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效基督的接待:招待同工(陈世贤)2020.10.0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0.10.02

陈世贤

 

中学时,我开始加入教会的主日崇拜服事。当时既不会司琴,也不知道怎样领会,因此除了放投影片之外,还有一件事我可以做,那便是担任招待同工。

 

简单?不简单!

招待的服事,可以很简单:穿上背心(招待服)、将周报与圣经准备好,待弟兄姊妹们来聚会时,说声欢迎、并把周报圣经递给他们。如果来的是位新朋友,则再加上一份留名单即可。

不过,我的母亲在教我如何当招待时,还告诉我几个细节:在聚会中,招待同工是唯一可以在后方关顾现场状况的人,因此可从会众是在加穿外套,还是脱掉外套,来判断会场冷气是否太强;或者透过会众的反应,或趁敬拜时走到场中央,来判断某区的音响会不会太吵,若有需要,就通知音控同工调整;而如果有长辈进到聚会现场,要在他们选好位置、坐下之前,在椅子上铺上坐垫。

母亲还有个当招待的本领,是我至今学不来的:她会站在门口,招呼一些路人们进来聚会。我们教会中有位极度委身爱主的同工,便是20年前如此被邀请进入教会、之后信主的。

在我的经验中,招待同工有时也会遇到些意料不到的服事,比如帮忙跑个腿,去买麦克风的电池、接应当天找不到路的讲员、为想进来坐坐的游民洗个脚、把死黏着大人不放的孩子哄到儿主教室……

在此次疫情中,许多招待同工更加忙碌,除了要协助量体温、酒精喷手,还要帮没带口罩的会友们找口罩。因此,招待同工常常需眼观六路、灵机应变,回应会众的各种需要,甚至有时都无法预料这周又会发生什么新鲜事。

 

耶稣基督的招待

当我思想这个服事的特质时,我想到了一段《路加福音》的经文:“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1-2)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耶稣当年在地上服事时,受人抨击的一个理由,在于祂和那些被公认为堕落之人呆在一块儿,祂的举动回应着当时“谁配受到接待?”的文化偏见,为我们带来一种崭新又激进的接待观。

当时的接待文化,光谱两端分别是“宗教权贵”与“罪人”:犹太拉比与文士受到会堂最隆重的尊敬与款待,而妓女(不检点的女性)、税吏(背弃民族认同的叛国贼)被视为受唾弃的一群人,在这两个群体之间是普罗大众,他们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也不至于落到道德基础线以下。

耶稣以尊贵的拉比之姿,与最被轻贱的一群人同坐席——至高与至低的形影相随,挑动着时人的阶级旧观,这种颠覆性的接待观,指出神国的价值次序与这世界反道相悖,也昭示著上帝的慷慨丰盛惠及到社会中最边缘、最微小的一群人。

以耶稣的标准套于今日,就是我们接待一个浑身有气味的游民的态度,跟接待外请讲员的态度,应当并无二致。人看人时,总是先看见跟自己有差异的地方。当教会如此行时,她与世界的本质性差异,就被彰显出来了。世界不可能看不见这践行出来的爱,就像人们无法对耶稣那颠覆性的接待举动视而不见一般。

 

我们被接待进入神的家

招待同工表达着对每位来教会者的接纳,他/她不是代表自己接纳来客,而是代表基督与教会的接纳,他/她持着那世界中找不到的、无条件的对人的爱,借着一次次递出的问候与周报、笑容、关切的眼神,宣示著那份对人毫无区别的接纳。

每一位前往主日崇拜的人,在开始敬拜上帝之前,都先经过了招待同工的接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对上帝的崇拜,从会友经过招待同工时,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哪怕会友提早了半小时到场,而主领还没到台上)。

教会既然是上帝的家,我们没有人是自己主动走进这个家的。我们都是先接受了基督的恩典接待,才得以进到这个家中,敬拜上帝。

此外,没有人是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走进教会的,就像没有婴儿是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的,从当事人的角度,他付出了认信与委身的责任,但他的主动背后,是另外两个更大的主动——上帝的主动拣选与教会为了回应上帝而发起的传福音行动,这两个主动在先,当事人的回应在后。

一些古老的教堂为了表达这样的神学讯息,倾向将受洗池设置在教堂的大门入口。对他们来说,洗礼的空间是一个“门”,是一种“入口”,是生命的门、救恩的门、在圣灵里生活的门、天国的门,受洗是进入教会、成为上帝子民的入门第一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招待同工的服事更突显其意义:他们站立在教堂的大门,效法基督当年的作为,欢迎外人进入这个家中。

主日崇拜是一个基督徒信仰经历的缩影:我们的信仰,起始于接受上帝的施恩,在领受了恩典之后(被接待,是成为天国子民的第一步),我们才来到上帝的面前,献上敬拜赞美(音乐敬拜)、奉献自己的生命(奉献)、并顺服上帝的圣言(讲道与圣餐)、最后接受差遣往世界去(散会)。

写到这里,笔者由衷地谢谢每一位曾经的、现在的招待同工,你们的服事,一周又一周地提醒我,我生命的基础,在于基督那慷慨的恩典,祂接待我这个罪人,使我得以来到父的面前,成为祂荣耀的子民。

 

作者毕业自中华福音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目前于台湾康华礼拜堂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