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专文:在圣与俗的想像之间——巴赫的《复活节神剧》(王星然)(2021.04.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1.04.03

王星然

 

“改编世俗乐曲,在教会崇拜中使用,可以不可以?”

教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没有之一)——巴赫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巴赫笔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圣乐作品,包括本文介绍的《复活节神剧》皆是出自于这样的改编。

 

荣耀归于上帝

音乐之父巴赫(J.S.Bach,1685-1750)有一个习惯,在他创作的所有教会音乐作品的总结处,都签上S.D.G.(Soli Deo Gloria,荣耀唯独归于上帝),而有意思的是,这个签名习惯也见于他所创作的世俗音乐中。这说明了巴赫认定自己的作品,无论圣俗,其动机都是为了要荣耀上帝。

Soli Deo Gloria(荣耀唯独归于上帝)正是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之一,因此这个签名更透露出作曲家与改教运动的渊源。

众所周知,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改教家马丁·路德的追随者,而巴赫除了把路德写的圣咏旋律巧妙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路德神学里有关圣与俗的教导,更是直接反应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工作态度中。

 

君尊祭司不是神职人员的专利

在宗教改革之前,只有教会里的职份被看做是神圣的,一般职业与服事上帝无关,因此当时发展出了修道制度,呼召人远离世俗,专心事奉上帝,但路德神学打破这样的圣俗界限!路德后来“还俗”,离开修道院娶妻生子。

路德引用使徒彼得的话,即所有信徒,无论是农夫、商人、工匠、老师、音乐家……只要是基督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参《彼前》2:9),君尊祭司不是神职人员的专利。(注1)

职业不分圣俗,在上帝眼中,一个操持家务的主妇,一个在田间劳动的农夫,和在教会里执行圣礼的神职人员,并无不同。透过工作,上帝使用我们来服事我们的邻舍,在工作中荣耀祂。

因此,在教会里创作圣乐,固然是荣耀上帝;作为一个春风化雨的小学音乐老师,也是荣耀上帝;一位基督徒作曲家为电影配乐,即使他创作的是世俗音乐,但他使用上帝赋予的天赋和创造力,来服务人群,创造文化,也能使上帝得荣耀!(当然,这不包括他创作抵挡上帝的音乐作品。)

这样的理念,在宗教改革以前,是难以想像的。这对巴赫及后世所有基督徒音乐家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音乐创作不只是娱乐事业,它不只是个谋生工具。它可以是一个使命,无论在教会内外,它都可以是一个荣神益人的呼召。

理解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为何巴赫在他所写的世俗音乐乐谱上,也亲笔签上S.D.G.(Soli Deo Gloria)。

 

 

改编世俗音乐

路德还会做一件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离经叛道的事:他和他的跟随者,都热衷改编当时的流行歌曲,把那些普罗大众朗朗上口的民谣改写成圣诗。路德常常感叹,为何撒但可以拥有许多美好的世俗曲调?音乐的唯一目的就是荣耀上帝!不能让仇敌窃取这份荣耀啊!

其实,改编世俗歌曲,路德并非始作俑者,《诗篇》里许多诗歌,也都是调用当时广为传唱的民歌曲风来入乐。否则,谁会知道什么叫做调用朝鹿,调用百合花,调用玛哈拉,调用远方无声鸽?

因此,改编对路德而言一点也不陌生。

上帝赋予人类创造力,但我们与造物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上帝使无变有,而我们的创作却都是在既有的素材上完成的。归根结底,所有原始的素材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创造,并无圣俗之分。

自然而然,改编与模仿成为人类创作的一部份,且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在每一次的改编或模仿中,总有一些新的元素加入,将原来的素材打碎重组,去芜存菁,使之更加丰富,这就是艺术创作。

巴赫服事的教会——莱比锡圣汤玛斯大教堂的复活节崇拜

 

作品复杂的身世背景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会对巴赫改编世俗作品,感到太过震惊。

巴赫常把自己写的世俗音乐拿来“加料翻炒”,改编成圣乐在教会里演唱。最有名的例子是他的两部大作:《复活节神剧》及《圣诞神剧》(之前已有专文介绍,《“我愿你来!”》——巴赫《升天神剧》的终末盼望,刊于举目官网2020.6.1,http://behold.oc.org/?p=44212;《巴赫PK圣诞老人》――《圣诞神剧》的四个默想,刊于举目官网2018.12.10,http://behold.oc.org/?p=37623)。正值复活节,本文将聚焦于《复活节神剧》。

1725年,为了萨克森-威森斐公爵(Christian, Duke of Saxe-Weissenfels,1682–1736)的生日庆典,巴赫写了一首世俗清唱剧《飞走、消逝、降服吧!你们这些忧愁》(Entfliehet, verschwindet, entweichet, ihr Sorgen,BWV 249a)。歌词是由巴赫老搭档皮坎德执笔(注2),于2月13日公爵生日会当天演出。巴赫与公爵似乎交情匪浅,早在1713年就为他写过一首庆生清唱剧《狩猎》BWV 208。

同年4月,应教会庆祝复活节的需要,巴赫灵机一动,就改写了2月创作的生日清唱剧,成为一首复活节清唱剧,他仍是与皮坎德一起动手,除了赋予它全新的歌词,也在音乐上做了一些改动调整,并于1725年的复活节当天演出。

隔年,巴赫与皮坎德又重新改写这部作品,这次是题献给莱比锡巿长(1724上任)弗莱明伯爵(Joachim Friedrich Reichsgraf von Flemming, 1665-1740),在1726年8月25日为他庆生,这部全新歌词的世俗清唱剧名为《吹散、驱赶、分开吧!你们这些众星》(Verjaget, zerstreuet, zerrüttet, ihr Sterne,BWV 249b),可惜原曲已失传。

巴赫似乎很满意这部作品,1735年的复活节,他与皮坎德再次合作改写,成为《复活节神剧》。相隔近10年,貌似神剧在此间流行起来。巴赫开始把原有清唱剧的曲式加以修整,成为神剧的规模。1735可以说是巴赫的神剧年!不久前的圣诞节期,莱比锡巿民才听了他的6部《圣诞神剧》,而同年5月《升天神剧》又问世,于是巴赫的三大神剧《圣诞》、《复活》、《升天》在这一年刚好集满。

自此《复活节神剧》的样貌大致底定,成为巴赫的签名曲目,并且在多次复活节崇拜中演出,而每回重演时,巴赫与皮坎德又会作小规模的修改,以精益求精。

《复活节神剧》第一乐章手稿

 

最后,留芳传世的《复活节神剧》其音乐与文字可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无论是场景的铺陈、情绪的掌握、和声与节奏的拿捏……都与复活主题若合符节,笔者在大学时第一次聆听,毫无怀疑这原本就是它应有的样貌,完全嗅不出它复杂的身世背景,或许这就是巴赫的天才吧!

 

乐曲导聆:

《复活节神剧》共有11个乐章,内容以福音书里有关耶稣复活的敍述为主。巴赫安排了四位独唱家,来诠释不同的人物:

女高音:抹大拉的马利亚
女中音:雅各的母亲马利亚
男高音:约翰
男低音:彼得

除了独唱重唱,巴赫又加入了四声部的诗班合唱,以增添神剧整体的气势和重量。乐团的丰富编制也展现出节日风格的企图:一支长笛、两支直笛、两支双簧管、一支柔音管、一支低音管、三支小号、定音鼓、弦乐团、与数字低音(大键琴)。

基本上,整部《复活节神剧》是由一首风格明快的协奏曲(第一到第三乐章)及四首舞曲(第五、七、九、十一曲)组成,其他则是宣敍调。作品整体的结构工整,心思巧妙。巴赫选择用舞曲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基督复活就该用欢乐的巴洛克舞曲来迎接。

 

乐曲简介:

第一乐章(D大调交响曲sinfonia快板):这首开场序曲,迎来的是兴奋的定音鼓、辉煌的铜管、欢欣愉悦的和声、和三拍子的巴洛克舞曲节奏。

不久前,巴赫的教会才在受难节经历了三个小时痛苦沉重的《马太受难曲》,而主日清晨,巴赫定意让前来崇拜的会众,参与一场欢庆复活的盛典,所有阴霾一扫而空,救赎功成,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第二乐章(b小调慢板adagio):这首哀伤的慢板乐章,颇具默想风格,由双簧管独奏,絃乐伴奏。传神地描绘了七日的头一日天微亮,妇女们前往墓地的心情,让人不禁回想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而这首慢板,其实也是开场交响曲的延伸,这两个乐章,音乐学者一致认定是取材自巴赫在科登时期(Köthen,1719-1723)所写的一首已经失传的协奏曲。因此,在创作上更早于前述提到的两首庆生清唱剧和《复活节神剧》。

第三乐章:D大调二重唱与四声部合唱Kommt, eilet und laufet, ihr flüchtigen Füße。

来吧!奔跑!你这飞快的脚程

快来到埋葬耶稣的坟墓

欢欣喜悦伴随我们的心

因为我们的救主已经复活

此曲是第一乐章的人声版,由彼得及约翰带来的男声二重唱,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两位门徒奔跑的身影,他们听到救主复活消息的兴奋之情,溢于音符之间。

巴赫在1740年将此曲的二重唱改为合唱,让神剧以合唱做为开场更有力量。惟在合唱中间仍维持一段男高音与男低音的二重唱,以突显彼得及约翰的角色。任何人听到这个乐章,都能立即感受到音乐中传达的喜乐。

前往墓地的彼得与约翰Eugène Burnand 1989

 

第四乐章:b小调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敍调“O kalter Männer Sinn!”四位独唱表达他们对耶稣受难的哀伤。

第五乐章:b小调女高音咏叹调“Seele, deine Spezereien”,这是一首与长笛对话的美丽咏叹,女高音在默想中唱出:

哦!灵魂

从此你不再需要痛苦的没药

用桂叶编织的冠冕

使你的焦渴得着慰藉

此曲描绘人类灵魂对救赎的饥渴及救主复活的喜悦。

第六乐章: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敍调(D大调转b小调)“Hier ist die Gruft”描述在墓地,门徒与抹大拉的马利亚谈论基督复活的场景,那堵住坟墓的大石仍在,但耶稣的尸体却不见了!马利亚敍述天使向她显现的经过。

第七乐章:G大调男高音咏叹调“Sanfte soll mein Todeskummer”,这是一首田园风的咏叹,巴赫用两把高音直笛与男高音唱出心灵的亲密对话,衬著背景絃乐,安详而宁静。约翰见到空坟就信了,全曲充满了信心和盼望,死亡已被征服,眼泪已被拭去。

死亡的挣扎,不再尖锐,只是一睡

耶稣,因祢的保护

使我灵得着更新

我痛苦的眼泪

被祢轻轻拭去

第八乐章:女高音与女中音的宣敍调(由b小调转A大调)“Indessen seufzen wir”,听到天使宣告基督已复活,两位马利亚彼此对话,她们焦急地想见耶稣。

第九乐章:A大调女中音咏叹调“Saget, saget mir geschwinde”,此曲为一风格明朗的舞曲,美丽的柔音管加上絃乐伴奏,唱出对耶稣的渴慕,歌词让人想起《雅歌》第6章“寻找良人”的段落:

“告诉我,快告诉我

何处能找著耶稣?

我灵魂之所爱

哦!来,来,拥抱我

因若没有祢,我的心将是

完全地痛苦与不幸”

第十乐章:男低音的宣敍调(由G大调转A大调)“Wir sind erfreut”,简短的宣敍调中,彼得宣告耶稣死里复活,使人从绝望的痛苦中,重获喜乐及新生。

第十一乐章:D大调四声部大合唱“Preis und Dank”,曲风辉煌灿烂!仿佛见到在天上所有活物俯伏敬拜的场景。

“赞美!感谢!

归于主!你这颂赞的诗歌

阴间与仇敌已被降服

牠的权势已被消灭

开声欢呼!你这蒙救赎的

让你的颂赞上达天听

打开!哦天堂,你那壮丽之门

犹大的狮子已迈开得胜的步伐”

《复活节神剧》最后的结尾短促,故意让人意犹未尽!巴赫用音乐预示神与人的故事尚未终结,耶稣的复活是新的时代的开始!

注:

1.路德对基督徒皆祭司的神学论述,见于论文《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1520)以及 《De captivitate Babylonica ecclesiae 》(On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中。

2.皮坎德Picander是Christian Friedrich Henrici(1700–1764)的笔名,他是巴赫重要的创作伙伴,《马太受难曲》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