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唯一殉职的大学校长——刘湛恩(张力扬)2021.06.1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6.10

张力扬

 

不久前,根据一套教会大学史丛书,我写了《烟云往事成青史》一文(《举目》官网2020年12月16日,https://behold.oc.org/?p=47178),简介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宣教士来华设立的教会大学、书院。

这些书院与大学,大多数创立于1860-1915年间,一切靠宣教士的献身与美英差会的奉献。真可谓筚路蓝缕。从异象传递、募集资金、筹设学院、购买校地、政府立案,到寻找合适的华人基督徒校长、教师与职工,并招募学生……没有一件是容易的。

更何况义和团暴乱、“非基运动”兴起,后续更是战乱连连。大环境对基督教并不友善。然而宣教士们在内地各处,陆续建成近20所大学与医学院,这真是上帝的恩典。

 

国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刘湛恩博士是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教会大学要到国民政府立案,必须符合政府的一项要求,就是校长须为华人。

20世纪初,华人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并不多,遑论高学位者,又必须是基督徒。然而上帝预备了人选。这些人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28年前后,多数教会大学都寻得了合适的华人校长,包括令人关注的“沪江大学”。该大学是由美南与美北浸信会联合在上海开办的。宣教士于1900年义和团之乱时,无惧外在环境的恶化,在上海筹办该校。

1906年,黄浦江边的“沪江大学”,开启了国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办教会大学,自然不只是为了引入西洋的新知识,更是要把基督信仰介绍给华人社会,影响华人社会。沪江大学即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由未知 – http://dag.usst.edu.cn/s/11/t/63/p/1/c/126/d/399/list.htm,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282467

 

沪江首任华人校长

1928年初,“沪江”选出第一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博士。刘博士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在宣教士办的医院当看护,独力扶养他长大。刘博士在九江同文书院就读时,接受了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

后来,他转往东吴大学。毕业后得到奖学金,留学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刘博士返回中国,开始在基督教青年会服事,主要负责教育事务,同时也在两所大学兼职。

在1922-1928年间,刘博士因才学优异,中英文能力俱佳,以学生团体代表身份,随同政府代表团,出席华盛顿国际会议,讨论裁军与远东问题。他还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欧洲举行的基督徒青年大会。在四处奔走的各种服事中,他与国内外政府及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对他往后办学很有帮助。

刘校长任职之初,即展现他充沛的活力与管理的长才。他在江边购地建校,建图书馆,增加教师与学生宿舍……校内正式成立4个学院,共有12个学系,并在上海城中区购买楼层,设立商学院。

除了硬件建设外,刘校长更增聘有才学与管理能力的华人学者,担任教职与院系主管(注1),同时设立教授资格审核制度。

 

在社区中实践基督博爱

为了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刘校长常在国内外奔走募款,也与美国浸会总部、海外差会及宣教士们维持良好互动,同时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积极沟通。因此,1929年,刘校长上任一年后,“沪江大学”正式获准立案,英文校名更新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办好大学教育,自然是刘校长的目标,但不是他唯一的目标。他关注师生们的信仰状况,并配合宣教士,将基督博爱的精神,实践在社区里。他组织了推广教育部,在城中区商学院、主校园附近的沪东公社及乡村服务处等地(二者都是沪大的社区组织),提供课程给社区民众及附近工厂员工,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危难时刻不退却、不逃离

就在学校渐渐成长茁壮时,日本人于1931年9月18日,对东北发动攻击,建立了伪满州国。次年1月28日,日本对上海公共租界区以外的国人区域发动突袭。国军奋起反抗,战斗激烈,持续了6个星期。虽然在英国调停下,最后日军撤走,但对沪江大学主校区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学校无法正常运作,春季学期延后到3月中,师生们才回到校园上课。

在往后的5年里,虽然日本侵华的阴影愈来愈大,刘校长却愈积极地推动沪江大学的发展,使得大学体系更基督化、更中国化,也更有效率。他使用有限的经费,发展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有4年制大学、完整的中小学与社区教育,同时鼓励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由于才学能力甚佳,加上坚定的基督信仰,他在上海,在华东地区,赢得国府、一般民众与外籍人士的一致赞誉,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发动战争,战火很快延烧到淞沪一带。8月13日,激烈战斗在上海滩展开,国军与民众死伤无数。刘校长带领部份职工被迫撤往城中区的商学院,借用宣教士的家做为临时办公室与教室。

10月1日,战争持续著,学校却在商学院开学了。大学、附中与商学院,共有800多学生上课。刘校长以基督精神,鼓励大家在危难时刻不退却、不逃离,承担起教会大学的使命。

战争伊始,有许多学校被迫迁往西南地区。唯有在上海、苏州与杭州的3所教会大学仍留在当地,包括沪江大学。

 

灯塔,在黑暗中发光

在战乱中,刘校长领导师生坚守学校。他坚信:中国的教会不会在危机时刻倒下,基督教大学要继续作为信仰的灯塔,在黑暗中发光。在生死存亡的战争里,大学当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但凭著上帝的指引,沪江大学可以跟随基督勇敢前进,在中国拓展上帝的国度,建设成为更好、更伟大的大学……这是刘校长写给董事会的最后一份报告。

战争持续著,日军在松沪南京一带烧杀掳掠。在刘校长领导下,沪江大学承接了一部份救助难民与收治伤兵的责任。刘校长与夫人王立明(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上积极推动募款活动,为难民伤患筹措经费。刘校长更多次公开谴责日军的侵略暴行,鼓励年轻人爱国抗日。

日本人在上海筹组伪政府时,力邀刘校长出任伪教育部长。他当然峻拒。因此更引起日本人憎恨,列他入黑名单。

1938年初,日伪政府对他进行过两次暗杀行动,一次是在他家门前置放炸弹,另一次是送毒苹果,均未成功。友人劝他退到后方,以策安全,但因他对国家与大学的挚爱,他坚守上帝托付的使命,绝不退缩。

 

历史静止的一天

1938年4月7日早晨,一如往常,刘校长在上海静安寺路边等公共汽车去学校上课。就在公共汽车驶近时,车上3名受日伪政府指使的枪手,开枪射击。刘校长倒卧在血泊中,送医不治,时年42岁。一位美籍教授在公共汽车上目击了整个过程。

刘校长是中国对日抗战8年期间,唯一为教育殉职、为信仰殉道的大学校长。

上海的中外报刊,都登载并谴责了这一暗杀事件。尽管日军不断恐吓,并派恐怖分子骚扰,仍有5000多人参加了刘校长的安葬礼。在华浸礼会、校董会、世界浸会同盟委员会、其他基督教组织、国府教育界人士,与社区代表等,都发表唁函,追念刘校长在10余年里,对青年学生、对教育、对国家、对教会所作的贡献。

 

时光缝隙里的相遇

沪江大学是我母校(东海大学)的前身,刘校长也可算我的校长。可惜在我求学(70年代)与任教(80年代)期间,竟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十分惭愧。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时隔近40年,在我求学期间,仍然能体验到刘校长在沪江大学所设立的教学典范,以及他在学校建立起的信仰传统。

2021年4月是刘湛恩校长殉职83周年纪念,仅藉这篇小文向刘校长致敬。他是一位值得人尊敬的爱国教育家,一位因有坚定信仰而殉道的圣徒。他将基督精神注入教育,实践于校园与社区。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刘校长身体力行基督的牺牲精神,他是后世基督徒的榜样。

 

注:

1,撰写此文时,曾向教会一位弟兄求证资料。这位弟兄青少年时,在沪大附设的中小学求学。他的父亲是因“庚子赔款”被政府选派到美国的留学生,在耶鲁与哈佛商学院完成学业。归国后,被沪江商学院延揽,担任教授。这位弟兄约略说了沪江校园的建设,及校园内的学生团契的活动,与笔者母校情形类似。

2.本文参考《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丛书(二)——沪江大学》,由路思义基金会赞助出版。

 

作者原任职于国家实验室,从事环保工作,现已退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