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主耶稣也需要独处,我们岂不是更需要?(苏傅丽秀)2021.05.06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5.06

苏傅丽秀

(音频制作/华侨福音广播中心)

 

经文:“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14:10-13)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散了众人以后祂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祂一人在那里。”(《太》21-23)

 

耶稣在地面上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半,除了要宣扬天国之道、训练门徒、怜悯群众们的需要,包括为人医病、赶鬼,还要专注关心个别被唾弃的人,如撒该、撒玛利亚妇人等,随时有群众拥挤着祂,也常常面对宗教领袖恶意的指控……

可以说,耶稣是一个时间排得满满的“传道人”,但当我们读四福音书时,却看见祂常常独自一个人,到旷野、山上安静去祷告。

《马太福音》14章记载耶稣两次独自退到野地、上山去祷告。当我读到这里,心里很受感动,因为耶稣当时是百分之百的神,也是百分之百的人。我在想,在这里,是什么缘故使耶稣需要独自一人安静,远离门徒和群众?

1.听见施洗约翰被杀:

施洗约翰是耶稣的先锋,早半年出来为祂铺路,传悔改洗礼的道,向众人证明耶稣是神的羔羊。耶稣完全了解约翰人生的始末,圣经虽然没有描述耶稣的心情,但从祂的行动,可以感觉耶稣的伤痛,祂不仅因为丧失先锋(也是耶稣的表兄),更是为著希律王的无知、拒绝真理而伤痛,这些都代表人对神的拒绝,使耶稣觉得需要独自安静在天父面前。

2.五饼二鱼神蹟之后:

主在这一个大丰收的事工之后,众人甚至要拥祂为王(参《约》6:15)。但祂知道人心,随即支开门徒和众人,圣经说,祂独自上山祷告,到了晚上,只有祂一人在那里

从人的角度看来,这是耶稣事奉的高峰,祂可以不需要经过十字架,就被拥立为王,你也许会问:“为王”不就是祂人生的目的吗?祂可以选择这条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耶稣知道十字架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祂需要再次单独面对自己、面对神。

今天,“忙碌”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标记。似乎一个人的时间表越紧凑,他越是重要的人。电子邮件、微信、脸书、推特等随时追着我们。观察路上的行人,多半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接电话。尤其是那些正在生儿养女、创业的青壮年人。

似乎我们少做几件事,或稍慢查收邮件、短信,就感觉落后于别人,因此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在被人追逐,也在追逐别人,所以安静、独处不仅是奢侈品,也是时间表里的不可能。

传道人也很忙碌。我们夫妇作为传道人,过去,我们刻意操练独处的经历,希望能给你有一点帮助。

我们在纽约一个教会牧会、住在教会旁边的牧师馆有27年之久,住所外面车水马龙,沿途满是商店、餐馆,热闹非凡,又加上住在教会旁边,因此常有会友问我:“师母,住在礼拜堂旁边,你不觉得累吗?”

我的回答是“不累”。

礼拜一是我们夫妇独处的“神圣时间”。每周一早上,我们会带着两个小孩到附近的公园或大学校园走走。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就是我们两个人独处的时间。

我们有时会搭地铁到曼哈顿中央公园走走、到哈德逊河边安静一会;有时也会在第五大道逛逛看橱窗、看人;有时也会到海边坐坐,望着几个大桥,远远的出海口连着浩瀚的大西洋……每次去的都是不同的地方,收获不同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独处中,我们的身心得到休息,心胸视野宽广多了,也增进了夫妇关系。

但每周一次仍是不够的。过去每年,我们会有2-3次,到宾州使者农庄住几天,远离尘嚣,来到乡下。

我们会在玉米田中散步,望着天边的晚霞,体会以撒的“田间默想”(参《创》24:63);也会从使者协会书房抱些新书来读;这是我们独处的“神圣时间”,借此,心灵中的灰尘得以除去,有力量持续不倦地服事,使者农庄也成了我们的“亚拉伯旷野”。

我想,在服事中,我们很难看自己合乎中道,不是低估自己,就是膨胀自己,很容易忘了自己是谁,特别是处在高峰或低谷时。此时,独处是一个很好的阶段,能帮助我们重新调整自己在神面前的身份和使命。否则,遇到挑战时,若平常没有独处的习惯,我们会感觉慌乱不安。

亲爱的弟兄姊妹,每周、每季、每年,你是否愿意拨出一点时间,远离目前熟悉的环境和事务,远离一切的社交媒体,操练独处,试试看,也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祷告:主啊!如果你需要常常独自到山上、旷野安静,那我们不是更需要吗?求主帮助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有独处的学习,以致在人生的高峰或低谷时,不致失落自己、偏离你。在那安静的时刻,重整与你、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新上路。阿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