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0.08.10
劉同蘇
筆者不很音樂,也沒有真正追過歌手。只零星地關注一兩個選秀的歌賽,主要是為了品一品時下年輕人的時尚,還常常被教會裡面的年輕人善意地嘲笑,說是那些歌已經“陳”了。健身時段是我日常的音樂會,因不慣於裡面閒著,肌肉運動時也讓一些“陳”歌隨機地掠過內在空間。
前幾日,在叮咚之流中忽然栽進了幾首“汪峰”。下了器械後,去“谷”了一下“歌”,原來出自汪峰4月份推出的新專輯,專輯之名就冠為“2020新專輯”。相對於此前的汪峰,這個專輯的調子好像掉了幾度,不過,在略略的收斂裡面,還是不時浮現著舊時的思辨情調和憤青嘶喊。
“二手靈魂”
專輯裡面的幾首歌,有即刻抓人的觸感,比如其中一首“二手靈魂”。於我,“二手靈魂”不是那種一下子悸動了音樂“味蕾”的類型,卻可以會意地共鳴起心鐘。歌詞首先列舉了不少林林種種的物件,從“發動機”、“沙發”到“步槍”或“紙尿布”,不過,有一點全都相同,就是“最好的”。
這種“最好的”特性也因物及人,在人際關係上又引入了“最好的銀行家”、“最好的詩人”、“最好的麵包師”、“最好的政客”。這些最好的物件與人物,使得某些人似乎側身於“精英階層”,“彷彿生活在雲端”。
不過,其詞句的顛覆性,暗含在所有最好的東西與人物前面的定語之中。這些最好的東西與人物是“冰島的”、“西班牙的”、“美國的”、“意大利的”、“日本的”、“墨西哥的”、“德國的”、“以色列的”、“瑞士的”、“愛爾蘭的”、“法國的”、“俄羅斯的”,就是沒有本國的。
這些他人之外物所堆積起來的,只是一個“最好的”的外殼,裡面並沒有生成出一個“精英”的人格。那些外在搬來的物性裝飾,至多只是糊出了一個非主體性的精緻贗品。
於是,歌詞在多次的疊句裡面反復強調著:“你的快樂是二手的”,“你的高潮是二手的”,“你的智商是二手的”,“你的善良是二手的”,“你的憤怒是二手的”,“你的驕傲是二手的”,“你的尊嚴是二手的”,“你的孤獨是二手的”,“你的信仰是二手的”,“就連你那漂亮的靈魂也是二手的”,“就連你拿鍍金的靈魂也是二手的”。
靈魂與人格都是本我的,二手的模仿只會使之變味。由此,“你造作的憂鬱與眼淚都散發著過期黑松露的味道”,“你朦朧的痛苦與自尊都散發著打折蒸餾水的味道”,“即使你蹩腳的冥想與禱告都散發著股假巴比倫的味道”。
人格、靈魂的本質是“一手”
人格即本我,坐落在個人最內在的終極之處。外物僅僅是自我超越性活動的外在凝結。外物在本質上都是居後的,從而,是工具性的。儘管本我超越性地透過外物而自在地活動,外物本身卻無法逆推地堆積出本我。
作為終極之“本”,“我”永遠是親自的,也就是“一手”的;居後的外物則是“二手”的。唯有在外物裡面以本我而親歷,外物才內含著我的親歷而成為“我”的(即“一手”的)。外物本身都是“二手”的,從而,從他人那裡搬過來的外物,也就是只可能拼湊出一個“二手”的靈魂。
但是,靈魂以及人格的本質就是“一手”,“二手”的還是靈魂或者人格嗎?理念不過是外物的抽象,所以,理念的本質也是“二手”的。理念的普遍恰恰顯現其沒有個性自我的非終極性,即理念的“二手”性。自笛卡爾以降,“我思”被設定為本我的基點。然而,“二手”性的理念之“思”如何可能奠定起終極自我的“一手”性高臺呢?
據說,過去20幾年中國大陸的博士論文裡面,90%以上是抄襲的。近來一個針對盜版的另類“諾貝爾”獎,評選出來的前10位都是“中國製造”。仿造、剽竊、抄襲、盜版,已經成為了本國的文化主流。
這種投機取巧的彎道超車,儘管快捷,卻不可能生發出原創所必須的獨立人格。人格是本我的自在;偷是盜不來人格的,抄也襲不到靈魂。只要沒有自我親歷的沉澱,無論搬來多少技術、程序、理念、制度,都建造不出一個獨立自我的“國格”,而二手的“國格”還是自在而自我的“格”嗎?
1956年,在南通與唐山,楊樂與張廣厚分別以55 與56分鐘完成了限時2個小時的數學高考,並且還都獲得了滿分。進入北京大學以後,兩人課外的首要自修就是分別將此前所有的數量定理都親自從頭推導了一遍。多數人從數學定理裡面接受了普遍的知識,而楊樂與張廣厚卻從中親歷了前輩數學家的生命活動。這就是他們在70年代初得以創立張揚定理的原因。
定理並不造就人格,是人格創造定理。從定理裡親歷了創造者靈魂的,才可能被塑為定理的創造者。人格的創造在於個性化的自我親歷,而不可能是普遍的外在知識傳遞。以前有一位政治家說過:連吃梨這事,都得自己親口嚐嚐,才可能知道梨的滋味。更不用說終極性的人格了。
“一手”親歷基督
作為一個牧師,歌詞裡面對我最具刺痛感的部分不難想像。在這個時代裡,迴旋於教會內的“風”是什麽?最好的教理、最好的策略、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教堂、最好的社會服務(不是服務社會,而是為會員提供社會功能的服務),然而,這些甚至都“赤”著就放到台面上的追求目標,可能堆出一個門徒嗎?
肉體被舒服地照顧了,大腦被邏輯地理順了,但是,這些普遍的外物(理念也不過是外物的抽象)何曾觸及了個人最內在的終極自我呢?且勿論直接物化的“教”了,即使是聖經,若沒有上帝“呼吸”(參《提後》3:16)著的活生生的個性具象見證,就只剩下一堆符號堆砌的空洞字句,或一套邏輯編織的普遍理念。
只有聖靈才將聖經寫在個人內在終極處的“心”版上,才是讓個人以終極自我“活”出永恒的生命(參《林後》3:3-6)。聖靈內住於自我的終極處而成為我的靈,上帝的生命就個性化地從我裡面活出來(參《羅》8:16)。
聖靈是我裡面的上帝。當聖靈由內支配著我的肉體,上帝就以“我”形式而個性地顯現於當下,而我就以“我”形式於當下親歷了上帝的生命。聖靈的內住並不是讓大腦外在地想起基督的隻言片語,而是讓基督的生命樣式由內個性化地震顫著我當下的肉體生活。那就是直指自我的十字架。直指自我的個性化之十字架,就是對基督的“一手”親歷。根本沒有“二手”的生命,基督的生命也不列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