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去哪,我的忧愁也去哪(小柒)2021.4.26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1.4.26

小柒

 

焦虑迎面而来

不得不说,这几个月,自己常常处在“焦虑”的状态。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会梦到各种考试,不是考试迟到,就是找不到考场。好不容易进入考试,又遇到大量不会的题目,抓耳挠腮,紧接着是交卷的铃声,老师催着要交卷,自己一着急,就醒了。

已过了少年时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这些年感觉动荡的生活,好不容易才安稳一些,现在似乎又要一一重新面对。

工作上的新挑战、搬家、聚会场地被迫要更换、服事上的挑战、讲道不知道如何才能讲好、文章到了“死亡日期”,还是无法完稿、时间上的压力、思考在家“鸡娃”的出路在哪、看到辛苦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却无法尽自己的力量孝敬他们、头发开始一撮撮地掉,苍白的脸,通红的眼,后移的发际线……

好在上帝赐我坚强的妻子,她时而安慰我,让我有爱可依;又时而从后面“踢我一脚”,让我清醒一点。在我时不时陷入这“悲壮”情绪时,3岁的女儿对着我唱道:“你要歌唱神的大慈爱,喜乐啊喜乐”。虽然不知道她从哪学的这歌,但我知道,上帝借着这位小天使来提醒我。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简单的农村放养生活,平淡但有趣。那时,我没想到大城市,没想过将来会离开老家,还需要不断地搬家……或许是小时候乡下的生活,造就了一劳永逸的错觉,以至后来一旦生活中有变动,就容易陷入慌乱和惆怅中。

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上帝也借着各种环境,打磨自己,“你使人坐车轧我们的头。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诗》66:12)原来,总觉得功课在年轻的时候学习的已差不多了,孰不知道,这又是一劳永逸的错觉。

记得我上儿童主日学的时候,最喜欢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卫大战歌利亚。那时,我为找不到生命中的歌利亚而烦恼,一直向神求一个歌利亚可以与之战斗,有种孤独英雄的失落。而如今,天天面对的都是各种“歌利亚”,却不知道怎么战斗。

另一个故事,是耶稣平静风和海。海上起了风暴,门徒在几乎丧命之际叫醒在船头睡着的耶稣。醒来的耶稣,用祂全能的话语平静狂暴的大海,并责备门徒的小信。当时老师问,我们是门徒会如何做?我那时挺看不起门徒的,我说,如果我是门徒,我就拿枕头睡在耶稣旁边,耶稣都不着急,我着急什么呀。

现在想起我的答案,觉得自己挺没心没肺的,那时不忧虑、不着急不是因为信靠耶稣基督的全能,而是我不在那条船上。而今我理解了门徒们的焦虑。但即使如此,我明白,我必须和耶稣同在一艘船上。因为若没有耶稣,我所在的船上就算岁月静好、风和日丽,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会溅出来

近期读过的两本书,对我有很多提醒和帮助。一本是《人是如何改变——在恩典中经历蜕变的喜乐》,一本是《欲望的门训——一切从“心”的习惯开始》。

在《人是如何改变》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我们清楚过去的恩典(Past Grace),即耶稣基督已经赦免了我们的罪,我们已经是神的儿女,也知道将来的恩典 (Future Grace)(我们可以与上帝同在),可基督的恩典如何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作者认为,我们常常只聚焦于改变环境。“改变外在环境是最流行、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途径。

“我需要更多的钱。”

“如果能改变外表,我的生活将会更好一些!”

“如果结了婚,我的生命会成为赞美的诗歌。

“如果能够脱离这个婚姻,找到了真正懂得欣赏我的人生伴侣,那我就不会如此沮丧了。

“假如孩子能够给我当得的尊重,我对他们的态度当然会好很多。

……

在这种观念下,每当遇到难处时,指责别人便成为我们眼前最大的诱惑。殊不知,这样的改变途径不仅是一种欺骗,也是虚妄的。它不仅遗漏掉我对基督救赎之恩的需要,也把我应当被责备的罪,遗漏在神恩典之门的阶梯前!”(注1)

如果只是聚焦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呢?作者说:“你的行为的确需要改变,但是问题在于,这个途径只是对付外在的行为而已,至于你为何如此继续行事,并没有找寻内在的原因。除此之外,人们只希望以好行为来取代坏行为。他相信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而已,他并不是去检视那些既费时又令人感到痛苦的动机。

此外,即使人的需求改变时,更加信赖耶稣,也存在“危机”,为什么?“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我需要信靠的这位主耶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基督究竟是我的治疗师,还是我的救赎主呢?如果祂是我的治疗师,那么这就成了由我来决定我心里的需要是什么,祂的工作就是来满足我。但是祂是我的救赎主,那么是要由祂来告诉我,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祂将使用的方法,比我自己所预期的要荣耀得多。”(注2)

关于这一观点,作者在另一视频中提到:“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会溅出来,不是因为外力,是因为水在里面。我的烦躁和怒气在我里面滋生,不是孩子惹动了我的怒气,而是我里面本有的怒气。

书中的提醒都使我重新思想我生命中的焦虑。我似乎更想快速地改变环境、改变外在不好的习惯,但如同杯子的水会溅出来,我里面的忧虑、担心喷洒出来时,是因为忧虑本身就常在我里面,是因为我没有常常连于基督这棵葡萄树。

正如作者说:“基督信仰的盼望并不是建立一套救赎的理论系统上,然后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就可以改变生命了。每一位基督徒的盼望单单在于那一位——救赎主耶稣基督。

 

人如其爱

另一本书是《欲望的门训》。作者一开始的探讨就立刻抓住了我。“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指17世纪的笛卡尔)把人类本质定义为rescogitans,即人是思考的存有……人如其思这句座右铭将人类简化为一颗大脑插在棍子上,讽刺的是,这种观念假设了人的‘心’就是人的思想……

理性主义所声称的假设是人如其思,但保罗的祷告却暗示了截然不同的信念:人如其爱……我的渴望定义了我是谁……生而为人就是会有一颗心,你不可能不去爱,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是否会穷尽一生去爱,关键是你会穷尽一生去爱什么,最终,人如其爱,你爱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注3)

在这里,作者避免使人滑入唯智主义的泥潭中,但他也并不是无脑的反智主义者,他让我们深思,我们所知道的,与所行出来的有落差,这原因是什么;很显然,新的知识、触手可及的信息,并没有为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模式。

正如许多基督徒知道要战胜生命的忧虑,需要耶稣基督的知识,但是却仍无法活出不忧虑的生命。因为最终塑造我们生命的,并不是我们脑中知道,或思考的东西,而是我们想要的,是那些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欲求的人和事物。

难怪有人说,头脑和心的距离,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难怪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我的爱就是我的重量,无论我被带往何处,都是我的爱带我去的。” 反观自己,我的心究竟在爱什么,我的内心深处最渴求什么?是基督还是基督所给的好处?——是那些生活的安逸和岁月静好的试探。

 

你要歌唱祂的大慈爱

在这长满罪的荆棘的生活中,我们的爱就像这4月的天气,在冷暖之间游离不定。而神对我们的爱,却恒久忍耐、满了恩慈。借着环境,上帝显出我心中的罪,显出我人性中的诡诈,和忧虑的小信。

女儿在我旁边继续哼著:“你要歌唱神的大慈爱”——是该歌唱的时候了,环境虽没有按着我所期待的立刻变好,但那位足够好的上帝,让我学习在任何环境下向祂依靠和赞美。有时候负重前行,真的很难,很累,但因为有了上帝,我们的生命有力量承受,以至于虽狂风乍起,彗星出现,我们仍可以看星河灿烂,发出赞美之声。

 

注:

1.《人是如何改变——在恩典中经历蜕变的喜乐》,提姆·连恩、保罗·区普著,黄玉卿、张燕译,上海三联书店,40页。

2.同上,P47。

3.《欲望的门训——一切从“心”的习惯开始》,苏明思著,钟悯译,校园书房出版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