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你養育有界限的孩子——讀《為孩子立界限》(沉靜)2020.08.26

我如夢初醒:什麼時候,我的孩子變成吆三喝四的小皇帝了?什麼時候,我淪為隨叫隨到的傭人了?

本文原刊於舉目96期及官網2020.08.26

沉靜

 

界線無處不在,只是,人們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因此一不小心就越界。越界會導致各樣的問題,諸如:球出界導致比賽出局,領土越界引發戰爭(空間界);忘不了過去,積攢抑鬱(時間界);他人的冒失,令人不悅(關係界),等等。

教養孩子亦然。父母若界線不分,容易養出抱怨、被動、依賴的孩子。但當孩子不斷成長,父母需要逐漸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與機會。

《為孩子立界線》認為,父母能否以愛心為孩子立界線,直接影響對孩子生命的塑造。重讀此書,使界線感模糊的我,不斷被提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為他們立界限。

 

一、各人必擔自己的擔子

“媽媽,過來一下,我的褲子在哪兒?”

“媽媽,過來一下,這個字怎麼讀?”

“媽媽,過來一下,你看!”

“媽媽,飯呢?”

……

有一天,當我們家老大又喊著“媽媽,過來一下”時,我如夢初醒:什麼時候,我的孩子變成吆三喝四的小皇帝了?什麼時候,我淪為隨叫隨到的傭人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我發覺,向來樂意服事家人的我,一不小心,就走向了過度自我犧牲,當我諸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孩子卻没有成長,反倒在舒適中不斷滋生出抱怨、懶惰、不知感恩、不負責任的態度。

上帝提醒我,孩子只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不是中心。父母僅僅是孩子的管家,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自我成長。意識到自己越界後,我開始調整、歸位,將原本屬於孩子的責任逐漸移交,幫助並訓練孩子獨立做事,而非事事代勞。

孩子還小時,確實需要父母更多的付出與關注。孩子逐漸長大,就需要開始承擔責任,背自己的擔子。“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 (《加》6:5)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曾國藩《心述手記》)有教育家提醒父母:“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在孩子能力範圍內,我教老大自己泡衣服、送洗衣機、晾衣服、疊衣服、拖地、洗碗、盛飯、學習製作涼拌菜、使用電飯鍋……一開始學做家務,孩子覺得新鮮,但日復一日,便覺枯燥,就不太樂意了。

我堅持界線原則,讓老大承擔責任。雖然過程痛苦,但一段時間後,他體會到拖地腰酸背痛,炒菜熱浪滾滾,做家務費時繁瑣。漸漸地,他不再“受之無愧”,開始明白父母因愛服事家人,並不意味著都是理所當然。吃飯時,他不再自顧自地只挑自己喜歡的吃,懂得夾菜給爸爸媽媽;聽書時會主動調低音量,體貼家人正在休息。

界限訓練使得孩子從關注自我到開始懂得關注別人,看見別人的需要。孩子的改變令我欣喜感恩,也讓我更深體會到,父母應該是助力孩子成長、有遠見的導師與教練,而非攔阻孩子成長、短視的傭人。

 

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常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過度保護。孩子還小時,需要被保護免受傷害,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需要讓孩子經歷自己行為的後果,得著“經驗性”的認知。然而,我總是心太軟,常常不能持守界線,孩子便失去“刻骨銘心”的學習機會。

比如,在“物歸原處”的習慣養成上,我常常提醒老大,但沒有果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沒有讓他承擔物未歸位的後果,沒有使他經歷找不到東西的痛苦。當我決定改變時,我留意各樣的機會,讓自己和孩子經歷因果律在生活中的真實。

老大中午經常入睡困難,睡著後又常常起不來。有段時間,我規定他午休準時起來可以看動畫片,但若起不來,就失去看動畫片的機會。

那一天,當我喚他起床時,他睡意正濃,為不吵醒弟弟,我便將他抱到客廳,幫助他清醒過來。結果,他竟然趴在沙發上繼續睡。等他醒來後,我清楚地告訴他,動畫片及原計劃去兒童公園,因他起床晚,不得不都取消了。結果,他傷心地痛哭起來。

若是從前,我可能捨不得他痛苦,以“下不為例”,計劃不取消使他破涕為笑。但這次我沒有妥協。他傷心痛苦,央求我抱抱他,安慰他。我陪伴他經歷失去看動畫片和去兒童公園的痛苦,是那樣的真切。從那之後,他警醒了,知道睡懶覺會浪費時間,錯失美好,一叫就起來了。

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堅持界線,讓孩子多多經驗“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加》6:7-8)

 

三、不以惡小而為之

當孩子經歷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時,他便開始學習做正確的選擇,擔起責任。

雨天的傍晚,小區基本沒有其他小朋友,雨停後,我們下樓散步。突然,老大手裡揚著一個紅盒子,興高采烈地跑來:“媽媽你看,我撿到一盒滿滿的水晶彈(玩具槍使用的子彈)!”他開心地手舞足蹈。

在他忘乎所以的時候,我請他自己做選擇:放回去或占為己有。他開始痛苦地抉擇起來。平時唱的《心中兩個王》,真實地在他裡面爭戰。他無奈地說:“我真的好喜歡這些水晶彈啊,可是它們不是我的……”他心不甘情不願把盒子放回去,嘴裡念叨叨,覺得可惜。

於是,我請他閉上眼睛,最後做個決定。過了一會兒,他認真地告訴我:“媽媽,我不要水晶彈了,拿了玩也不開心。”我高興地抱住他,為他的決定喝彩。我說:“你靠主得勝了,天上的父與天使都為你一同歡喜。”隨後,我帶他到便利店,買了兩塊口香糖,作為他能夠作出正確選擇的獎勵!

“讓孩子自主選擇=負責任=承擔後果=愛。”(註1),深以為然。父母應抓住身邊每個機會,幫助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個性和道德做主。正如《詩篇》開篇所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人便為有福”。

 

四、積極主動

“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幫助他建立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積極的意思,就是主動跨出第一步。”(註2)

對比之前的混亂,立界線給我們一家帶來了奇妙的改變。

早飯後,我不再催促、指示老大,而是默默觀察他,因為每日的功課他已了然於胸。只見他自己坐到書桌前,拿起了聖經,開始每日第一項功課。他學會自己讀神的話,我得空陪伴老二。更需要關注與陪伴的弟弟,不再吵鬧不安,同時,哥哥不再需要被嘮叨,擁有更安靜的學習環境,自主完成每日學習項目。

有一次,我和老大聊天:“以後,你去學校會主動認真學習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會啊!”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他高興地說:“我想好好學習,以後當消防員。”現在,夢想是他的動力。我祈禱,有一天,上帝自己可以成為他在每件大事小事上忠心的動力。

 

五、父母以身作則

《為孩子立界線》敦促我認真及時定出家規,並且,作為父母,應以身作則。

我們和孩子曾口頭約定,若父母輕易發怒,必須爬18層樓梯作為懲罰。但是,我從來沒有爬過18層樓梯——很顯然,我沒有以身作則。

孩子比大人其實更願意遵守規則。老大通常看完動畫片,便主動關掉平板。有一次,老二一起觀看,結束時他卻哭鬧著想繼續看,但老大堅持說:“已經是最後一集了。”他自己遵行,並要求弟弟也遵行。

上帝賜下律例典章,為要保護我們。獨生愛子耶穌謙卑捨己,為我們作榜樣。我們可以效法耶穌,不僅為孩子立界線,也以身作則活出界限。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真理需要我們帶著孩子實踐,如:以同理心對待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與失敗及痛苦為友;教導孩子操練“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麼樣待人”……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們需要不斷操練,使自己成為有界線的父母,如此,才能幫助孩子將真理內化,在界線與愛中,逐漸邁向成熟。

 

1、亨利·克勞德博士著,吳蘇心美譯,《為孩子立界線》,海天出版社,P59。

2、同上,P190。

 

作者現居中國廈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