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福音,我“油而不膩”——一位中年大叔的新年感慨(小柒)2021.2.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2.22

小柒

 

最近,在約別人寫一系列關於時間為主題的文章,沒想到,自己也墜入時間的“魔咒”,不論是遇到的事情還是讀到的字句,滿目皆是“落花流水”、“美人遲暮”的悲壯。

比如讀到的這兩段小字:“我看見一個男人,前幾年他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現在他,一身煙味,兩眼無光,滿臉憔悴。我很想心疼一下他,於是我伸手摸了一下鏡子。”

“今天下午,坐在教室裡,剛想動手扯前排女生的頭髮,突然想起來,我是開家長會的。呵呵,時間好不經用,擡頭已是半生”。

又比如近期所遇諸多事情中,有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年底的體檢報告,不合格的項目比上年又增加好多。小時候,羨慕的“三高”(身高、智商高、情商高)沒有一個實現,現在卻在另一個領域早早地實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

另一件事情,就是被提醒身份證到了更換日期。拿到新身份證的那天,細細端詳了上面的照片:和10年前的身份證比起來,這位35歲的大叔,不光油膩,而且髮際線後移,滿臉褶子——看的自己百感交集,不過,我立刻安慰自己起來:或許這張照片,會是後面20年(提示下次換證的時間)中最好看的一張了。

這些經歷,著實讓我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不僅僅是真實感受到,還有一種切膚之痛。正如健康的時候,我幾乎忘記我有兩排牙齒和一個胃,但當意識到它們存在的時候,便是牙疼和胃疼的時候。

我想,意識到時間,或許並非都是壞事。聖經中早已清楚地告訴我們時間的結局,只是我們常常掩耳盜鈴,不願意面對而已。比如神人摩西說:“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9-10)

保羅也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16)與保羅經歷有所不同的是,伴隨著外體毀壞的事實,我們卻鮮有經歷內心一天新似一天的情形,所以,我們常常在時間下喪膽、嘆息。

 

對我來講,讓我陷入喪膽、歎息的緣由有:

一是由於身份的錯亂而帶來的焦慮。作為基督徒,從理論上,我明白身份須向上找,即從“我在基督裡是誰”找到,我自己的身份、我的價值是來自福音,也只能來自福音;並非是因為我的可愛,或者我的價值,耶穌基督才愛我;因為耶穌基督無條件地愛我,我才能變得可愛和有價值。

可現實生活中,我常常忘記這些。當過年朋友、同學聚餐時,那些可以快速動搖人生價值觀的場合,常令我自憐,覺得自己混的一無是處;當丈母娘在自己面前有意或無意提到,我們所住的房子太小太壓抑時,我總有種想靠著血氣的努力賺大錢證明自己的衝動,然後快意恩仇、揚眉吐氣;

當妻子哀怨的眼神閃過我的心,孩子的吵鬧聲充斥在耳際之時,我就覺著自己真失敗,既沒有天賦異稟,還一事無成,既不能牧養妻子,也不能教導好孩子;當年老的父母、孩子生病時,我常會內心焦灼;當中年危機在深夜拷問靈魂時,我就倍感自己蹉跎了人生,精力開始不濟,黃土已經埋了半截身子,不要說青史留名,就連暢銷的青菜的名字也不如。

更讓人吊詭的是,即使正在進行的所謂屬靈的服事,也充滿著各樣的試探:別人的服事怎麼那麼有果效,別人的講道怎麼那麼優美;別人牧養怎麼那麼有智慧,而我呢?別人怎麼看我的服事……這些試探常讓自己方寸大亂,無盡自憐。那古老的喜樂偷竊者——攀比,總是時時敲著我的心門。

 

二是我所經歷的支離破碎的疏離感。進入人生歲月的深處,或者說直到如今,我仍時常被疏離感困惑。在高分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個場景,令我記憶深刻。劇中,得知奶奶去世的德善很傷心,但出乎意料的,喪禮上沒有任何悲傷的痕跡。姑姑、爸爸、朋友、鄰里,大家說說笑笑,只有肅穆的黑衣和胳膊上的白色條帶,提醒有人離世。德善問寶拉,是不是大人不會難過。

夜深,當賓客散盡,安靜下來,遠在美國做小生意的大伯終於趕到家時,德善爸爸和姑姑們抱在一起痛哭,說:“你怎麼才回來啊,你知道我們等你多久嗎?知道媽媽找你多久嗎?媽媽走了,我們沒有媽媽了,這些有什麼用啊,我只想要媽媽”。演到這裡,劇中旁白道:“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著大人們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任,大人們也會疼。”

從小學開始,我常常因為調換座位和好朋友分開。我以為好朋友會像自己一樣黯然傷神,但第二天,我就發現,我的傷心,終究是一廂情願罷了。

長大後,越來越多地經歷離別和生死。即使在教會中,也有類似的經歷。比如離開在一起幾年的弟兄姊妹,熟悉的人漸行漸遠,進入新的環境,有新的朋友,在和他們交往時,內心會面對這樣一種試探,就是我越來越不願意太深地介入一些關係中,因為明白介入便意味著要付出,要承受失去後的落寞和痛苦。

我的這種疏離,不知道是人成長後的一種麻木,還是一種成熟,也不知道是一種生命的隱忍,還是一種逃避。總之,這種疏離感讓自己常常陷入軟弱中,像是手扶著犁,常常向後看。

 

不論是身份的錯亂,還是由疏離感帶來的軟弱,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我聽到了內心的渴望,那是一種因身份不確信而帶來的沮喪與不滿足。透過這不滿足,上帝讓我看到,我最關注的、最愛的,還是自己。因為愛自己,所以自己對自己講話,不肯聽上帝的提醒,不肯受上帝的安慰。

保羅·區普牧師說:“在你生命中,沒有一個人比你自己更有影響力,因為沒有人對你說的話會比你對自己說得多。不論你有沒有察覺,你已經與自己在沒完沒了地對話。你對自己說的話也影響著你生活的方式。你不斷對自己說話,談到身份、屬靈、能力、情緒、心理、性格等等。你不時對自己傳講某種福音。你會對自己傳講質疑你的義、權力和智慧的反福音,或者對自己傳講有深切屬靈需要和充足恩典的真福音。你會對自己傳講孤單和無能的反福音,或者對自己傳講關於永在的神同在、供應和充滿大能的真福音。”(註1)

這一段話提醒我,我向自己傳的究竟是福音還是“禍音”?——基督徒常把福音理解的很狹隘,認為只有那些不信主的“別人”需要福音,而“我”是一個信主多年的老信徒,怎麼會需要福音呢?言下之意就是我不需要這些初級的東西。

所以,提姆凱勒牧師說:“總是存在一種危險:某些教會領袖和工人認為福音只不過是教義內容的最低標準。於是他們更加熱衷於教導‘更加高級’的教義……福音就不再被認為是產生所有其它一切——靈性、屬靈成長、神學思考、社區建設、文化參與、伸張正義的根源和核心動力。福音不再是講道、思考判斷、教會生活的中心,其它的事物取而代之變成了中心。福音不是基督徒生活的ABC(基礎),而是A到Z(整體)。有的人認為福音是來拯救不信的人,而歸信後基督徒的成長是靠努力按照聖經原則生活。這種認識並不正確。更確切地說,我們通過相信福音得救,然後,隨著生活繼續,透過越來越深的相信福音,我們的理性、情感和生活各個層面被徹底改變”。(註2)

也就是說,福音不是進入天國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教義,而是我們在天國中一切進步的途徑。或許只有對自己不斷傳講真正的福音,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和價值,進而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感恩、滿足於上帝所給的,而不是抱怨上帝所沒給的。

 

近期重新讀《創世記》,我看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各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在世的年日互有重疊,但每個人既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光芒,也有屬於自己的落寞。比如論開疆拓土,非亞伯拉罕莫屬;但論安穩,以撒的一生最為波瀾不驚;論折騰,雅各最有發言權;論傳奇,約瑟的一生最為起伏;但無論如何,他們在自己的一生中,經歷上帝的引導,服事那個屬於自己的世代,這就夠了。

無需刻意地比較,因為一個人只需完成上帝對他的託付。這就意味著,若我完成了上帝所託付我的,不管是在一間小教會,或在一個平凡的工作崗位,又或是在一個小小的家庭,我忠於這些託付,雖默默無聞,也是一種精彩。上帝並沒有呼召我成為偉大的人,而是呼召我成為謙卑、忠心、原諒他人並得自由的人。

而對於生命中的疏離感——透過福音,我看到世界的疏離,既是一種常態,但終將可以結束。馬利亞的疏離,是因為願意順服上帝的心意,“西面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路》2:34)

而基督因為愛我,也遭遇至深的疏離:“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可》15:34)

既然基督愛直到受傷,既然眾聖徒也如此跟隨基督,那我呢?或許一些人是要離開,或許這段付出,註定是得不到回饋的,甚至是被埋怨的,但至少在這段時間,我陪他走過了這段路,這就夠了,因為我們最終的盼望是在天上,而地上,確實是可以相忘於江湖,或相忘於教會。

我試著用福音牧養自己,在福音裡,我提醒自己是誰——雖然偶爾還是會怕丈母娘,但總也可以在狹小的房子內,壯著膽子面對她;也學著用平常心看偶爾冷眼的妻兒;心裡平靜地摸摸稀疏的頭髮,心想以後的人生,或許可以油而不膩,外焦裡酥;付出愛後儘管仍有疏離,但發現它其實並不可怕,因此一段路接著一段路,我們家從沒有寂寞過。

我想,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笑傲江湖,並高歌一曲:“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摩西說,只有無限的上帝,才是時間之下的我們的解藥,“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所以,保羅面對監牢和衰殘的外體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7-18)

或許,在基督裡,在福音中,時間下的中年大叔,雖然油膩,卻也可以開出一樹繁花。你信嗎?

 

註:

  1. 摘自福音聯盟公號,《你的事工不是你的身份》,https://mp.weixin.qq.com/s/Zfg8dwMg3YXE2cf2fJIlyA。
  1. 2、提姆·凱勒,《福音神學》,http://www.yisila.net/?p=32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