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孩童培育事工(黄邓敏)2020.08.1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0.08.18

黄邓敏

 

教会事工一贯聚焦于耶稣的叮嘱:“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主耶稣对现今福音使者的要求,仍然跟祂当年呼召渔夫一样:“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笔者浅见,要培养出成熟的基督徒,培养成熟的福音使者,不仅要从每一天的生活着手,更要从少年时期(儿童和青少年)开始。

耶稣并未要求所有基督徒,放下养生的工作或离开家庭,全时间专业传福音、服事教会。耶稣要的是基督徒改变价值观,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神的国为中心”。祂要人“舍己”,即含“改变”与“转变”之意。就是要基督徒放下个人的意愿与计划,转向神国所期许的,显出跟随耶稣的态度、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

“舍己”,亦指基督徒在衡量神国度与自我关系时,以理性和灵性的眼光,作出未必符合个人情感、意愿的调整和改变。耶稣期许门徒以“舍己”的态度来跟随祂,即是“以基督为中心”,对门徒进行品格要求、属灵训练,要门徒传扬神国的福音、建造基督的身体,并且过与世俗有别的圣洁生活。

简而言之,耶稣乃要你我把“以自我为中心”,转作“以基督的心为心”,来落实“舍己跟随基督”。

儿童后期(10岁至12岁)和青少年期(13岁至18岁),正是极易养成、训练“跟随耶稣”的心志的时机。在这约莫10年期间,少年人对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存有角色认同的极大渴慕(女孩认同母亲;男孩认同父亲)。他们尤其渴望认同卓越的英雄人物,且满怀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父母与教师着实能激励少年人,把他们在基督里的热情与专注,导向积极舍己、爱慕跟随耶稣,让耶稣成为心中真正的英雄和领袖!

耶稣颁布普世宣教的命令,显然期许门徒“以生命见证布道”,去接触未得之民,亦期盼基督徒随时随处自我动员,在各地各方(含家庭),直接有效地传播福音。“生命见证布道”的传播方式,和“舍己跟随耶稣”的心志是息息相关的。

培育少年人顺从基督的心意,习得舍己,转向耶稣,不仅活出福音,更能对家庭、社会和神的国度等,产生无远弗届的贡献。圣灵亦将助其爱神爱人之心有根有基、继续成长。诚如耶稣所讲种子落在好土里,即可结实百倍(参《太》13:8、23)。

耶稣喜悦基督徒跟随祂的方式,是持定“以基督为中心”,于“全然为主”的光景中,爆发福音的能量,又活出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之义的见证(参《太》5:20)。“舍己”乃是不凭情感好恶作取舍,而是全然体贴、顺服神的旨意。

基督徒唯坚守这份初心,方能实践耶稣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 参《可》12:30 )以及“彼此相爱”的诫命(参《约》13:34)。少年人与成年人一样,除非坚持委身舍己跟随耶稣的心志,否则难以做到爱神且爱人如己!

 

把握培育时机

教会在思考少年人培育事工之时,着实有必要加强“舍己跟随耶稣”,以及“爱神、爱人如己”的教导,让幼小的灵魂不断接受圣训,长大后不致迷恋红尘、浪费生命,最终临老空留遗恨。

有人不禁要问,应当从孩子几岁开始,带领他们认识主?又打几岁开始,培育他们的灵命?

坦白说,一直以来,教会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事工,着实动用甚多人力与物力资源。而儿童与青少年事工,普遍(当然并非所有的教会)有两个难题:

其一,认为孩子年幼时(3岁至13岁),未必懂得悔改信主。因而对13岁或15岁之前孩童领洗一事,存质疑之心,或完全不接纳。

对此,笔者认为,“洗礼”不仅是初信者在神、人、天使、撒但面前,所做的信仰见证,亦是灵命造就的门槛或“里程碑”。若拒绝已真诚悔改信主的孩子领洗,岂不让人觉得教会对培育事工缺乏远见?孩子多具有被动、好玩的特点,且具惰性,若不给他们机会接受挑战和培育,他们极可能就在主日学继续“混”下去。岂不可惜?

其二,青少年事工瓶颈难以突破。

对此,笔者认为,青少年事工乃是儿童事工的延续。少年人若未能在早期接受造就、打下坚固信仰根基,那么,进入叛逆期(约13岁始)后,又如何能在日益多增的难题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根基若没有建造在磐石上,房屋又怎受得了雨淋、水冲、风吹(参《太》7:24-27)?

教会普遍存在的危机之一,就是主日学孩童步入青春期,以及进入大学之后,会逐渐“流失”。流失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信仰。例如大学生,离家进入大学之后,或是因为有段时间没接触教会,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会,或因离开熟悉的属灵伙伴或导师、在陌生的教会中感到无趣等,就不去教会了。还有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是基督徒,只要把信仰放在心里,去不去教会关系不大……

教会与父母必须特别关注进入大学的孩子。他们有太多自由的空间,也开始面对更多的试探,产生更多的迷惘。一旦缺乏情绪和灵性方面的关怀,加上灵性根基脆弱不足, 自然会产生“流失”。

“远离”的问题不可小觑。约书亚临终之前,警告以色列的领袖和家长,要谨慎度日,更要保守爱神之心不可“稍微转去”,否则必难应付敌人设下的死亡陷阱(参《书》23:1、2、6、12、15)。

多少幼年上过主日学、去过团契,甚至上过基督教学校的基督徒,长大后却远离信仰、远离教会。也许,这些灵性上的“流浪儿”,恰恰于成长的关键时刻,未得到足够的牧养,致使多年浪荡江湖!

 

奠定属灵根基

就笔者多年观察,13岁至23岁左右(初中至大学毕业)的人,信心或轻或重,都可能遇到考验和危机。好比:怀疑、摇摆、从众、过度自信、迷信科学、失去兴趣、受到蛊惑等,都有可能迷失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冲击与试探里。

笔者浅见,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神的道并未真正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灵命是暴露在土浅石头地上的。他们彷如信心路上的“流浪汉”,有着残破的圣经知识,却缺乏属灵目标,因而无力抵挡罪的挟制,让世界给俘虏了。

家长与教会,有责任为主细心呵护每株小树苗。父母与教会须联手帮助孩子,在长成独立之前,打造好坚实的信仰根基。要指导他们认真跟随耶稣、把生命投资在神的国度里,好叫往后无论遭遇何事,皆能精准定位“合神心意”的目标,不会偏离正途、虚度人生。

《诗篇》说得好:“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我一心寻求了你,求你不要叫我偏离你的命令。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诗》119:9-11) 孩子一生充满敬畏之心、努力遵行神的话,正是教会与父母献给神的最好成绩!

笔者并不认为,少年人受洗之后,即能免于试探或软弱。然而,教会与父母应当给孩子机会,尽早跨入救恩之门,接受基督徒的品格教育。

打造属灵根基,与“百年树人”的理念,是有相同之处的。故此,殷勤用神的话语浇灌少年人,辅导他们按神的心意成长,一生执行神对其个人的计划,是教会与父母不可怠忽的职守。

孩子在8岁左右,即有相当的思考能力。只是,他们还得吸取更多的知识和处世能力,方得应对生活多方面的需求。而此时,正是着手培育孩子“舍己跟随耶稣”、“全心爱神”和“爱人如己”的最佳时机。好的习惯和正确观念,都得打小养成,以逐渐形成基督徒人格。这等培育观念,是儿童和青少年事工之中,不可或缺的。

 

培育事工之再思

福音事工中,切勿轻忽较易接受福音的孩童与少年,却将所有的资源,投放到成人身上,造成遗憾。少年人与成年人同为基督拯救和培育的对象,笔者于此呼吁众教会,首要重视儿童与青少年培育的基础事工,使他们到老都不偏离,为神国度储备够多、够好的人才。

培育神国人才,本于3个基本信念:其一,使信徒有充实的圣经知识。其二,使信徒灵命持续更新。其三,使信徒传承培育使命。

“宣教、教导、牧养”,乃是使人成为主门徒的“三合一灵命造就套餐”,领人从初信直到灵命成熟。

一般而言,教会教导工作多倚重各年龄层主日学,不时配合以特殊造就讲座或短期圣经班等。牧养事工则多由牧者亲自操持,或并入关怀部、团契部等。

笔者浅见,教导与牧养,二者不宜划分得太过清楚。换言之,教师既要能教导,亦要能牧养,成为孩子的良师及益友,影响他们的生命。

推动儿童事工亦需衡量教会资源。本文并不讨论各事工细节、教材,唯提出几则浅见,供教会和基督徒父母参考。

  • 主日学教师与圣经教学

主日学教师讲解神的话语,传讲神在历史中的作为、给予人的救恩、对人的旨意,以及人如何顺服神的引领、如何以敬畏之心回应神对人的计划,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所讲解经文的目的和内容,能解释经文之精意,以及经文对人的意义,而非简单地叙述故事。教师要能够讲清楚:我如何能成为神期许的样子?我如何胜过软弱?我如何摆脱罪的纠缠?我如何能更爱耶稣?我如何明白并实践神的旨意?我如何才能真正讨神喜悦?……

教师对神的认识和见证,会成为教导的一部分,在教导中爆发出来,成为激励学生的最佳生命教材。因此,这需要:

    1.长期委身的教师

主日学是传福音和培育灵命的场所,故教会甄选教师,不宜用“填坑式”的态度,不能认为“只要有人愿意作老师就好”,而不在意教师的灵性、对圣道的理解,及对培育下一代的负担等。

主日学教师确实不易招募,有长期教学委身的尤其不易。不少教会为体恤教师的辛劳,或因教师本人也需参加成人主日崇拜,及其他因素,通常只要求老师每年教课一至二季。

然而,儿童主日学经常更换教师,和教会经常更换牧师一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牧人(牧师和教师)和小羊(会众和学生)之间,若缺乏熟络互动、真诚相爱、相互理解、彼此信任,那么,牧养与培育,很容易停留在表层,难以把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一同“建立基督的身体”( 参《西》1:28)。

牧养和培育出成熟的基督徒,需要长时间。孩童与少年人的“牧者教师”(或言“教师牧者”),若经常更换,是很难达到“生命影响生命”的。教师若不长期委身、对他的小羊牵肠挂肚,课堂极可能变成传授不完整的圣经知识、说说故事而已。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做一个调查:从小上儿童主日学,直到中学毕业的孩子,他们听过多少重复的圣经故事?却又经历多少回扎心的挑战和改变呢?

笔者浅见,若想帮助孩童在神话语上有所得着,教师需委身陪伴,至少二至三年在同个班级里。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儿童主日崇拜,一同领受从神而来的信息——儿童崇拜亦是对神的崇拜。神能透过孩童崇拜把信息给孩童,也同样能给教师。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教师必须明白:不能在课堂上一味讲自己想讲的,而是要讲学生想听、必须要听的信息。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渴慕与主连结、愿意被圣灵更新,并切实回应神赐下的信息,持守舍己、跟随耶稣的心志,更朝爱神爱人的目标不懈努力。

教师在备课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肤浅的宗教知识,不能震动懵懂的灵魂。教师要支取圣灵的大能,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儿童、教导儿童,尽心竭力地把他们引到神的面前(参《西》1:28)。

教师课上教授时,亦不可仅仅停留在“传递知识”的层面,更不宜填鸭式地讲述故事,或过多探讨细枝末节。看似丰富却不必要的内容,常常是学生感到枯燥、烦闷、提不起兴趣、不断走神的原因。教师备课时,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悉心选择视听等辅助资料。

千篇一律的知识性叙述,很难使学生对信息产生共鸣、点燃信心接受挑战,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改变的意愿。学生必须被神的信息触动,才可能回应神对其个人的计划和旨意。故教师在课堂上须坚持:1.激励学生渴慕生命改变,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2.指导并督促学生对信息作具体的回应。

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情感不为所动等,不仅是孩童课室里常见的现象,在青少年级或成年班上亦常见。常让主日学教师感到气馁的是,报名上课的人数不少,但随着课程,学生人数却不断递减。

对此,教师不妨客观评估:问题究竟出自教师,还是出自学生?

为何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共鸣,这正是有待教师深入探讨的。北美中国教会中,屡见家长为迁就儿女,全家转换至更具规模和资源的英语教会。兴许多少也与此有关。

各年龄层的主日学教师,实有必要再思备课及授课的方式。教师除忠实传达经文的内容,更要激发学生自省、受感和渴慕回应,要时时提醒学生认识神的心意,认识神与“我”的关系。

教师得避免一昧讲述知识,避免经意或不经意地离题,避免自顾自讲等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教师授课的内容,务必涵盖激励人心、启发人实践的信息。切勿耗费过多时间,讲述繁琐、不必要的资料。切勿提供过多分散人的注意力、干扰人思考的辅助材料。

教师授课,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究竟要学生学到什么? 什么是学生灵性成长的养料?如何能激发学生对读经和祷告的喜爱?怎样的内容能激励学生爱神、爱人?如何有效传达神的心意给学生?如何鼓励学生喜爱思想神的话,并回应属灵的信息?如何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教师的自身见证,能促使学生仿效?哪些实例,能帮助学生改变“以我为中心”?

笔者浅见,儿童主日学教育部,除选用优良的圣经教材,最好添加些信仰方面的基础课程,如“儿童信仰要理问答”之类的,鼓励儿童与少年背诵,打好信仰根基,一生不被偏差错误的道理所摇动。

  • 主日学教师与孩童牧养

教导与牧养正如一枚铜钱的两面,缺一不可。故教师兼顾教学与牧养实属必要。

教师可利用主日学下课前15分钟,轮流关怀每位学生,跟他们说说话,关心他们平日的生活和爱好、他们与手足和朋友的关系、他们课余的消遣方式、喜欢的餐饮和零食、日常灵修(祷告、读经、默想)的情况,以及压力及困难。

还有,他们有什么想要倾诉的心里话?有没有难解的困扰、挫折,有何愿望?他们对前途有没有迷茫、担忧,有没有感觉不被家人理解……

课后,教师还要经常为学生逐个祷告,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牧养。

“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27:23) 教师当“为父为母、亦师亦友”,温柔、细致地关心学生。日久天长,必可把学生灵命逐渐培育起来。

教师要把教导和牧养作为从神而来的神圣呼召(绝非因为缺乏教师而被逼上阵)。教师务必珍惜神置放其生命中的每位学生,尽心尽力地予以造就,使其成为合神心意的器皿——你真的不知道,你会培育出怎样的人才,将来被神重用呢!

除了一对一的关心每位学生,教师也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当家长感受到孩子被细心牧养,势必更重视家中的属灵氛围。教会与家庭紧密合作,如虎添翼!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之间发展出深厚的主内情谊,让这群“属灵发小”,未来不拘时空,都是相互扶持、经常代祷的良朋益友。这是教师可顺手促成的美事。

主日学可于每季或每年举办一次家长会,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信仰文章,如:我的信主见证、我的灵修分享、我对圣经的认识、传扬福音的意义、神给我的家庭、为耶稣而活对我的意义、耶稣如何改变我的生命,以及,我喜爱读圣经、神垂听我的祷告、爱惜光阴、拒绝魔鬼试探,等等。教师及家长,都能借此更具体地了解孩子的属灵状况。

主日学班级还可以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郊游、野餐、金句背诵比赛、才艺表演、圣经作业与见证分享等。这都是牧养孩童的有效方式。

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学生,多与他们交流、表达关爱,鼓励他们默想神的话。周间给学生打电话、发短信表示关怀等,亦是牧养的一部分。教师要秉持“父母的心”( 参《林前》4:14、15)和“基督的心”( 参《腓》2:5),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榜样(参《腓》3:17)。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教养”包含了“教导”和“牧养”,唯愿主日学教师,与父母秉持相同的理念和决心,努力不懈,委身于教导与牧养大计。

  • 基督化家庭与儿女的属灵成长

父母若把培育儿女灵命的责任,全然交给教会,忘记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具影响力的人,是不应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儿女日常最重要的榜样。诚如摩西当年对以色列百姓的吩咐:“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4-9)

摩西指出家庭宗教教育的重点——聆听圣训、尽心爱神、铭记圣训、训育儿女、随时谈论、随处提醒,至今仍适用。父母当把属灵传承的任务,置于每日生活之首位。

父母当如何指导儿女的灵命课业呢?笔者建议:建立“父母周间陪读”习惯,即父母帮儿女复习上周的课程,背诵金句;每日早晚和儿女一同祷告,并鼓励儿女随时祷告;鼓励儿女每日读经15分钟;寒暑假期间,每日抄写一章《诗篇》或《箴言》;周末、假期选读宣教士传记;每周写一次“灵程笔记”;参与假期圣经班;参与宣教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或关怀穷人;每周一至二次,为年幼的弟妹朗读圣经、圣经故事,带领弟妹祷告;体贴父母长辈,做简单的家务,陪伴祖父母散步,照顾家中宠物,帮助父母洗车,协助父母处理家中的突发事件等。

潜移默化,正是父母给儿女最具意义和最扎实的灵命培育。父母把从神而来的提醒、感动、读经心得、祷告领受,以及被圣灵更新的经验,分享给儿女,是极珍贵的“属灵家课”。父母陪伴儿女在主里成长,必能给儿女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特别言传身教的榜样,更是赠予儿女最好的无形的财富。

 

结语

从孩童幼年期着手培养,是极为明智的,因为孩子最容易塑造。圣经里面有好些单纯的孩子,如:约瑟、撒母耳、但以理、提摩太等,自幼蒙神拣选和训练,生命少受污染,长成之后成为神重用的仆人,祝福了那个时代的人。唯愿我们的儿女亦有这般福份!

带领一位5岁的孩童信主,他可以服事主六、七十年,甚至更久。教会和父母对神国最明智的属灵投资,就是尽心培育子女,忠诚、舍己跟随耶稣。能在儿女身心受到更多污染之前,加强对他们的灵性培育,让圣灵督促他们行走义路,是再好不过的了!切勿忽视任何一个幼小灵魂,他(她)可能就是神所拣选,用来影响一个世代的人!

 

作者是前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教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