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雲往事成青史——由教會大學“匯文書院”説起 (張力揚)2020.12.1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12.16          

張力揚

 

1998年,我陪父親訪遊他的故鄉北京。親戚帶我們去北大轉了一圈,也參觀了舊“燕京大學”校區。

燕京大學這所教會大學是19世紀末中國高等教育的先驅。她由幾所北方基督教書院合併而成,其中包括知名的“匯文書院”(又稱匯文大學,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成立於1886年)。我外曾祖是晚清舉人,曾任“匯文”國學講師,他教過宣教士中文;我祖母幼年時就跟宣教士的小孩有來往,這可能是促使她後來受洗信主,成為我家第一個基督徒的緣由。我們到“燕京”一行,既是追思先祖,也是記念來華拓展高等教育的先賢。

 

華西協和大學

轉瞬間過了10年,2008年,我到成都與一家庭教會同去汶川災區服事幾天,後來與教會傳道弟兄談起宣教士在華辦學校的事,他即刻帶我去看了以前“華西協和大學”的舊校區。我告訴弟兄這是我的“母校”(母校的前身),我想藉此參觀來向先賢致敬。

這所教會大學開創於1910年,1949年後併入四川大學。雖然學校建築已翻新,但仍保持原來中西合璧的樣式,各別樓宇也維持原命名,只是缺了十架。走在舊校區裡,我還能感受到早年宣教士們的熱情與用心。

後來弟兄帶我去了一家基督教書店。我在書店找到兩本研究教會大學史的書,其中一本記載了“華西協和大學”的來由。經營書店的弟兄看我喜歡這書,就從書箱裡拿出了《教會大學史》叢書共16本。這套書記載了美英宣教差會在華設立的十餘所大學發展史(註),我想進一步看看母校的歷史,所以都買下了。

在這套叢書中,除了介紹各校發展始末外,有一本探討校園建築的專著,作者搜集了不同校園(包括聖約翰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燕京大學與匯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嶺南大學)的照片、校舍建築圖、校園規劃、樓宇特色、教堂與鐘樓設計、甚至連屋頂翼角、斗拱、屋頂的脊獸、長廊、拱門、室內設置等資料,將之整理出來。

從這些細節中,也可看出一百多年前先驅們在華花了很大心血投身教育。他們請來著名建築師,一方面採擷了中國建築的特色,另一方面融入西洋建築精華,再根據各校所在地的風土民情,設計出中西合璧的教會大學校園。

 

華南與齊魯

從成都回來後的這些年,我翻閱了幾本教會大學校史,對她們的暸解又加深了。往後數年,我訪宣多次,曾在福建訪問了另一所學校——華南女子大學,又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收女生的教會大學,於1911年創立,首屆學生僅5人;1951年後併入福州師範大學。當我參觀校園,只見舊校區裡有幾棟樓宇已翻新了,可還維持原風格,依稀可見昔日的風采。

在福州,“福建協和大學”也是教會大學(這所學校成立於1915年,是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前身),校園座落在山丘上,面向閩江,景致優美,只是後來被某一工廠徵收當作倉儲區,令人遺憾。

幾年前去山東訪宣時,我原想去濟南看看齊魯大學,後因天寒地凍而未成行。齊魯大學由19世紀末在山東的多所教會書院聯合開辦,包括成立於1881年的“登州書院”,1886年成立的“青州廣德書院”,1881年成立的“青州培真學院”,這是宣教士路思義努力奔走的結果。

20世紀初,“齊魯”與“燕京”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領航者。除“齊魯”外,還有武昌的華中大學、上海的滬江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等(在我的內心中,她們都是我的“母校”),這些學校都是由宣教士與差會同心建立,對中國的社會影響很大。

 

東海大學

1949年後,教會大學逐一關閉,宣教士們也遷往他處。後來經“聯合董事會”決議,將13所教會大學聯合,在台灣復校,1955年,於台中市大度山設立東海大學。東海原始的校舍建築與規劃都獨具特色,仍保有早期教會大學的風格;當時還有不少宣教士在校任教;後來由名建築師貝聿名設計了“路思義教堂”(Luce Chapel),以記念路思義宣教士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貢獻。

70年代初,我在東海大學求學時,我很敬佩的教授杜衡之先生,他是學生刊物的指導教授,也是政治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我們常拿著文章請他修改潤色。杜老師文雅博學,每次都耐心地指導我們,幫我們校對、修改。在交流中,我得知杜老師原是之江大學畢業,他到東海授課,部分原因是信仰的影響,他想回饋“母校”。我們從他口中也得知了當年之江辦學的情形,我不由地產生了一種對民初教會大學的嚮往。

那時,東海各院系都有外籍宣教士在,我們都能感覺到他們在校園的努力。除了選修一些他們開的課,我也常去他們宿舍參加團契,禮拜天我們還和他們一起在教堂聚會。再加上當時學校有以信仰為中心的通識課,就這樣的屬靈氛圍,影響了不少學生(包括我在內)。後來,我在路思義教堂接受了基督,因此,東海大學可以說是我屬靈生活的起點。我也是這些來華宣教士們結出的果子之一。

當我翻看《教會大學史》這套書時,我真的很佩服宣教士們奉獻的愛心。當然,不只是他們,還有支持他們的差會也令人欽佩。試想,在距今160多年前,在他們所到之地一切都很落後的情況下,在一個對他們不友善的國度裡,他們竟有異象要辦學;為著這個異象,為著不違背從上頭來的呼召。他們要做出多大的犧牲、奉獻,要投入多少的生命、祈禱與資源?這確實是上帝的恩典,在上帝的引領下,從北到南,由東到西,這些宣教士與差會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啟了全新的領域,培養了眾多人才。

大學畢業後,我出國唸書,因受宣教士教授的影響,完成學位後,我決定回東海任教。路思義教堂仍座落於山頭上,可校園的信仰氣息有如烟雲,與以前差別很大。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感謝那幾年在母校的粉筆生涯,能與一批熱情的年輕學生、老師們,在大度山上共築教會大學的夢。

當時祖母與我們同住校園裡,偶爾她會和我説起她幼年的經驗,我才發覺,自己與外曾祖父竟然時空穿越,在教會大學裡“相遇”——他任教的“匯文”正是我母校的前身。

 

教會大學,特別的呼召

現在,台灣有好幾所教會大學。校園裡都有教堂,這些學校的經費若只靠教會支持,幾乎都很難維持,所以經營上都如其他大學一樣,要爭取政府補助,也要向企業募款,由此,信仰的純正性難免受影響。據悉,十餘年前,有某教會大學為獲得富商捐款,幾乎要在校園高舉其他宗教了。

此外,我們看到,現今有些教會大學越來越像一般大學,他們力求學術上的卓越、突破、創新,但信仰上的堅持卻越發微弱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基督信仰的精神是超越的。在教育越來越世俗化的今天,追念百餘年來的教會大學史,尊崇先賢們在高等教育上所作的犧牲、奉獻,於我們基督徒而言,實在是很有必要。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紀,上帝仍然對教會大學有特別呼召,祂期許她在世俗中燃起真理與智慧之光,從而對這個時代產生有別於一般的影響。

歲寒冬至,2020年在Covid病毒環繞下,閉居家中,翻閱教會大學歷史,心裡便多出一點想像與期盼,也藉此向主獻上感恩。

 

註:這套書是“在華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路思義基金會(Henry Luce foundation)找相關人員撰寫,後譯成中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