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基督”一間房(陸加/李清)2021.05.2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05.24

陸加/李清

 

三位自稱是耶穌基督的妄想症患者

1959年7月1號,密西根州(State of Michigan) 政府設置在亞斯蘭提市(Yspilanti)的精神病院裡,有3個病人被安排住在一起。醫院是應羅克齊(Rokeach)醫生的特別要求而做的,目的是讓他嘗試一種新的治療手段。

羅醫生的3位患者都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病史:

本森(Clyde Benson):他是最年長的,他本是農民,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幸(包括喪妻)之後,精神崩潰了。

約瑟(Joseph Cassel):他發病前是位作家,他的不幸源於從小就受到生父的虐待。即使在病中,他仍然喜歡寫信,而且文字優雅。

理昂(Leon Gabor):他是一位年輕的患者,他的病患來自同樣有精神問題的母親,而且小時候受了很多苦。理昂是單身,也是三人中最聰明的一位。

羅醫生為什麼選這三人在一起?因為他們都自稱是耶穌基督,都堅信自己就是那位獨一的道成肉身的基督!

羅醫生的新療法

其實,羅醫生並不是學醫的,他是個社會精神病學家。50年代,人們對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下手很重,比如用電擊,胰島素誘導休克等等。這些方法,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是不能根治疾病。心理學家一直在尋求用各種高技巧的談話治療手段,期翼從裡面改變病人的怪異想法,幫助患者恢復到清醒的認知狀態。這些談話療法比前者要溫和得多。

羅醫生的“談話療法”獨樹一幟,他認為在這3個病人中可能會看到果效。羅醫生設想,如果這3個人天天生活在一起,他們發現另外兩個人也是基督,這種認知上的衝撞,會不會有更多的機會令他們懷疑一下自己?會不會刺激他們,讓他們從妄想中走出來?

羅醫生安排他們3個人的病床是比鄰的,他們在飯廳的座位也在一起,他們洗衣服的時間,也被放在同一個時間段。目的是讓他們無法回避彼此,從而強迫他們持續不斷地面對基礎核心的自我認知——“我到底是不是基督,如果我是,為什麼還有兩個人也自稱是基督?”

3個病人每天有1個小時的會議,羅醫生用各種尖銳的問題,強迫他們面對“我是基督”的認知。羅醫生的兩位研究生,負責近距離觀察、記錄3個病人每天的生活細節。

開始的幾週,他們的自我認知沒有任何好轉,每當他們聽到對方宣稱自己是基督,便彼此爭吵,甚至動手。不停地爭吵,使得他們精神極度緊張,瀕於崩潰。每個人都堅信對方是假的,只有自己是真的。

羅醫生讓他們一起唱歌,輪流做組長,“主持”會議。到後來,他們不吵了,倒不是他們放棄相信自己是基督,而是轉移了關注點。

過了一段時間,羅醫生觀察到,每次他從人群中召集他們三人的時候,他們通常已經聚在一起。他們之間有了一點歸屬感,似乎他們更需要的是彼此的陪伴,而不是爭吵。這個意料之外的改變,反而成為整個治療過程不多的亮點。

操縱性治療

為了達到治療效果,羅醫生決定利用他們的妄想,來試試操縱他們的認知。

理昂曾一度幻想他有個妻子,羅醫生就以他“妻子”的口吻寫信給他,甚至成功的使理昂按信中的時間,等待妻子的探訪。可是,因為妻子並未出現,理昂變得更加退避。而且,在這種虛假的信件回覆中,一旦觸及到“自我認知”的部分,病人就不再回信了。

有一段時間,羅醫生雇用了一位漂亮的女助手,讓她去挑逗理昂。他想用男女間的情愛,使理昂發現自己不是神。單純的理昂很快墮入愛河,但很快,這段不可能的感情就被聰明的理昂識破。失戀、受騙使得他更加困惑、孤獨。

羅醫生在帶領每天的會議時,為了讓病人面對自我認知,變得非常強勢,病人被迫回答問題,而且一次次被激惹。負責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兩位研究生,卻漸漸對3位病人越來越同情,也越來越反對這種操縱、控制病人的科研。他們向羅醫生提出異議,無果,兩人相繼離開。

這個課題一共進行了25個月,羅醫生一切操縱干涉的手段,均告失敗。3位病人的妄想症狀,最終並未有任何實質性的改善。但是羅醫生的這次嘗試,卻成為有史以來公眾關注率幾乎是最高的精神病治療研究。1964年,羅醫生整理研究記錄,出版了《亞斯蘭提的三個基督》這本書。

以自我為中心的妄想症

60年後的今天,醫學界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和治療都有長足的進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是病人的思維、觀點、情緒、語言、自我意識、行為出現扭曲。其中“妄想”(delusion)是很常見的症狀。病人表現出對錯誤信念的堅信不疑(比如這3位病患認為“我就是基督!”),不管有多少明顯確鑿的證據,也絲毫不能動搖患者的病態信念。

妄想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幾大類,比如迫害型妄想(患者總覺得有人害他)、嫉妒型妄想(總懷疑配偶出軌)、軀體型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奇異的變形)……無論哪種幻想,其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切圍繞自我,自我是核心,如“我肯定有什麼大病”、“某某人非常愛我”、“我是非凡的天才,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等等。

妄想的思維方式,並非精神病人所獨有,維基百科中有個惟妙惟肖的“妄想”案例:在婆媳關係中,媳婦一旦形成一個設定——婆婆對自己不好,在日常生活中,她就會通過婆婆言談舉止中的某個字句、某件事,與這個設定建立聯繫,來證明自己正確。

這時,這個媳婦聽到的話語不是幻聽,是真實的,只是她不自覺地把內容過濾了,只留下支持自己設定的有用的材料。通過這樣的蜘蛛網式的思維,她把周圍所有人的話語織成了一張天衣無縫的大網,而她就是被困在網中央的獵物。她不斷通過所觀察到的“事實”,強化這個設定。嚴重時,包括她自己最親近的人,也是她不信任的對象。

看到這裡 ,我們是不是覺得,我們身邊常出現類似這樣的人?或者,再大膽地問一句,我們的頭腦中,有沒有像這位媳婦一樣設定過一些“壞人”,一些我們反復證明是對自己不好的人,比如某位同事,親人,或政客?

妄想症的唯一醫治之路

1981年,羅醫生的《亞斯蘭提的三個基督》再版。在再版中,羅醫生增加了他20年後的反思:

“通過跟這3個病人的交往,他們讓我意識到,我也想成為上帝。其實每個人都想成為上帝。我沒有治癒這3個自稱為基督的妄想病人,這3個人反而治癒了我的妄想症——自以為神的妄想症。我以為,我可以安排指定他們的生活,我可以操縱他們的思想。對於他們,我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顯然沒有任何人,即使以科學研究的名義,有權利在別人的生活中充當上帝。”

這個醫學實驗告訴我們,不僅僅是精神病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妄想症的特徵,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妄想症患者。

其實,從始祖犯罪的那一刻,在我們罪性的深處,就生發了一個“妄想”——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像神一樣分辨善惡。聖經說,我們人都落在虛妄之中。我們以為可以看清一切,明白一切,實際上我們用殘缺的知識,和自我中心的心態來判斷是非,因而把自己帶到虛假的認知中,還渾然不知。不僅如此,我們殘缺的認知,很容易被人操縱,同時又想去操縱別人。

那麼,如何走出妄想症?筆者以為,放下自以為神的信念,就挪去了攔阻我們認識那位真正的、獨一的——耶穌基督的最大障礙。而只有藉著認識這一位真正的神,認識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我們才可能從妄想症中得著全然的醫治。

備註(作者補充):

關於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這兩個病的醫學知識:

  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以前叫做 paranoid disorder)是兩個不同的疾病。
  2.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大部分會有“妄想”的症狀(90+%),以及其他症狀;而妄想症的病人一般來說,只有妄想的症狀。
  3.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不能治癒,需要終生服藥控制病情。
  4. 妄想症是比較少見的疾病,很難治癒。治療手段主要是心理療法psychotherapy,藥物效果一般不佳。一些人經過心理療法後症狀減輕,但是,根本好轉的例子非常罕見。

正常人或多或少會有妄想型的思維和行事方式,而且常常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但是,正常人有調節自我認知的能力,比如文章中的羅醫生。這種認知改變需要深度思考,需要謙卑。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的病人,幾乎沒有調節自我認知的能力,屬於病態。正常人雖然有這個能力,但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願不願意承認“妄自為神”的原罪呢?

認識自己的自義,走出妄想型思維行事的模式,需要我們謙卑再謙卑,來到耶穌的面前,接受真神啟示和赦罪的恩典。— 呼應羅醫生20年後的反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