼亚传奇》(鲁益士著)黑暗版”。
其实《黑暗元素》、《纳尼亚传奇》这两部作品,确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说,两位作者对孩童真诚尊重,对想像力高度发挥,奇幻与现实元素结合,人物穿梭于不同时空,揉合西方神话,援引圣经等等。
对两位作者而言,这两部作品也都是心血结晶,而非游戏之作。鲁益士表示,较诸自己的其它作品,《纳尼亚传奇》最为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神学观与世界观。普曼也在接受专访时说,创作《黑暗元素》时,他感到他毕生所阅读、所写作、所经验的,都是为此而预备。
正因为这两套书是两位作者的经验和思想结晶,这两套书才真实地反映出,两位作者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普曼相信人的出路在人,鲁益士相信人的出路在神。对持 守基督信仰的鲁益士来说,现世是短暂的,肉体死亡是小小逗点。地球旅程告一段落,永生旅程才要开始,新天新地仍在前方。因此《纳尼亚传奇》中,主人公四兄 妹车祸意外死亡事件,普曼批评为“极端残忍”,但对鲁益士而言,只是画逗点的方式而已。
信仰是个人对真理的追寻,没有一个人生来是基督徒。鲁益士曾自称为“英国头号无神论者”,与神经过剧烈角力后,才降服在他的大爱与真理中。其后鲁益士生命所经历的每一转折,包括试炼和伤痛,都驱使他更深一层进入真光。
普曼幼年从祖父那里听过上帝,也进过教会,但他的灵魂似乎一直站在远处观望──普曼所谓的上帝,是想像力捏塑出的无能天使,躲在野心勃发的天使长后头,且被 地上腐败教廷的黑雾笼罩……若是普曼与鲁益士能面对面,鲁益士或许会对普曼说:我们所说的上帝根本不是同一位!你所攻击的,并非真实的上帝!
四、基督徒如何应对
面对《黑暗元素三部曲》可能引发的信仰危机,基督徒如何应对呢?下面提供几项建议:
建议一:要认识到,教会有黑暗面不等于神无能
我们若诚实地回顾西方教会历史,不可能对中古黑暗时期、罗马教廷的腐败专权无动于衷;我们若诚恳地关切当代教会时事,也必定被不时爆发的牧师、布道家的丑闻震动。是的,我们必须承认,普曼笔下教廷的黑暗面、宗教领袖的丑恶脸孔,都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不能同意的是,普曼紧抓教会过去或现在的失败部分,将基督信仰全盘抹黑──普曼对教会的描述,是百分百的负面。他将教会领袖当作人类自由福祉的头号敌人,失之偏颇;他将人的软弱与神的无能画上等号,更有违真相。
我们若能承认教会的过错,同时向人展示教会的真实全貌,相信会帮助人认识历史与现实的真相,让人看见,普曼书中对教会的描述,绝非公平。
建议二:认识世界观之争
普曼非常相信故事在人类生命中的独特地位,他说过:“故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故事,我们将不足以称为人类。”他认为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享受生活、忍 受生活,同时,故事也承载了信息:“当你在说故事时,故事里面必须包含一种从头贯彻到尾的持续的世界观,就是创作者自己的世界观。”
《黑暗元素三部曲》发表后,普曼的世界观备受不同观点的批判。不过,他认为自己写的并不是布道词或哲学书,而是小说,他只是在故事里陈述个人观点。
是的,在这个言论自由的社会,人人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人人──尤其是基督徒,也须留意不同世界观对我们自己、对周遭的人带来的冲击。特别要警惕,许多颠覆性观点,是随着高度娱乐性的书籍、电视、电影向人放送的。
举例来说,如果普曼在《黄金罗盘》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宣告:“基督信仰是漫天大谎!”这恐怕产生不了多大效果。但是,当读者欲罢不能地读了《黄金罗盘》、 《奥秘匕首》的精彩故事,认同了主角莱拉和威尔的冒险,对教廷专权忿忿不平,再从《琥珀望远镜》听到物理学家玛隆向莱拉和威尔解释:“我原是修女,认为物 理因神的荣耀而臻至完善。等到后来我发现,天底下根本没有神。物理也有趣多了。基督教是强大而有说服力的错误……”(页507)这番话的影响力,就不容小 觑了!
建议三:认识人心需要
畅销书年年都有,但少有如《黑暗元素三部曲》,能吸引多重年龄层、多种教育文化背景之读者的眼光。2002年,《琥珀望远镜》不仅得到惠特笔(Whitbread)童书奖,更破天荒地同时获取了向来只颁给成人书的年度风云奖。
2007年,初版已十余年的《黄金罗盘》,经全球读者网络票选后,以压倒性的得票率,击败众多经典,得到英国卡耐基儿童文学奖“70周年最佳作品”。普曼能以单一作品“一网打尽”多重读者层,証明他必定触摸到人心深处的某些需要。
普曼的故事毫无冷场,让少儿读者手不释卷,然而年长读者更进一步,可以从故事背后咀嚼出多层人生意味。著名文评家汤森(John Rowe Townsend)说:“《黑暗元素三部曲》经得起多面向阅读……这系列故事内容有足够哲理和深度,让成熟读者反复省思。”
尽管选择奇幻为题材,普曼真正关怀的是现实人性。他切切探索的是:“究竟人是怎么回事?人的深处感觉是什么?人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童稚与成熟的分际在哪里?人如何受苦、学习、成长、发展、死亡?……”
所以,《黑暗元素三部曲》不仅仅是奇思妙想,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与写真,是作者对人心与人性的精彩描摹,因而牵动了读者心弦。这再次提醒我们,在这个无聊指数高涨、心灵如荒野的时代,人心依然叩问著“人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个基本问题。
建议四:诚实表现严肃主题
我们可能不同意普曼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们仍应肯定他提出问题的真诚和勇气。当愈来愈多的儿童、成人的读物,在形式、内容上拥抱轻、薄、短、小时,普曼却勇于对人生提出大哉问!
追根究柢,普曼对少儿和少儿读物的看法迥异常人。普曼认为成年人总想要保护孩子,经常为他们筛选讯息,因此情色、暴力当然出局,而生命哲学、道德伦理,也少 于讨论,以免对孩子太过艰涩。于是,少儿文学中少见对上帝、对灵魂、对天堂地狱的探讨。即使有,或是说教气息浓厚,或是轻描淡写。
普曼认为,童书与成年人的书一样,值得认真对待,童书无须避讳孩子们该知道的严肃议题。普曼在作品中强烈批判宗教黑暗、成人尔虞我诈,确实与一般儿童文学常见的 主题不同。如台湾道声童书主编张叔琼所言,普曼扩张了少年儿童文学的传统地界,将童书主题推向更严肃、深沉的方向。
建议五:为下一代守望
普曼对上帝与教廷权威的负面描述,自然引起天主教、基督教界不少反弹。甚至有人估测,《黑暗元素三部曲》若早个50年发行,十之八九将成禁书!
是幸或不幸?我们和我们的儿女,生在众声喧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后现代。我们可以尽量将杂音消除,只给孩子有限、安全的选择,或者我们可以坚信“开卷有益”——不管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书,都胜过玩电动游戏,我们就当击掌叫好?
还是我们愿意走一条麻烦路──和孩子一同在信仰的领域成长,有勇气向上帝问问题,更有耐心等候答案。当孩子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黑暗元素三部曲》这样不同的 声音时,我们能教自己,也教导孩子分辨诸灵,用圣经真理去检验世界传媒的五音五色资讯,甚至和孩子集思广益,知道如何不愠不火地回应同侪和师长。因为,若 是我们基督徒对不同论点一问三不知,或是不能冷静、温和、清晰地分享自己的信仰,就无异于变相增加对立阵营的吸引力。
结语:危机与转机
这个世代不缺故事,但并非每个故事都能影响世人。长篇奇幻故事凝聚了作者的研究、想像和文采,更包裹了作者的生命经验和理念。当读者展卷时,说教气息浓厚的 故事,资讯如水中掺沙,读者难以下咽,甚至可能全数泼掉;而娓娓动人的故事,信息如盐溶于汤,读者不知不觉间,已一饮而尽﹗
十余年来,普 曼的世界观,借着高潮叠起的精彩奇幻故事《黑暗元素三部曲》,畅销全球,直逼人心。首部改编电影于2006年12月上映,更有推波助澜之效。当普曼的撇弃 神、以人为尊、“人可以靠自己建立新乐园”成为万千读者的世界观时,我们和孩子将走进混乱梦魇,而非人间乐园。
面对《黑暗元素三部曲》风 行带来的多重挑战,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有机会在职场、学校、教会,接触到人们对普曼论点的或拥抱、或推拒、或困惑的反应。深愿这篇文章成为我们关怀普曼 现象的起点,当我们对真理认识愈来愈清楚,并对大众传媒中世界观的角力愈来愈敏锐,我们就有更多机会,化危机为转机。
参考资料:
1. Dark Matter: Shedding Light on Philip Pullman’s Trilogy by Tony Watkin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2. The Golden Compass–A Briefing for Concerned Christians by R. Albert Mohler Jr. www. AlbertMohler.com Posted: December 04, 2007.
作者来自台湾,俄亥俄州大学教育博士。现居洛杉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