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2.26
陈恩加
《约伯记》是一卷古老的书,而其中的主题“苦难”自古就有许多人讨论。有人选择直面它,比如古希腊人认为,经历痛苦是到达他们所认为的幸福(eudaimonia)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有人选择解决它,比如对于奉行“最大幸福原则”的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而更多人也许会选择逃避或遗忘它。
许多人常常带着挣扎和痛苦阅读《约伯记》,想从其中攫取它所散发出的一切光芒:上帝的性情、人的有限、苦难的意义、谦卑与信心……难怪关于它的注释书汗牛充栋。比如在许多基督徒熟知的《无语问上帝》中,杨腓力就提出:全书的目的不在苦难——痛苦时上帝在哪里?因开场白已交代过;全书的主题在信心——痛苦时约伯在哪里?约伯在做什么?又比如加尔文曾于两年内,在日内瓦讲了 159 篇关于《约伯记》的道,他视约伯为以信心顺服神的一个榜样 。
虽然各家对《约伯记》的解经有不同切入点,但如果从“整本圣经皆以基督为中心”的角度看,理解《约伯记》的关键就在于它预言性地见证了耶稣基督的救赎性受难,即“基督离开荣耀的天堂,为我们的罪受苦,后又升高”(注1)。而这正是C.J. Williams在带给我无比的震撼的那本小书《The Shadow of Christ in The Book of Job》中所描绘的“弥赛亚轨迹”(Messianic Trajectory)(注2)。
《The Shadow of Christ in The Book of Job》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
定义“预表”
作者开篇就明确定义了“预表”,这为后面所有对约伯预表基督的诠释作了铺垫。预表是一种很独特的解经视角,但常常被人滥用,因此作者引用了桂丹诺(Sidney Greidanus)在《从旧约传讲基督》(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中为预表给出的五个衡量标准:
1.必须是历史性的;2.必须是以神为中心的;3.在神学意义上而非表面细节上与原型构成深刻类比;4.预表与原型之间必须体现出相当的升华;5.总是预言性的,应当与旧约的预言与应许关联起来理解,并且是后者的描绘(注3)。
约伯身上的“弥赛亚轨迹”
作者随后就在这五个标准下,将“如何从约伯身上发现‘弥赛亚轨迹’”娓娓道来。
到底什么是“弥赛亚轨迹”? 它指的是“一种预言式的经历,从一个稳固的地位被驱逐,降卑到不配得的深渊,然后被神的手升高到比从前更崇高的尊荣中”(注4),而约伯正是在这一模式上预表了基督。
《约伯记》开头描述约伯是东方人中的至大(参1:3),而且神在魔鬼面前称赞“地上再没有人像他”(1:8)。约伯原有的理想人生受到神的青睐,然而,顺风顺水的日子一下子便沦为搁浅的日子。转瞬间,他从富庶变为贫穷、健康变为患病、生养众多变为孤家寡人。朋友们因他遭受的苦难便认定他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最后当耶和华开始发声时,约伯谦卑下来,至终获得了比先前更多的赐福(参42:12)。
约伯和他的朋友们(Job and His Friends),Ilya Repin ,1869
约伯的经历具有某些特征,使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他的苦难,而是看到他所预表的基督。基督本来坐在宝座上“与神同等”,后来“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最终被赐予“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 2:6-9)。这轨迹的末端是基督经历苦难之后比开始更加高升,这是因为:
“尽管基督是永生的神,祂在升天的时候却是作为神人(God-man)被赐予对全地的权柄,这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尊荣祂达成的救赎之工……作为那荣耀的神人、万国的君王、永恒的大祭司,基督永远坐在神的右手边,祂为百姓达成了救恩,经受了试验、被证明有义。”(注5)
预表与救赎
作者认为在约伯的经历中,“有足够的理由看到约伯是基督的预表,约伯的人物描述的每个元素都在耶稣里有着荣耀的副本。约伯的家谱没有记载,基督则是在‘万有之先’(《西》1:17)。地上没有人与约伯同等,基督拥有‘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 (注6)
同样地,约伯被朋友们指控为有罪也“是弥赛亚的影子在约伯身上的投射”(注7)。耶稣在地上办“门训班”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叛徒、和一个否认祂的学生,以至祂在最痛苦的时候,得不到任何体恤安慰(参《诗》69:20-21)。耶稣因背负世人的罪孽而处于神的忿怒与咒诅之下,被审判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祂有罪,喊著钉祂十字架。我们所依靠的神完全知道苦难是什么,不仅是因为神原本就知道万事万物,更是因为他亲身的体验。
从约伯的试炼中,可以发现救赎史即为“神与撒但之间不断的冲突体现在某个人的试炼与试探中”(注8)的过程,约伯从高位降至低微,经历了看似无尽的黑暗,虽然无法与基督的降卑相提并论,但也彰显了这一特点;而且从整本圣经来看,第一个亚当失败了,末后的亚当成功了,这之间的约伯则经历了与亚当失败、基督成功相似的试验。
当约伯说出“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时,他指的是那位“救赎主”(goel,“一个有着维系与维护亲属权益的正式义务的家庭成员”注9)。他指望那位救赎主将他从痛苦与神的愤怒中拯救出来,这同样也是福音的核心——神“同时是法官与救赎主”(simul ludex et Redemptor)(注10)。
最后神在旋风中,通过讲述创造之工来回答约伯。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了完美的解答:
“如果约伯是基督的预表,那么神在他人生中的作为就预表了救赎的伟大神蹟,是神最伟大的工作之一……约伯记整体将救赎之工与创造之工合在一起……像两根自然并立的柱子……对于一位公义的受难者的预表彰显了神在救赎中智慧的深度,而一系列关于宇宙的问题彰显了神在创造中智慧的深度。”(注11)
从高处降卑,看似失去一切指望却在最后得荣耀,这是约伯的故事,也是弥赛亚的故事。
著名的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曾在狱中先后寄了九首诗给他的好友贝德格(Eberhard Bethge),其中《基督徒与异教徒》(Christians and Pagans)的第二段是:
但有人亲近上帝,当祂苦闷凄楚,见祂贫困受辱,无可枕头无裹腹。
被罪悪压伤,受死亡痛苦,
基督徒坚定站立上帝身旁,当祂正受压悲苦。(注12)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
透过这段诗,以及之前对《约伯记》的解读,可以深刻体会到基督为世人替罪所经受的痛苦,难怪作者建议《约伯记》应当与福音书放在一起来饱含热泪地读,因为它可以“作为一扇开往我们的主的心灵世界的视窗,体会祂爱我们到了代替我们受苦的地步”(注13)。
基督徒不时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逼迫和重压,难免会经历搁浅的日子。在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潘霍华就面临刺杀希特勒失败而被纳粹处死的挑战,但他为实践信仰一生无悔、勇往直前。他临终时曾说:“这是结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潘霍华和约伯的故事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当因基督而承担痛苦时,我们也必须相信将来应许的荣耀,才能让我们有勇气直面苦难,“……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来》12:1)。
注:
- J. Williams著,乔兰山以妲译,《约伯记中的基督》,p14,Wipf and Stock出版社,英文版于2017.3.10出版,中文版地址见https://rtf-usa.com/media/pdf/Job.pdf,作者于2020.8.8访问该网址
- 同上,p4
- 同上,p10,作者转引自桂德纳(Greidanus),《传讲旧约中的基督》(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p256
- 同上,p21
- 同上,p22
- 同上,p27
- 同上,p35
- 同上,p29
- 同上,p57
- 同上,p58,作者转引自阿什(Ash),《约伯记:十字架的智慧》(Job:The Wisdom of the Cross),p216。
- 同上,p67-68
- 周学信着,《踏不死的麦种》,p126
- C.J. Williams著,乔兰山以妲译,《约伯记中的基督》,p72
作者自幼信主,现居杭州,硕士研究生,目前工作为算法工程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