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愛去哪,我的憂愁也去哪(小柒)2021.4.2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4.26

小柒

 

焦慮迎面而來

不得不說,這幾個月,自己常常處在“焦慮”的狀態。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會夢到各種考試,不是考試遲到,就是找不到考場。好不容易進入考試,又遇到大量不會的題目,抓耳撓腮,緊接著是交卷的鈴聲,老師催著要交卷,自己一著急,就醒了。

已過了少年時的“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這些年感覺動蕩的生活,好不容易才安穩一些,現在似乎又要一一重新面對。

工作上的新挑戰、搬家、聚會場地被迫要更換、服事上的挑戰、講道不知道如何才能講好、文章到了“死亡日期”,還是無法完稿、時間上的壓力、思考在家“雞娃”的出路在哪、看到辛苦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卻無法盡自己的力量孝敬他們、頭髮開始一撮撮地掉,蒼白的臉,通紅的眼,後移的髮際線……

好在上帝賜我堅強的妻子,她時而安慰我,讓我有愛可依;又時而從後面“踢我一腳”,讓我清醒一點。在我時不時陷入這“悲壯”情緒時,3歲的女兒對著我唱道:“你要歌唱神的大慈愛,喜樂啊喜樂”。雖然不知道她從哪學的這歌,但我知道,上帝藉著這位小天使來提醒我。

 

從來沒有一勞永逸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簡單的農村放養生活,平淡但有趣。那時,我沒想到大城市,沒想過將來會離開老家,還需要不斷地搬家……或許是小時候鄉下的生活,造就了一勞永逸的錯覺,以至後來一旦生活中有變動,就容易陷入慌亂和惆悵中。

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上帝也藉著各種環境,打磨自己,“你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你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詩》66:12)原來,總覺得功課在年輕的時候學習的已差不多了,孰不知道,這又是一勞永逸的錯覺。

記得我上兒童主日學的時候,最喜歡兩個故事。一個是大衛大戰歌利亞。那時,我為找不到生命中的歌利亞而煩惱,一直向神求一個歌利亞可以與之戰鬥,有種孤獨英雄的失落。而如今,天天面對的都是各種“歌利亞”,卻不知道怎麼戰鬥。

另一個故事,是耶穌平靜風和海。海上起了風暴,門徒在幾乎喪命之際叫醒在船頭睡著的耶穌。醒來的耶穌,用祂全能的話語平靜狂暴的大海,並責備門徒的小信。當時老師問,我們是門徒會如何做?我那時挺看不起門徒的,我說,如果我是門徒,我就拿枕頭睡在耶穌旁邊,耶穌都不著急,我著急什麼呀。

現在想起我的答案,覺得自己挺沒心沒肺的,那時不憂慮、不著急不是因為信靠耶穌基督的全能,而是我不在那條船上。而今我理解了門徒們的焦慮。但即使如此,我明白,我必須和耶穌同在一艘船上。因為若沒有耶穌,我所在的船上就算歲月靜好、風和日麗,又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

 

為什麼杯子裡的水會濺出來

近期讀過的兩本書,對我有很多提醒和幫助。一本是《人是如何改變——在恩典中經歷蛻變的喜樂》,一本是《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

在《人是如何改變》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我們清楚過去的恩典(Past Grace),即耶穌基督已經赦免了我們的罪,我們已經是神的兒女,也知道將來的恩典 (Future Grace)(我們可以與上帝同在),可基督的恩典如何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呢?

作者認為,我們常常只聚焦於改變環境。“改變外在環境是最流行、也是最簡單的一個途徑。

“我需要更多的錢。”

“如果能改變外表,我的生活將會更好一些!”

“如果結了婚,我的生命會成為讚美的詩歌。

“如果能夠脫離這個婚姻,找到了真正懂得欣賞我的人生伴侶,那我就不會如此沮喪了。

“假如孩子能夠給我當得的尊重,我對他們的態度當然會好很多。

……

在這種觀念下,每當遇到難處時,指責別人便成為我們眼前最大的誘惑。殊不知,這樣的改變途徑不僅是一種欺騙,也是虛妄的。它不僅遺漏掉我對基督救贖之恩的需要,也把我應當被責備的罪,遺漏在神恩典之門的階梯前!”(註1)

如果只是聚焦於改變自己的行為呢?作者說:“你的行為的確需要改變,但是問題在於,這個途徑只是對付外在的行為而已,至於你為何如此繼續行事,並沒有找尋內在的原因。除此之外,人們只希望以好行為來取代壞行為。他相信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而已,他並不是去檢視那些既費時又令人感到痛苦的動機。

此外,即使人的需求改變時,更加信賴耶穌,也存在“危機”,為什麼?“在尋求改變的過程中,我需要信靠的這位主耶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基督究竟是我的治療師,還是我的救贖主呢?如果祂是我的治療師,那麼這就成了由我來決定我心裡的需要是什麼,祂的工作就是來滿足我。但是祂是我的救贖主,那麼是要由祂來告訴我,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且,祂將使用的方法,比我自己所預期的要榮耀得多。”(註2)

關於這一觀點,作者在另一視頻中提到:“為什麼杯子裡的水會濺出來,不是因為外力,是因為水在裡面。我的煩躁和怒氣在我裡面滋生,不是孩子惹動了我的怒氣,而是我裡面本有的怒氣。

書中的提醒都使我重新思想我生命中的焦慮。我似乎更想快速地改變環境、改變外在不好的習慣,但如同杯子的水會濺出來,我裡面的憂慮、擔心噴灑出來時,是因為憂慮本身就常在我裡面,是因為我沒有常常連於基督這棵葡萄樹。

正如作者說:“基督信仰的盼望並不是建立一套救贖的理論系統上,然後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理論就可以改變生命了。每一位基督徒的盼望單單在於那一位——救贖主耶穌基督。

 

人如其愛

另一本書是《慾望的門訓》。作者一開始的探討就立刻抓住了我。“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他(指17世紀的笛卡爾)把人類本質定義為rescogitans,即人是思考的存有……人如其思這句座右銘將人類簡化為一顆大腦插在棍子上,諷刺的是,這種觀念假設了人的‘心’就是人的思想……

理性主義所聲稱的假設是人如其思,但保羅的禱告卻暗示了截然不同的信念:人如其愛……我的渴望定義了我是誰……生而為人就是會有一顆心,你不可能不去愛,所以問題不在於你是否會窮盡一生去愛,關鍵是你會窮盡一生去愛什麼,最終,人如其愛,你愛什麼,就會成為什麼。(註3)

在這裡,作者避免使人滑入唯智主義的泥潭中,但他也並不是無腦的反智主義者,他讓我們深思,我們所知道的,與所行出來的有落差,這原因是什麼;很顯然,新的知識、觸手可及的信息,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新的生活模式。

正如許多基督徒知道要戰勝生命的憂慮,需要耶穌基督的知識,但是卻仍無法活出不憂慮的生命。因為最終塑造我們生命的,並不是我們腦中知道,或思考的東西,而是我們想要的,是那些在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欲求的人和事物。

難怪有人說,頭腦和心的距離,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也難怪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我的愛就是我的重量,無論我被帶往何處,都是我的愛帶我去的。” 反觀自己,我的心究竟在愛什麼,我的內心深處最渴求什麼?是基督還是基督所給的好處?——是那些生活的安逸和歲月靜好的試探。

 

你要歌唱祂的大慈愛

在這長滿罪的荊棘的生活中,我們的愛就像這4月的天氣,在冷暖之間遊離不定。而神對我們的愛,卻恒久忍耐、滿了恩慈。藉著環境,上帝顯出我心中的罪,顯出我人性中的詭詐,和憂慮的小信。

女兒在我旁邊繼續哼著:“你要歌唱神的大慈愛”——是該歌唱的時候了,環境雖沒有按著我所期待的立刻變好,但那位足夠好的上帝,讓我學習在任何環境下向祂依靠和讚美。有時候負重前行,真的很難,很累,但因為有了上帝,我們的生命有力量承受,以至於雖狂風乍起,彗星出現,我們仍可以看星河燦爛,發出讚美之聲。

 

註:

1.《人是如何改變——在恩典中經歷蛻變的喜樂》,提姆·連恩、保羅·區普著,黃玉卿、張燕譯,上海三聯書店,40頁。

2.同上,P47。

3.《慾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蘇明思著,鍾憫譯,校園書房出版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