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不时问自己:我这样营营役役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文原刊于举目96期及官网2020.08.28
陈恩加
一
有个地方,叫做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是集中营的“首都”。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集中营被杀害。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口,写着一句非常有名的德文标语:劳动带来自由(也译为:工作使人自由)。这句话是否太过荒谬?进到集中营里做苦役的人,最终会因劳动得到自由吗?绝不可能!只有死亡等待着他们。
然而矛盾的是,这又是一句实话!曾有人问,那些服苦役的犹太人,会否故意将工作做得糟糕一些,或者拖拖拉拉才完成,甚至搞点破坏呢?事实让人大为诧异,那些犹太人反而特别勤奋、特别卖力,想方设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难道是因为他们很听党卫军的话吗?不是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那时他们已经完全不像人了,所有能够提醒他们“自己是人”的东西,都已经被剥夺了。唯一剩下、让他们自己觉得还有点人的尊严的,就是工作——即使这样的工作没有报酬、很辛苦。
意大利的大文豪普利莫·莱维(Primo Levi,1919—1987)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的第3章“羞耻”里,提到集中营的人:“我们曾长年累月如牛马般生活:每天从黎明到黑夜,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饥饿、疲劳、寒冷和恐惧。留给反思、推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早已荡然无存。”
而工作、劳动,是唯一带给他们尊严和意义感的事情。
二
而今的人,很难体会20世纪40年代集中营中的恐怖。现代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这其实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身份认同。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独特的身份,会带给他独特的价值感和尊严,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分。工作,便是其中之一。工作好像涟漪的中心,荡漾开去,波及到收入、头衔、社会地位、受尊敬程度等一系列事物,且都是人在意、追逐的。
因此,许多人眼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难怪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会从一份平凡的工作中,获取强烈的尊严、认同感和价值感。这与集中营的人是何其相似!
以我自己为例,自去年工作以来,我参与的一个项目,马上就要出版本、不断优化,最终交付给他人使用。而我负责编写设计的模组,在调试过程中出现了棘手的问题,拖累了两位同事的进度。
那几天,我因为找不到程序中的错漏之处,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还给别人的工作造成了影响。如果我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该多好!不仅能够马上解决问题,而且能比同事更快完成任务——那样在同事面前多有面子!不会像现在,开晨会的时候只能尴尬地报告“还在调试”。
我盼著有一天,我能成为大家认同的“技术大牛、大咖”!我一定会觉得满足、很自豪!
显然,我的工作表现,成为了我尊严、价值感、认同感的全部来源!
其实,回顾毕业前的那段时间,斩获多少公司、什么样的公司给了聘书,成为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来源。如果能得到阿里巴巴、网易、商汤、地平线等公司的多份聘用邀约,会有无数同学投来歆羡的目光!因为这至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的实力。
“于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辖制他们,加重担苦害他们。他们为法老建造两座积货城,就是比东和兰塞。”(《出》1:11)我选择工作时,仿佛只看到了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却没看见或者假装没看见前半部分——我只想能进入埃及这样的“大厂”,直接参与法老这样的“大领导”所立的“建造积货城”大项目,以获得尊严和价值感……这每一样都能成为我的偶像。
三
许多从事互联网的年轻人自嘲为“加班狗”、“程式猿”、“码农”等,用“搬砖”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日程。“996”(每天从早晨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007”(从0点到0点,7天无休)这样的数位组合,是他们(包括我在内)生活的常态。
马云说:“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这种“机会”,我拿到了,然而,我一点都不觉得是“福气”!我时不时问自己:我这样营营役役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英国著名的神学家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说:“我们生命的主要目标……是在蒙召的工作上服事人,并从中事奉上帝……有人可能会说:什么?难道我们不是必须在蒙召职位上劳动以养家吗?我的回答是:这是必须做的;但这不是我们生活的全貌和目的。我们生活的真正目标是在服事人当中事奉上帝。”
职业(vocation),拉丁文的原意就是天召或称圣召(calling)。 然而我却远远没有达到“回应上帝的呼召、在工作中事奉上帝”。难怪我会有一种生活被撕裂的感觉。压力、忙碌,并不是导致我生活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对工作伦理和意义的认同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工作与信仰的错位。
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创造是神的工作之一。神派亚当、夏娃看守伊甸园,说明神也要人工作,要人在工作中学习顺服神的命令,也要人通过在世上的工作事奉上帝。
威廉·帕金斯认为,人们可以回应“任何类型的天召”,来事奉上帝,哪怕是打扫房屋或牧羊。在上帝面前,牧人牧羊,与法官宣判、行政官治理城邦、牧师传道一样,“都是好工作”。
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牧师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1663-1728)对此有很棒的总结:
“一个基督徒应该重视的,不仅仅是什么是他的工作,而且是他在工作中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基督徒有工作是不够的,他必须使他自己在工作中有基督徒的样子。”
回到我自身,我该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上找到意义?答案就是:我作为职场新人,面对许多工作上的难题,虽然无法迎刃而解,但是我当用认真、尽责的态度,去面对我所负责的部分,从而学习对神忠心。
我会学习谦虚地请教同事,也会帮助同事,造福他人。我会学着在汇报时诚实地说出自己的问题,而非遮掩不足。会把大小问题一并交托仰望主,不管最终解决与否,都保持平静、安稳的内心;学习转变我喜乐的来源,不让工作中的问题成为心灵的重轭;学习“勤奋于世事,却又向着世界死”。
“一个基督徒应该重视的……是他在工作中是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中,我要学习交托、信靠、敬拜,用基督徒的样子去塑造工作。让工作成为信仰外展的舞台,而非囚禁信徒的牢笼。
同事未必会因为你的技术崇拜你,但他们会因为你身上基督徒的品格敬佩你!
如何不让工作成为我尊严的支柱?我曾那么渴望成为“挂著阿里的工牌”坐地铁的人,但如今我知道,我的尊严和价值,来自那无形的圣灵的印记(参《弗》1:13),其价值远超阿里的工牌。
就如神的心意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不是让他们在埃及找到自我价值,基督徒的尊严和盼望也不是来自埃及(大公司),不是成为督工(小领导),不是成为法老(大领导),而是来自基督徒的身份认同,来自迦南美地,来自神的应许。
结语
17世纪的清教徒,被称为“吞下指南针的人”,因其对人生有强烈的方向感。21世纪的我们,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周围事物产生的“磁场”,不断试图干扰我们心中的“指南针”。我们需要神格外的恩典!
我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在“搬砖”的过程中,明确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学习经历神的恩典、神的信实,不再让“搬砖”成为人生唯一的价值来源。我要活出基督徒该有的样子,从而“让砖厂成为上帝的专场”!
作者是浙江宁波人,自幼信主。现居杭州,任工程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