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磚廠成為專場(陳恩加)2020.08.28

我時不時問自己:我這樣營營役役的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

本文原刊於舉目96期及官網2020.08.28

陳恩加

 

有個地方,叫做奧斯維辛集中營。它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是集中營的“首都”。大約有110萬人在這集中營被殺害。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口,寫著一句非常有名的德文標語:勞動帶來自由(也譯為:工作使人自由)。這句話是否太過荒謬?進到集中營裡做苦役的人,最終會因勞動得到自由嗎?絕不可能!只有死亡等待著他們。

然而矛盾的是,這又是一句實話!曾有人問,那些服苦役的猶太人,會否故意將工作做得糟糕一些,或者拖拖拉拉才完成,甚至搞點破壞呢?事實讓人大為詫異,那些猶太人反而特別勤奮、特別賣力,想方設法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難道是因為他們很聽黨衛軍的話嗎?不是的!真正的原因在於,那時他們已經完全不像人了,所有能夠提醒他們“自己是人”的東西,都已經被剝奪了。唯一剩下、讓他們自己覺得還有點人的尊嚴的,就是工作——即使這樣的工作沒有報酬、很辛苦。

義大利的大文豪普利莫·萊維(Primo Levi,1919—1987)在《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一書中的第3章“羞恥”裡,提到集中營的人:“我們曾長年累月如牛馬般生活:每天從黎明到黑夜,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饑餓、疲勞、寒冷和恐懼。留給反思、推理和情感體驗的空間早已蕩然無存。”

而工作、勞動,是唯一帶給他們尊嚴和意義感的事情。

 

而今的人,很難體會20世紀40年代集中營中的恐怖。現代人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這其實牽扯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身份認同。

從普遍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獨特的身份,會帶給他獨特的價值感和尊嚴,讓他與周圍的人有了明顯的區分。工作,便是其中之一。工作好像漣漪的中心,蕩漾開去,波及到收入、頭銜、社會地位、受尊敬程度等一系列事物,且都是人在意、追逐的。

因此,許多人眼裡,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人的社會屬性。難怪馬克思的人性觀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社會關係”。

因此,人們會從一份平凡的工作中,獲取強烈的尊嚴、認同感和價值感。這與集中營的人是何其相似!

以我自己為例,自去年工作以來,我參與的一個項目,馬上就要出版本、不斷優化,最終交付給他人使用。而我負責編寫設計的模組,在調試過程中出現了棘手的問題,拖累了兩位同事的進度。

那幾天,我因為找不到程序中的錯漏之處,非常沮喪,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還給別人的工作造成了影響。如果我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員工該多好!不僅能夠馬上解決問題,而且能比同事更快完成任務——那樣在同事面前多有面子!不會像現在,開晨會的時候只能尷尬地報告“還在調試”。

我盼著有一天,我能成為大家認同的“技術大牛、大咖”!我一定會覺得滿足、很自豪!

顯然,我的工作表現,成為了我尊嚴、價值感、認同感的全部來源!

其實,回顧畢業前的那段時間,斬獲多少公司、什麼樣的公司給了聘書,成為許多同學,包括我自己的身份認同的來源。如果能得到阿里巴巴、網易、商湯、地平線等公司的多份聘用邀約,會有無數同學投來歆羨的目光!因為這至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你的實力。

“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加重擔苦害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出》1:11)我選擇工作時,彷彿只看到了這節經文的後半部分,卻沒看見或者假裝沒看見前半部分——我只想能進入埃及這樣的“大廠”,直接參與法老這樣的“大領導”所立的“建造積貨城”大項目,以獲得尊嚴和價值感……這每一樣都能成為我的偶像。

 

許多從事互聯網的年輕人自嘲為“加班狗”、“程式猿”、“碼農”等,用“搬磚”來形容自己的工作日程。“996”(每天從早晨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週工作6天)、“007”(從0點到0點,7天無休)這樣的數位組合,是他們(包括我在內)生活的常態。

馬雲說:“我個人認為,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沒有機會。”這種“機會”,我拿到了,然而,我一點都不覺得是“福氣”!我時不時問自己:我這樣營營役役的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

英國著名的神學家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說:“我們生命的主要目標……是在蒙召的工作上服事人,並從中事奉上帝……有人可能會說:什麼?難道我們不是必須在蒙召職位上勞動以養家嗎?我的回答是:這是必須做的;但這不是我們生活的全貌和目的。我們生活的真正目標是在服事人當中事奉上帝。”

職業(vocation),拉丁文的原意就是天召或稱聖召(calling)。 然而我卻遠遠沒有達到“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工作中事奉上帝”。難怪我會有一種生活被撕裂的感覺。壓力、忙碌,並不是導致我生活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對工作倫理和意義的認同才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工作與信仰的錯位。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創造是神的工作之一。神派亞當、夏娃看守伊甸園,說明神也要人工作,要人在工作中學習順服神的命令,也要人通過在世上的工作事奉上帝。

威廉·帕金斯認為,人們可以回應“任何類型的天召”,來事奉上帝,哪怕是打掃房屋或牧羊。在上帝面前,牧人牧羊,與法官宣判、行政官治理城邦、牧師傳道一樣,“都是好工作”。
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牧師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1663-1728)對此有很棒的總結:

“一個基督徒應該重視的,不僅僅是什麼是他的工作,而且是他在工作中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基督徒有工作是不夠的,他必須使他自己在工作中有基督徒的樣子。”

回到我自身,我該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上找到意義?答案就是:我作為職場新人,面對許多工作上的難題,雖然無法迎刃而解,但是我當用認真、盡責的態度,去面對我所負責的部分,從而學習對神忠心。

我會學習謙虛地請教同事,也會幫助同事,造福他人。我會學著在匯報時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問題,而非遮掩不足。會把大小問題一併交托仰望主,不管最終解決與否,都保持平靜、安穩的內心;學習轉變我喜樂的來源,不讓工作中的問題成為心靈的重軛;學習“勤奮於世事,卻又向著世界死”。

“一個基督徒應該重視的……是他在工作中是什麼樣的人。”在工作中,我要學習交託、信靠、敬拜,用基督徒的樣子去塑造工作。讓工作成為信仰外展的舞台,而非囚禁信徒的牢籠。

同事未必會因為你的技術崇拜你,但他們會因為你身上基督徒的品格敬佩你!

如何不讓工作成為我尊嚴的支柱?我曾那麼渴望成為“掛著阿里的工牌”坐地鐵的人,但如今我知道,我的尊嚴和價值,來自那無形的聖靈的印記(參《弗》1:13),其價值遠超阿里的工牌。

就如神的心意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不是讓他們在埃及找到自我價值,基督徒的尊嚴和盼望也不是來自埃及(大公司),不是成為督工(小領導),不是成為法老(大領導),而是來自基督徒的身份認同,來自迦南美地,來自神的應許。

 

結語

17世紀的清教徒,被稱為“吞下指南針的人”,因其對人生有強烈的方向感。21世紀的我們,面臨著比以往更大的挑戰——周圍事物產生的“磁場”,不斷試圖干擾我們心中的“指南針”。我們需要神格外的恩典!

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在“搬磚”的過程中,明確工作的意義和目的,學習經歷神的恩典、神的信實,不再讓“搬磚”成為人生唯一的價值來源。我要活出基督徒該有的樣子,從而“讓磚廠成為上帝的專場”!

 

作者是浙江寧波人,自幼信主。現居杭州,任工程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