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教會面對後疫情時代(黃奕明)2020.09.1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0.09.15

黃奕明

 

2020年,將會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新冠病毒的疫情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基督教會也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因此,“如何預備教會面對後疫情時代”就成了一個嚴肅而重要的課題。筆者野人獻曝,在4月底的一場網絡聚會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一、後疫情時代的教會將面對些變與不變?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到底保羅勸我們要變還是不變呢?不變——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變——心意更新而變化;變與不變,都是為了叫我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變:世界的面貌改變帶來的衝擊,逼著教會也要迅速作出回應。

(1)社交距離帶來的交往模式——虛擬與實際並行

六呎的社交距離或是口罩,隔離的不僅僅是病毒的傳播,也改變了人際之間的交往模式。原本宅文化下虛擬世界的互動,現在卻變成了不得不為的現實。

筆者居家隔離期間,也不得不學習在家上班與參加線上聚會,這樣一來,工作空間與居家空間的藩籬被打破了,一方面工時加長了,下不了班;另一方面,因為虛擬世界的便利性,又省下通勤時間與一切客套,倒拉近了人際間心靈的距離。長時間面對電腦螢幕與鍵盤,本來不是社交模式的常態,現在卻成了唯一的管道。

2信仰群體敬拜的多元模式——群體與個別交錯

本來信仰群體的敬拜,主要是主日的聚集,再加上禱告會與小組聚會,就構成了教會生活的面貌。而獨自的靈修生活,在個人的敬拜中,可能只是輔助功能,並沒有成為信徒敬拜的首要選擇。但是在疫情的居家令下,群體生活縮限在家庭之中,連聖餐都必須個別準備(在筆者教會,由家長負責主領),其實這應該更符合逾越節筵席的傳統。

透過網路,會眾異地同心領受餅杯,也符合信徒相通是超越時空的靈裡團契。這種群體與個別交錯的現象,體現了信仰群體敬拜的多元模式。本來許多無法到教會的信徒,反而透過網路參與了敬拜;但是個別敬拜的缺點也浮現出來:信息的碎片化,多渠道化,導致群體敬拜的話語權不再由講員或領會控制,而掌握在閱聽者的手中。

3外展佈道宣教的無遠弗屆——全球與本土融合

疫情之下,短宣隊取消了。過去花費在長途旅行上的資源,現在轉成發展網路直播的投資。視訊會議軟體的重要性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影音製播的成本成了主要的佈道宣教預算。這算不算一種突破?見仁見智。原本不主張轉播的本土教會,也不得不跟上這一波潮流,但是原本已經全球化的超級教會,卻要面對現場會眾流失的衝擊。

最大的變革,恐怕是培訓模式的遠距化,好處是網路無遠弗屆,不用再千里迢迢去到異地,缺點是沒有面對面的接觸後,跨文化宣教的體驗消失了,處境化的挑戰變得更巨大。於是,一個新的詞彙產生了:Glocal,意味著全球與本土融合。教會必須能同時對家門口的異文化族群,和海外的同文化族群宣教,佈道策略也必須因應調整,尋道者不能來聚會,我們就得從虛擬世界中找到他們。

 

2.不變:不變的是信仰的核心與教會的身份。

(1)信仰核心真理:沈介山教授所著《偏差溯源》中,提出之四條真道的準繩:聖經啟示、三位一體、神人二性、因信稱義。筆者頗為贊同。

聖經啟示:第一條就是耶穌基督終極的啟示。沈教授認為,基督徒絕不主張逾越基督啟示的新啟示。整本聖經都在見證耶穌是基督,耶穌基督終極啟示的獨特性與排他性就在《約翰福音》1章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把看見當成隱喻,基督藉著福音把神啟示出來,才是正解。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要堅持聖經啟示的信仰立場,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三位一體:第二條準繩是三位一體的神觀。沈氏認為,上帝採取三一存在型態,乃合乎祂救贖的目的。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要關切的是,社群三一論(註)對現代神學帶來的影響,避免過度的去中心化。

神人二性:第三條準繩是基督完整的神人二性。沈氏認為,這是具有關鍵性的教義,所牽涉的是信仰對象——耶穌基督的本身。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要關切的是道成肉身如何影響我們的處境化神學,領人更深地認識基督。

因信稱義:第四條真道的準繩是因信稱義。沈氏認為,因信稱義的根本精神在於高舉上帝。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要關切的不僅僅是在道德上的成聖或除罪,也不是“自我神化”(Self-deification),而是因為三一上帝愛的本質,使我們得以“肉身承道”,並且承擔向萬國萬民見證耶穌基督福音的“肉身承道的使命”。

2教會四大標誌:尼西亞信經中“我們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的教會”,聖潔、使徒、大公、合一是教會四大標誌:

聖潔性:後疫情時代我們仍要持守教會的聖潔,知道自己是分別為聖的子民,通俗而不媚俗,關懷世界的苦難卻不世俗化。特別是在許多倫理議題上,教會不能自失立場。教會的聖潔性是群體的見證。

使徒性:後疫情時代我們仍要持守教會的信仰,特別是使徒的傳承。網路上的資源非常多元,如何辨別正統與異端?而教會的使徒性也包含了福音使命的完成。

大公性:後疫情時代我們仍要持守教會的普世性,不要落入狹隘的地方堂會主義,尤其在網路的無遠弗屆下,地域、種族、文化的區隔逐漸模糊了,聖徒相通的實踐,不再受限於實體聚集,這將重新定義教會的大公性。尤其當家庭小組化成為主流,更多的差異性容易使教會的大公性受到威脅。

合一性:後疫情時代我們仍要持守教會的合一,不是制度上的合一,而是尋求真理上的合一。洗禮與聖餐是合一的標記,信經也是,教會的合一性不是獨一性,而是多元中的合一,正如社群三一論所強調的。

(3)信徒五大標竿:敬拜、團契、成長、事奉、宣教

敬拜:後疫情時代我們會面對敬拜模式的挑戰,但是敬拜的本質不變,乃是 神的啟示與人的回應。我的教會稱之為“蒙愛”,蒙神所愛的經歷,不僅僅是理性、知識上的,更是真實的感受。

團契:後疫情時代我們會面對團契生活的疏離,但是團契的本質不變,乃是遵照主的命令去彼此相愛。我的教會稱之為“相愛”,彼此相愛的群體,是教會在世上的見證,眾人就因此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了。

成長:後疫情時代我們會面對靈命成長的瓶頸,但是成長的本質不變,乃是追求屬靈生命的進深。我的教會稱之為“深愛”,愛主更深的靈程,是懂得為義受苦,跟隨耶穌的腳蹤行。

事奉:後疫情時代我們會面對事奉型態的變革,但是事奉的本質不變,乃是獻上身體當作活祭。我的教會稱之為“委愛”,委身事主的異象,不是單單給全職傳道的,而是給所有基督門徒的聖召,單單為主而活。

宣教:後疫情時代我們會面對宣教典範的轉移,但是宣教的本質不變,乃是往普天下去傳揚福音。我的教會稱之為“傳愛”,傳揚主愛的使命,是不分遠近,跨越種族、性別、階級、文化的藩籬,效法基督道成肉身,使人聽聞福音。

 

二、後疫情時代的牧養將有哪些新的特點?

  1. 網絡聚會的新常態

從主日聚會到週間的小組聚會,從教學培訓到教牧團隊與長執同工的各類會議,全部改成了網絡聚會,這是一種新常態。但是視訊會議的疲勞,也是一個新的危機,特別是在家上班的弟兄姊妹,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界線已經守不住了,再加上教會生活,長時間在電腦螢幕前,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在可見的未來,穿戴式的科技裝備應該會進入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從平面式的視訊會議成為立體式的互動?這不見得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實體的互動並不能完全被虛擬實境取代。當然網絡聚會也有優點,因為教會可能接觸到一些以前接觸不到的人群。缺點是對很多以前不接觸網絡的人來說,要適應這種聚會的新常態,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

  1. 化整為零的家聚會

化整為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這點上,北美華人教會要向亞洲的家教會取經。超大型教會的運作模式,在後疫情時代可能無法維持。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或是鄰近社區型的家聚會,可能將是可行的模式。我們需要回到初代教會的模式,在家中擘餅,父母親要擔負起兒女屬靈成長的責任,不能再依賴主日學老師或是青少年團契輔導。傳道人要轉型成為培訓者,指導信徒如何進行家庭聚會。

  1. 從餵食到訓練覓食

每週一次到教堂聽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信徒不能只停在當聽眾為滿足的層面,更不能成為拿著電視遙控器任意轉臺的觀眾。如何把被動餵食的信徒,訓練成為主動覓食的門徒,特別是信徒對於聖經的研讀,對聖經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成了最大的挑戰。傳統的主日學課程也必須轉型,小組查經法必須更深、更廣地植根在信徒當中。

  1. 去中心化的互聯網

去中心化意味著傳道人與長執同工不再是教會運作的中樞。互聯網的特質就是多元,容許百花齊放。教會必須重新學習運用互聯網的平台,譬如社群網路,不僅僅是作為彼此聯繫的管道,也是分享生命成長經驗的平台。各類的藝術如音樂、攝影、戲劇等等,教會都應該充分運用。真正的去中心化,是提供平台與訓練,讓弟兄姊妹上載內容,而不是像過去的舊媒體,等他們下載內容。

 

三、目前階段,如何預備好教會進入後疫情時代?

  1. 領袖訓練的深化:生命影響生命的個別督導

領袖訓練不僅要深化,更要迅速轉型。過去的領導技能可能很快就不再適用,在後疫情的新常態下,教與學都在摸索,但必須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個別督導,即門徒從導師身上學到的,正是如何適應環境與面對挑戰。

  1. 網路科技的進化:建構雲端互聯的資源共享

不再有實體聚會也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都必須存放在雲端。教會不是商業團體,但是仍然必須保護個人隱私,必要的防火牆不能鬆懈。資源共享是唯一的出路,不能只企圖享受免費的網路科技,也必須投資在必要的付費軟體與服務上。例如快速的5G時代即將來臨,教會網路器材的更新刻不容緩。

  1. 門徒栽培的廣化:門徒細胞小組的生生不息

教會不能再忽視門徒栽培,特別是生生不息的門徒細胞小組,必須廣為設立。一對二、一對三的門徒栽培,必須在受洗之後的跟進課程中加以強化。可能的話,要把很多課程都變成可傳遞的小組材料。訓練多層次的門徒栽培者,才有可能讓基督信仰的薪火承傳。

 

總之,面對後疫情時代,我們已經遲了,但是不做會更糟。這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把原來20年後才會發生的變化,逼著我們在2年內就要去面對,教會的牧者必須集思廣益,心意更新而變化,才趕得上時代。

 

註:

社群三一論:這是莫特曼對今日三一神學的反思,他所主張的“社群三一論”常會被誤解為有“三神論”之嫌,因為他主張應該從三位格的三一開始,然後詢問統一性。其實他是拒斥把三一教義縮減為一神論,而且是希臘哲學式的實體三一論或是現代唯心論哲學式的主體三一論。這種論點有別於西方傳統從上帝的統一性開始,接著詢問三位一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