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4.19
王敏俐
我不能接受你的採訪,但我可以和你分享我的故事
自從開始接觸文字事工後,主給我一些機會,去採訪一些曾被神使用的僕人。他們的話語以及他們的生命故事,常常帶給我許多的震撼、感動、與衝擊。
在過去的採訪經歷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牧師。老牧師年輕時,曾因著福音的緣故經歷過逼迫,而後繼續為主傳道。還記得那是一個氣候溫和的上午,我來到了老牧師的居所拜訪。老牧師的第一句話是:我不能接受你的採訪,但是我可以和你分享我的故事。
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老牧師與我分享了他如何蒙召;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他所經歷的痛苦歲月,以及因著受逼迫,長年無法陪伴妻子兒女心中的內疚;在後來的工作中,神怎麼恩待他;他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故事;他陪伴女兒們經歷蒙召服事的過程,以及他對長子的期許……
那是一個如沐春風的美麗早晨,一個心心念念於為主傳道的忠心主僕,與我分享他生命的故事。
談話結束之際,他再次囑咐我,不要將談話的具體內容寫下來。事實上,我不是第一個被這位老牧師拒絕採訪的記者。
新媒體時代的試探
那是一個頗為奇妙的約定。對於我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我成長於新媒體時代,看著許多主的僕人,被呼召進入網路世界中,藉著文字、影音與各種社交平台,分享神的話,記錄下各種見證,與未信者展開精彩的對話。
久而久之,我已經習慣於這樣的分享模式,甚至會不自覺地去看看哪些人名氣比較大,粉絲比較多,留心基督徒網紅們最新的時事評論與探討。
我不只帶著扭曲的眼鏡,用流量與名氣來判斷一個人服事的果效,也常常用流量來評估自己的文字價值。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不免俗地關注著自己文章的流量與轉發率:如果閱讀文章的人多,我便沾沾自喜,若作品無人問津,便覺得自己一敗塗地。
新媒體以及各種社交平台,本是讓我們有更廣大的可能性去分享主恩,但是內心的罪性,卻使我們常常被流量與讀者的評論回應所綁架。
那一個與老牧師對話的早晨,老牧師堅持不要受訪的心志,如同一扇向陽的窗口,讓我看見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風景:一個不受網路流量與媒體轄制、不被舞台與掌聲吸引的、自由的靈魂。
效法神僕,不求人前的榮耀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知道再真實的訪談,也都經過記者心中的預設、編輯按著價值觀等考量而進行的切割與剪輯,更多時候,為著流量、效果與噱頭,媒體也許只呈現了一個面向的訪談,而不是受訪者分享的全貌。
老牧師不把自己交給媒體,交給任何一個可能會將他形塑為屬靈偉人的記者與編輯。但儘管不願意受訪,他仍然願意在百忙之中,留下兩個小時給我這一個好奇的小記者,坦誠地分享他生命的故事。
老牧師立定心志,不讓自己被彰顯,只願主得著一切的榮耀。這樣深刻、真實,卻又隱藏在主裡的生命,帶給我許多的震撼。在這個喧囂、張揚的時代裡,這位神的僕人,在主裡面立志安靜,不刷存在感,不為自己立名,是不是值得我們這活在新媒體時代的基督徒效法?
《希伯來書》13章7節裡說,“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幾年後,輾轉從老牧師的女兒那裡得知,老牧師在睡夢之中,無病無災地被主接走。神恩待了祂僕人的終局,這位在人面前不求榮耀的老牧師,被神以極榮耀的方式接回了天家。
那一個早晨的訪談,沒有留下任何的錄音,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卻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一道不滅的神僕身影,一個立志安靜的自由靈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