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怡
本文原刊於《舉目》35期
(繼上期)
三、比較《黑暗元素三部曲》與《納尼亞傳奇》
《黑暗元素三部曲》出版之後,在標榜信仰自由的文評圈、學術界,贏得如潮佳評。許多學者稱它為當代經典,足堪與托爾金的《魔戒》平分秋色。更有不少人將《黑暗元素三部曲》,稱為“《納尼亞傳奇》(魯益士著)黑暗版”。
其實《黑暗元素》、《納尼亞傳奇》這兩部作品,確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說,兩位作者對孩童真誠尊重,對想像力高度發揮,奇幻與現實元素結合,人物穿梭於不同時空,揉合西方神話,援引聖經等等。
對兩位作者而言,這兩部作品也都是心血結晶,而非遊戲之作。魯益士表示,較諸自己的其它作品,《納尼亞傳奇》最為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神學觀與世界觀。普曼也在接受專訪時說,創作《黑暗元素》時,他感到他畢生所閱讀、所寫作、所經驗的,都是為此而預備。
正因為這兩套書是兩位作者的經驗和思想結晶,這兩套書才真實地反映出,兩位作者的世界觀是根本對立的:普曼相信人的出路在人,魯益士相信人的出路在神。對持 守基督信仰的魯益士來說,現世是短暫的,肉体死亡是小小逗點。地球旅程告一段落,永生旅程才要開始,新天新地仍在前方。因此《納尼亞傳奇》中,主人公四兄 妹車禍意外死亡事件,普曼批評為“極端殘忍”,但對魯益士而言,只是畫逗點的方式而已。
信仰是個人對真理的追尋,沒有一個人生來是基督徒。魯益士曾自稱為“英國頭號無神論者”,與神經過劇烈角力後,才降服在他的大愛與真理中。其後魯益士生命所經歷的每一轉折,包括試煉和傷痛,都驅使他更深一層進入真光。
普曼幼年從祖父那裡聽過上帝,也進過教會,但他的靈魂似乎一直站在遠處觀望──普曼所謂的上帝,是想像力捏塑出的無能天使,躲在野心勃發的天使長後頭,且被 地上腐敗教廷的黑霧籠罩……若是普曼與魯益士能面對面,魯益士或許會對普曼說:我們所說的上帝根本不是同一位!你所攻擊的,並非真實的上帝!
四、基督徒如何應對
面對《黑暗元素三部曲》可能引發的信仰危機,基督徒如何應對呢?下面提供幾項建議:
建議一:要認識到,教會有黑暗面不等於神無能
我們若誠實地回顧西方教會歷史,不可能對中古黑暗時期、羅馬教廷的腐敗專權無動於衷;我們若誠懇地關切當代教會時事,也必定被不時爆發的牧師、佈道家的醜聞震動。是的,我們必須承認,普曼筆下教廷的黑暗面、宗教領袖的醜惡臉孔,都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不能同意的是,普曼緊抓教會過去或現在的失敗部分,將基督信仰全盤抹黑──普曼對教會的描述,是百分百的負面。他將教會領袖當作人類自由福祉的頭號敵人,失之偏頗;他將人的軟弱與神的無能畫上等號,更有違真相。
我們若能承認教會的過錯,同時向人展示教會的真實全貌,相信會幫助人認識歷史與現實的真相,讓人看見,普曼書中對教會的描述,絕非公平。
建議二:認識世界觀之爭
普曼非常相信故事在人類生命中的獨特地位,他說過:“故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故事,我們將不足以稱為人類。”他認為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享受生活、忍 受生活,同時,故事也承載了信息:“當你在說故事時,故事裡面必須包含一種從頭貫徹到尾的持續的世界觀,就是創作者自己的世界觀。”
《黑暗元素三部曲》發表後,普曼的世界觀備受不同觀點的批判。不過,他認為自己寫的並不是佈道詞或哲學書,而是小說,他只是在故事裡陳述個人觀點。
是的,在這個言論自由的社會,人人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人人──尤其是基督徒,也須留意不同世界觀對我們自己、對周遭的人帶來的衝擊。特別要警惕,許多顛覆性觀點,是隨著高度娛樂性的書籍、電視、電影向人放送的。
舉例來說,如果普曼在《黃金羅盤》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宣告:“基督信仰是漫天大謊!”這恐怕產生不了多大效果。但是,當讀者欲罷不能地讀了《黃金羅盤》、 《奧秘匕首》的精彩故事,認同了主角萊拉和威爾的冒險,對教廷專權忿忿不平,再從《琥珀望遠鏡》聽到物理學家瑪隆向萊拉和威爾解釋:“我原是修女,認為物 理因神的榮耀而臻至完善。等到後來我發現,天底下根本沒有神。物理也有趣多了。基督教是強大而有說服力的錯誤……”(頁507)這番話的影響力,就不容小 覷了!
建議三:認識人心需要
暢銷書年年都有,但少有如《黑暗元素三部曲》,能吸引多重年齡層、多種教育文化背景之讀者的眼光。2002年,《琥珀望遠鏡》不僅得到惠特筆(Whitbread)童書獎,更破天荒地同時獲取了向來只頒給成人書的年度風雲獎。
2007年,初版已十餘年的《黃金羅盤》,經全球讀者網路票選後,以壓倒性的得票率,擊敗眾多經典,得到英國卡耐基兒童文學獎“70周年最佳作品”。普曼能以單一作品“一網打盡”多重讀者層,証明他必定觸摸到人心深處的某些需要。
普曼的故事毫無冷場,讓少兒讀者手不釋卷,然而年長讀者更進一步,可以從故事背後咀嚼出多層人生意味。著名文評家湯森(John Rowe Townsend)說:“《黑暗元素三部曲》經得起多面向閱讀……這系列故事內容有足夠哲理和深度,讓成熟讀者反復省思。”
儘管選擇奇幻為題材,普曼真正關懷的是現實人性。他切切探索的是:“究竟人是怎麼回事?人的深處感覺是什麼?人成長的意義是什麼?童稚與成熟的分際在哪裡?人如何受苦、學習、成長、發展、死亡?……”
所以,《黑暗元素三部曲》不僅僅是奇思妙想,也是作者對人性的探索與寫真,是作者對人心與人性的精彩描摹,因而牽動了讀者心弦。這再次提醒我們,在這個無聊指數高漲、心靈如荒野的時代,人心依然叩問著“人從哪裡來、往何處去”這個基本問題。
建議四:誠實表現嚴肅主題
我們可能不同意普曼對人生的看法,但我們仍應肯定他提出問題的真誠和勇氣。當愈來愈多的兒童、成人的讀物,在形式、內容上擁抱輕、薄、短、小時,普曼卻勇於對人生提出大哉問!
追根究柢,普曼對少兒和少兒讀物的看法迥異常人。普曼認為成年人總想要保護孩子,經常為他們篩選訊息,因此情色、暴力當然出局,而生命哲學、道德倫理,也少 於討論,以免對孩子太過艱澀。於是,少兒文學中少見對上帝、對靈魂、對天堂地獄的探討。即使有,或是說教氣息濃厚,或是輕描淡寫。
普曼認為,童書與成年人的書一樣,值得認真對待,童書無須避諱孩子們該知道的嚴肅議題。普曼在作品中強烈批判宗教黑暗、成人爾虞我詐,確實與一般兒童文學常見的 主題不同。如台灣道聲童書主編張叔瓊所言,普曼擴張了少年兒童文學的傳統地界,將童書主題推向更嚴肅、深沉的方向。
建議五:為下一代守望
普曼對上帝與教廷權威的負面描述,自然引起天主教、基督教界不少反彈。甚至有人估測,《黑暗元素三部曲》若早個50年發行,十之八九將成禁書!
是幸或不幸?我們和我們的兒女,生在眾聲喧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後現代。我們可以盡量將雜音消除,只給孩子有限、安全的選擇,或者我們可以堅信“開卷有益”——不管孩子手裡拿的是什麼書,都勝過玩電動遊戲,我們就當擊掌叫好?
還是我們願意走一條麻煩路──和孩子一同在信仰的領域成長,有勇氣向上帝問問題,更有耐心等候答案。當孩子主動或被動地接觸到《黑暗元素三部曲》這樣不同的 聲音時,我們能教自己,也教導孩子分辨諸靈,用聖經真理去檢驗世界傳媒的五音五色資訊,甚至和孩子集思廣益,知道如何不慍不火地回應同儕和師長。因為,若 是我們基督徒對不同論點一問三不知,或是不能冷靜、溫和、清晰地分享自己的信仰,就無異於變相增加對立陣營的吸引力。
結語:危機與轉機
這個世代不缺故事,但並非每個故事都能影響世人。長篇奇幻故事凝聚了作者的研究、想像和文采,更包裹了作者的生命經驗和理念。當讀者展卷時,說教氣息濃厚的 故事,資訊如水中摻沙,讀者難以下嚥,甚至可能全數潑掉;而娓娓動人的故事,信息如鹽溶於湯,讀者不知不覺間,已一飲而盡﹗
十餘年來,普 曼的世界觀,藉著高潮疊起的精彩奇幻故事《黑暗元素三部曲》,暢銷全球,直逼人心。首部改編電影於2006年12月上映,更有推波助瀾之效。當普曼的撇棄 神、以人為尊、“人可以靠自己建立新樂園”成為萬千讀者的世界觀時,我們和孩子將走進混亂夢魘,而非人間樂園。
面對《黑暗元素三部曲》風 行帶來的多重挑戰,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在職場、學校、教會,接觸到人們對普曼論點的或擁抱、或推拒、或困惑的反應。深願這篇文章成為我們關懷普曼 現象的起點,當我們對真理認識愈來愈清楚,並對大眾傳媒中世界觀的角力愈來愈敏銳,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化危機為轉機。
參考資料:
1. Dark Matter: Shedding Light on Philip Pullman’s Trilogy by Tony Watkin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2. The Golden Compass–A Briefing for Concerned Christians by R. Albert Mohler Jr. www. AlbertMohler.com Posted: December 04, 2007.
作者來自台灣,俄亥俄州大學教育博士。現居洛杉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