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基督”一间房(陆加/李清)2021.05.24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1.05.24

陆加/李清

 

三位自称是耶稣基督的妄想症患者

1959年7月1号,密西根州(State of Michigan) 政府设置在亚斯兰提市(Yspilanti)的精神病院里,有3个病人被安排住在一起。医院是应罗克齐(Rokeach)医生的特别要求而做的,目的是让他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罗医生的3位患者都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病史:

本森(Clyde Benson):他是最年长的,他本是农民,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包括丧妻)之后,精神崩溃了。

约瑟(Joseph Cassel):他发病前是位作家,他的不幸源于从小就受到生父的虐待。即使在病中,他仍然喜欢写信,而且文字优雅。

理昂(Leon Gabor):他是一位年轻的患者,他的病患来自同样有精神问题的母亲,而且小时候受了很多苦。理昂是单身,也是三人中最聪明的一位。

罗医生为什么选这三人在一起?因为他们都自称是耶稣基督,都坚信自己就是那位独一的道成肉身的基督!

罗医生的新疗法

其实,罗医生并不是学医的,他是个社会精神病学家。50年代,人们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下手很重,比如用电击,胰岛素诱导休克等等。这些方法,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疾病。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求用各种高技巧的谈话治疗手段,期翼从里面改变病人的怪异想法,帮助患者恢复到清醒的认知状态。这些谈话疗法比前者要温和得多。

罗医生的“谈话疗法”独树一帜,他认为在这3个病人中可能会看到果效。罗医生设想,如果这3个人天天生活在一起,他们发现另外两个人也是基督,这种认知上的冲撞,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令他们怀疑一下自己?会不会刺激他们,让他们从妄想中走出来?

罗医生安排他们3个人的病床是比邻的,他们在饭厅的座位也在一起,他们洗衣服的时间,也被放在同一个时间段。目的是让他们无法回避彼此,从而强迫他们持续不断地面对基础核心的自我认知——“我到底是不是基督,如果我是,为什么还有两个人也自称是基督?”

3个病人每天有1个小时的会议,罗医生用各种尖锐的问题,强迫他们面对“我是基督”的认知。罗医生的两位研究生,负责近距离观察、记录3个病人每天的生活细节。

开始的几周,他们的自我认知没有任何好转,每当他们听到对方宣称自己是基督,便彼此争吵,甚至动手。不停地争吵,使得他们精神极度紧张,濒于崩溃。每个人都坚信对方是假的,只有自己是真的。

罗医生让他们一起唱歌,轮流做组长,“主持”会议。到后来,他们不吵了,倒不是他们放弃相信自己是基督,而是转移了关注点。

过了一段时间,罗医生观察到,每次他从人群中召集他们三人的时候,他们通常已经聚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了一点归属感,似乎他们更需要的是彼此的陪伴,而不是争吵。这个意料之外的改变,反而成为整个治疗过程不多的亮点。

操纵性治疗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罗医生决定利用他们的妄想,来试试操纵他们的认知。

理昂曾一度幻想他有个妻子,罗医生就以他“妻子”的口吻写信给他,甚至成功的使理昂按信中的时间,等待妻子的探访。可是,因为妻子并未出现,理昂变得更加退避。而且,在这种虚假的信件回复中,一旦触及到“自我认知”的部分,病人就不再回信了。

有一段时间,罗医生雇用了一位漂亮的女助手,让她去挑逗理昂。他想用男女间的情爱,使理昂发现自己不是神。单纯的理昂很快堕入爱河,但很快,这段不可能的感情就被聪明的理昂识破。失恋、受骗使得他更加困惑、孤独。

罗医生在带领每天的会议时,为了让病人面对自我认知,变得非常强势,病人被迫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次被激惹。负责近距离观察他们的两位研究生,却渐渐对3位病人越来越同情,也越来越反对这种操纵、控制病人的科研。他们向罗医生提出异议,无果,两人相继离开。

这个课题一共进行了25个月,罗医生一切操纵干涉的手段,均告失败。3位病人的妄想症状,最终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但是罗医生的这次尝试,却成为有史以来公众关注率几乎是最高的精神病治疗研究。1964年,罗医生整理研究记录,出版了《亚斯兰提的三个基督》这本书。

以自我为中心的妄想症

60年后的今天,医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和治疗都有长足的进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是病人的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行为出现扭曲。其中“妄想”(delusion)是很常见的症状。病人表现出对错误信念的坚信不疑(比如这3位病患认为“我就是基督!”),不管有多少明显确凿的证据,也丝毫不能动摇患者的病态信念。

妄想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几大类,比如迫害型妄想(患者总觉得有人害他)、嫉妒型妄想(总怀疑配偶出轨)、躯体型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奇异的变形)……无论哪种幻想,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切围绕自我,自我是核心,如“我肯定有什么大病”、“某某人非常爱我”、“我是非凡的天才,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等等。

妄想的思维方式,并非精神病人所独有,维基百科中有个惟妙惟肖的“妄想”案例:在婆媳关系中,媳妇一旦形成一个设定——婆婆对自己不好,在日常生活中,她就会通过婆婆言谈举止中的某个字句、某件事,与这个设定建立联系,来证明自己正确。

这时,这个媳妇听到的话语不是幻听,是真实的,只是她不自觉地把内容过滤了,只留下支持自己设定的有用的材料。通过这样的蜘蛛网式的思维,她把周围所有人的话语织成了一张天衣无缝的大网,而她就是被困在网中央的猎物。她不断通过所观察到的“事实”,强化这个设定。严重时,包括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她不信任的对象。

看到这里 ,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身边常出现类似这样的人?或者,再大胆地问一句,我们的头脑中,有没有像这位媳妇一样设定过一些“坏人”,一些我们反复证明是对自己不好的人,比如某位同事,亲人,或政客?

妄想症的唯一医治之路

1981年,罗医生的《亚斯兰提的三个基督》再版。在再版中,罗医生增加了他20年后的反思:

“通过跟这3个病人的交往,他们让我意识到,我也想成为上帝。其实每个人都想成为上帝。我没有治愈这3个自称为基督的妄想病人,这3个人反而治愈了我的妄想症——自以为神的妄想症。我以为,我可以安排指定他们的生活,我可以操纵他们的思想。对于他们,我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显然没有任何人,即使以科学研究的名义,有权利在别人的生活中充当上帝。”

这个医学实验告诉我们,不仅仅是精神病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妄想症的特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妄想症患者。

其实,从始祖犯罪的那一刻,在我们罪性的深处,就生发了一个“妄想”——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像神一样分辨善恶。圣经说,我们人都落在虚妄之中。我们以为可以看清一切,明白一切,实际上我们用残缺的知识,和自我中心的心态来判断是非,因而把自己带到虚假的认知中,还浑然不知。不仅如此,我们残缺的认知,很容易被人操纵,同时又想去操纵别人。

那么,如何走出妄想症?笔者以为,放下自以为神的信念,就挪去了拦阻我们认识那位真正的、独一的——耶稣基督的最大障碍。而只有借着认识这一位真正的神,认识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我们才可能从妄想症中得着全然的医治。

备注(作者补充):

关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这两个病的医学知识:

  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以前叫做 paranoid disorder)是两个不同的疾病。
  2.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大部分会有“妄想”的症状(90+%),以及其他症状;而妄想症的病人一般来说,只有妄想的症状。
  3.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不能治愈,需要终生服药控制病情。
  4. 妄想症是比较少见的疾病,很难治愈。治疗手段主要是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药物效果一般不佳。一些人经过心理疗法后症状减轻,但是,根本好转的例子非常罕见。

正常人或多或少会有妄想型的思维和行事方式,而且常常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是,正常人有调节自我认知的能力,比如文章中的罗医生。这种认知改变需要深度思考,需要谦卑。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的病人,几乎没有调节自我认知的能力,属于病态。正常人虽然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愿不愿意承认“妄自为神”的原罪呢?

认识自己的自义,走出妄想型思维行事的模式,需要我们谦卑再谦卑,来到耶稣的面前,接受真神启示和赦罪的恩典。— 呼应罗医生20年后的反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