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0.12.7
王星然
这是一个恩典的故事,一个被圣坛遗弃的神父,和一群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一起用音乐见证了一件事:上帝没有遗弃他们,人看不上眼的,被上帝拣回来当宝贝。正如他们的主——匠人所弃的石头,上帝使祂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2:4)
圣诞节聆赏韦瓦第的《荣耀颂》,默想那个穿越时代的恩典故事。
封尘200年
1926年的秋天,意大利Piedmont教区的一位神父,为筹措教会寄宿学校的资金,想把校内珍藏的历史文件拿出来卖给古董商,纾解其财务危机,这些文件中藏有大量手稿乐谱,看起来也许能卖不少钱。为了能更准确地估价,他寄了一部份给位于首府都灵(Turin)的国家图书馆(Biblioteca nazionale universitaria)鉴定,图书馆找来都灵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素孚众望的音乐历史学者Dr.Alberto Gentili勘验,没想到教授才打开第一页就震惊了!他看到“红发神父”Antonio Vivaldi的签名。
原来,这些是意大利巴洛克时代作曲名家韦瓦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的亲笔手稿乐谱,已失传近200年。韦瓦第晚境凄凉,客死异乡维也纳(注1),简约的丧礼在圣史提芬大教堂举行(那时孩童海顿-Joseph Haydn,已经开始在圣史提芬的唱诗班里服事),韦瓦第大部份的作品在历史中蒙尘,直到20世纪。
Dr.Gentili连忙告诉教会,这些是不得了的历史真迹!是国宝!一旦卖给古董商,天涯海角就很难再追回来,都灵大学及图书馆愿意向教会购买收藏。
接下来,Dr.Gentili开始了紧急募款,他们不敢惊动政府,怕政治势力介入,图书馆将可能失去收藏的机会,他们低调但成功地募集了需要的资金,买下这些收藏。
喜欢音乐史(特别是教会音乐史)的读者,如果有机会去都灵旅游,记得去造访都灵国家图书馆,参观这个庞大的韦瓦第收藏计划:其中有大量为教会写作的崇拜音乐及经文歌,为教会孤儿院乐团写作的器乐协奏曲、以及意大利美声歌剧作品。整个收藏包括了超过90%的韦瓦第毕身心血,堪称20世纪在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注2)。
巴洛克音乐复兴
就此,封尘200年的韦瓦第,重现乐坛,带来一阵巴洛克音乐的大复兴,韦瓦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韦瓦第的作品本就充满了实验创新的精神,他把大自然四季更迭的声响融入在多变的乐风中:虫鸣、鸟叫、风雨、雷电……跃然于《四季》音符之上,令人拍案叫绝!韦瓦第是一个有深刻信仰的音乐家,他用他的小提琴触摸上帝造物的奇妙和伟大。
音乐之父巴赫,深受韦瓦第的影响,在他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及多部教会清唱剧里,处处可见韦瓦第的影子。器乐曲方面,巴赫曾改编韦瓦第的管风琴作品、6首大键琴协奏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韦瓦第为四把小提琴谱写的d小调协奏曲,改写成四台大键琴协奏曲,四个声部彼此追逐竞技,又相辅相成,深邃复杂的对位作曲法,听来极为过瘾。
巴赫的作品里蕴藏了韦瓦第的大胆创新精神,而巴赫的创作血脉更流淌在西方古典作曲家:如海顿、莫札特、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和萧邦……的作品之中。
1939年9月,在Siena举行了盛大的韦瓦第音乐节,这是历史上头一次以韦瓦第为名的音乐节。活动的高潮是根据都灵图书馆的收藏手稿,演出《荣耀颂》(RV589),这是韦瓦第最脍炙人口的教会音乐作品,稍后本文会介绍它,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韦瓦第创作的背景环境。
体弱多病的红发神父
韦瓦第1678年出生于威尼斯,记录显示,他一出生马上就由接生婆施行了紧急婴儿洗礼(emergency baptism),暗示这个早产的男婴身体可能太虚弱,存活率低,非神职人员可以立即为其施予浸礼,以免未受洗见主面(亦有一说,当时或有大地震)。惊恐的母亲许愿将儿子一生奉献给上帝成为圣职人员。
传说韦瓦第天生哮喘,健康一向堪虑,15岁他披送去接受神学装备,1703年,25岁的韦瓦第被按立神职,绰号红发神父(il Prete Rosso,因遗传父亲一头红发),受聘于威尼斯一家教会孤儿院“Ospedale della Pietà”,却在主持了几次圣礼后,发现胸痛无法久站,随即退去台前的服事,韦瓦第成了一位无法在圣坛上执行圣礼的神父。
当上帝关了一扇门,祂开了另一扇窗。韦瓦第的父亲本是一位小提琴家,也会作曲,他从小师从父亲,学得一手好琴技。因此从圣坛上退下的韦瓦第,专职担任Pietà孤儿院的弦乐老师,并为院里的乐团作曲。1716年,他荣升为Maestro de’ concerti(音乐总监),负责院里一切有关音乐崇拜、节日演出、及音乐教育事宜。超过30年的岁月,韦瓦第在Pietà创作了他绝大部份的作品,包括大约1715年写成的《荣耀颂》。
帷幕后的天籁
Pietà孤儿院14世纪由法兰西斯修会成立,收容的孩子因为天生残疾,家境贫困,或非婚生子,被遗弃在院里(学校里有一个窗户,被遗弃的婴孩从这里被送进来)。若是男孩,孤儿院会训练他们一项谋生的技能,目标是15岁可独立;而女孩则施予家政教育,也包括音乐课程。
威尼斯有4座孤儿院,但只有Pietà有专业音乐课程,他们培育了一个著名的女子乐团,院里的女孩们约9岁时会参加一个考试,决定她们是否合适进入专业的音乐训练。在数百个院童中,大约只有40-60个女孩能通过考试,若是技艺精湛,15岁后可以留在Pietà的乐团中服事。
在韦瓦第的用心经营指导下,Pietà女子乐团享誉全欧洲,不仅教会平时的崇拜演唱及演奏皆由她们负责,还经常举行教堂音乐会,爱乐的威尼斯巿民流连忘返。每逢教会节日,更是吸引许多外国爱乐人士及游客,前来朝圣。
教会为了保护这些女孩,Pietà女子乐团的演出是不露面的,她们隐身在教堂二楼侧厢的铁栅栏之后,悠扬的歌声琴声,从帷幕后发出,宛若天籁,增添许多神袐感!不少人心中想像,这些女孩必然如天使般美丽可爱,或至少像欧洲贵族家庭出身——那些养尊处优,穿着体面的女儿。但事实上这群女孩是被遗弃的孤儿,有许多是天生有残疾的,且院里刻苦的生活往往使她们缺乏保养。
若要接近这些乐手,必须经过校方严格的审核。来自日内瓦的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16世纪欧洲著名政治哲学家)是少数获准参观乐团的爱乐人士,他承认这个近距离的接触使他“幻灭”,但每当听见她们美妙的歌声琴声,他“仍旧坚信她们是美丽的”,那种美丽不是来自尘世,是上帝赋予的,透过音乐,让我们瞥见隐藏在肉身里的灵魂。
圣诞佳音
圣诞节最耳熟能详的经文,大概是天使在旷野的报佳音:“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2:14)
早期教会崇拜里,这一段经文被称为“Gloria”《荣耀颂》,通常是整个弥撒里的第二部,也经常被独立出来演出,整部作品歌词可追溯自4世纪,神学上全曲聚焦于基督论,最终以歌颂三一神总结。
西方音乐史上,包括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几乎我们可以叫得出名字来的作曲家,都为《荣耀颂》谱写了精彩的作品。但时至今日,最为人耳熟人详的却是韦瓦第的《荣耀颂》(RV589)(注3),只要听过一次,你一定会对开场弦乐声部的八度音程大跳跃,印象深刻!韦瓦第重复了四次这样的八度音程跳跃,来拉开基督降生的序幕。
整部作品的编制如下:小喇叭、双簧管、弦乐团、键盘乐器、女高音、女低音独唱与合唱。因是为女子诗班及乐团编写,这部作品中没有男声独唱;合唱部分,韦瓦第原曲的安排不是传统的SATB男女混声合唱,而是SSAA纯女声合唱。如果今天听到SATB的版本,应是后人的改编。
《荣耀颂》导聆
《荣耀颂》共分12乐章:
- Gloria in excelsis Deo(D大调合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八度音程跳跃的序奏后,大合唱(大队天军跟天使)随即唱出荣耀!荣耀!荣耀归于至高上帝!韦瓦第融入他擅长的“协奏曲风格”,明亮、大胆、色彩饱满、弦律线条粗犷、充满喜乐!歌咏出上帝无与伦比的荣耀,也传达出耶稣降生是一个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
-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B小调合唱):“地上平安归于祂所喜悦的人”。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慢板,与第一乐章有着强烈的对比。天使的合唱,分成不同声部相继加入,按次传报基督的降生,带给世人平安的好消息。这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世界和平,而是神与人的和好!惟有神人和好,才有真正的平安,而这样的平安是透过基督的受难完成,因此整个乐章虽是平静,但旋律和声中却透著淡淡的忧伤 。
- Laudamus te(G大调女高音二重唱):“我们赞美你”。韦瓦第用两位女高音的轮唱来传达对上帝的赞美,在轮唱中他加入了传统的三度和声,特别和协悦耳,回响着第二乐章里神人和好(reconciliation)的救赎记号。
- Gratias agimus tibi(E小调合唱):“我们感谢你”,是一个只有6小节的乐章,四个声部以“等节奏”(homorhythmic)的慢板合唱为基调,终止式 (cadence)则落在属和弦上,提示作曲家还有话要说,为下一个乐章预备。
-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E小调合唱):“因为你极大的荣耀”。这是一首精彩绝伦的快板赋格合唱,唱诗班彼此呼喊:“我们敬拜你,赞美你,将感谢归给你,都因你极大的荣耀!”全曲至终转为辉煌灿烂的B大调,仿佛宣告争战得胜的荣耀。
- Domine Deus(C大调女高音咏叹调):“哦!主上帝”。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慢板抒情乐章,在悠扬的双簧管陪衬下,女高音娓娓道出她内心深处的信仰告白:“哦!主上帝,天上的君王、全能的上帝,我们的父”。
- Domine Fili unigenite(F大调合唱):“主耶稣,天父的独生子”。这首快板的合唱,聚焦在三位一体的圣子,四声部的对位颂唱,以活泼轻快的附点音符贯穿全曲。我们感受到这位圣子不是坐在高天不问世事的神,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 Domine Deus, Agnus Dei(D小调女低音与合唱):“哦主!神羔羊”。这个哀伤的慢板乐章运用独唱与诗班的启应对话(Antiphonal),唱出施洗约翰见到耶稣时的宣告:“看哪,神的羔羊(女低音),除去世人罪孽的(诗班)!”(《约》1:29)大提琴的伴奏如泣如诉,浓烈表达出为了除去世人的罪孽,圣子要献上自己的生命为赎价。罪人只能来到祂的面前,恳求主的怜悯,因此求主怜悯(miserere nobis)成为这一乐章的结束的呼求。
-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A小调合唱):“求你除去世人的罪”。这个慢板的四声部合唱,接续上一个乐章求主垂怜的语境,忧伤的和声象征人类哀哭自己无法靠己力胜过罪,只有依靠基督,于是求主垂听祷告,最后全曲以明朗的大调收尾,暗示上帝已应允了我们的祷告。
- 10.Qui sedes ad dexteram(B小调女低音咏叹调):“你坐在父神右边”,这是一首欢快的咏叹,用3/8拍子,和大量的“装饰句”(melisma)表达出一种内在的喜乐,虽是小调,仍难掩终极的盼望。
- 11.Quoniam tu solus Sanctus(D小调合唱):“因为惟有你是圣的”。此曲重复了第一乐章的曲式,使《荣耀颂》全曲首尾呼应!诗班坚定地唱出:“惟有你是圣的,惟有你是主,惟有你是至高者,耶稣基督!”
- 12.Cum sancto spiritu(D大调合唱):在上个乐章歌颂圣子之后,这段紧接的终曲继续歌颂圣灵与圣父。因三位一体的神,同尊同荣!此曲是巴洛克神剧的典型终曲,各声部运用赋格主题,唱出对三一神的赞美(读者可以比对韩德尔的《弥赛亚》终曲),辉煌的铜管吹奏,我们仿佛看见天开了,瞥见上帝的尊贵与荣耀。最后由三一颂导入阿们颂,总结全曲。《荣耀颂》终曲是巴洛克时代的合唱经典杰作,值得一听再听。
恩典的故事
韦瓦第的《荣耀颂》背后是一个恩典的故事,一个被圣坛遗弃的神父,和一群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一起用音乐见证了一件事——上帝没有遗弃他们,人看不上眼的,被上帝拣回来当宝贝,使他们彰显上帝的荣耀。正如他们的主——匠人所弃的石头,上帝使祂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2:14)
圣诞节聆赏韦瓦第的《荣耀颂》,让我们一起默想那个穿越时代的恩典故事。
注:
1:韦瓦第晚年在威尼斯不再那么受欢迎,奥地利的查理六世Emperor Charles VI很赏识他,不仅封他为骑士,还邀请他成为维也纳宫廷作曲家。韦瓦第刚到维也纳不久,查理六世就死了,失去赞助的韦瓦第在维也纳贫困潦倒。
2:其实,这个故事更加曲折,在Dr.Alberto Gentili仔细检验了教会的收藏,发现许多作品不完整,缺页严重,显然教会的这一批文件只是韦瓦第原件的一部份,在历史中,它们被分割了。在Dr.Gentili仔细考察研究后,发现韦瓦第时代的奥地利大使Genoese Count Giacomo Durazzo(1717-1794,他也是法国巴洛克作曲家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赞助者)收藏了所有的原稿,并且在他过世后辗转分成了两份,一份落入了教会的手中,另一份就要从Durazzo的后代身上寻找,Dr.Gentili费尽心力终于找到了Durazzo的后人,欣喜的是,这另一份的收藏并未散失,且集中在家族成员Giuseppe Maria Durazzo手中,但不幸的是Giuseppe很难搞,Dr.Gentili花了好大的力气终于说服他出售手边的收藏,还要再次募款来购买。1930年整个都灵图书馆的韦瓦第收藏计划才算大功告成。
3:韦瓦第至少写过三首《荣耀颂》,只有RV588及RV589流传下来,RV590已失传。其中RV589最受欢迎,至今仍上演不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