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颜上琉
本文原刊于《举目》31期
“三代同堂”是传统华人很看重的“福气”,因家族的香火能传承。旧约圣经也提到,“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愿你看见你儿女的儿女。”(参《诗》128:1、6)“子孙为老人的冠冕”(参《箴》17:6)等,可见早期的以色列人也很看重多子多孙。
现今的社会结构改变了,年轻人多半自己组成小家庭,不仅生得少,也较少跟父母同住。所以三代“同堂”,比以前少很多。不过,无论“同堂”或“不同堂”,因医 学的发达、人类寿命的延长,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家庭,都有着“三代”的关系。但拥有三代关系的人,不论是父母、儿女或孙辈,是否真的感到自己很有福,就不得 而知了!
三代之间有“鸿沟”
老、中、幼三代,几乎都会承认,彼此间确有代沟,有些地方很难相通。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一、年代、环境变迁
生长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变迁,以及地位、责任、所受的教育不同,使得三代人在思维想法、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有差异。
年长一辈认为不合体统的事,可能早已被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一辈所接受;而在自己文化中认为很稀松平常的事,很可能在儿媳妇、女婿的文化背景看来,是极为唐 突、失礼的;还有些生长在国外的第三代,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塑造和影响,也会跟父母或祖父母的某些文化产生矛盾,或因语言的不同而发生隔阂。
二、亲职(parenting)方式不当
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管教“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和痛苦。
年长父母过度干预已婚子女的婚姻、家庭,以及对孙辈的管教方式,或是年轻父母对儿女过度保护,凡事帮他们安排解决,不信任孩子有能力处理等,都是该放手而不 愿放手的“太过”表现。而忙于工作,过度依赖褓姆、外佣、年长父母、安亲班和学校对子女的照顾,或看重儿女的学业成绩过于孩子的身心塑造,漠视品格及灵性 方面的栽培和薰陶,疏于亲子关系,未尽管教的职责等等,这都是不该放手而放手的“不及”情形。
三、个性、风格差异
三代的家庭成员,不论其年龄、性别为何,都各有自己的独特性。有的是急惊风,有的是慢郎中;有的讲求原则逻辑,有的注重人际和谐;有的靠经验做事,有的靠直 觉第六感;有的凡事计划并照时间表生活,有的则较随性;有的内向安静,喜欢独处;有的外向好动,喜欢热闹(注1)。因此,在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互相 干扰或不适应,甚至会出现冲突。
四、宗教信仰不同
家庭成员的信仰不相同时,也会带来某种程度的隔阂,带来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时间观、金钱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距。
五、罪的代传、影响
自从人类始祖犯罪之后,人与神之间就出现了“隔绝”,人不能与神往来。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罪的影响,出现了沟壑,导致亲如家人,也会有猜疑、掌控、嫉妒、 怨恨、纷争、侵犯、推卸责任、自我中心等。从亚当、亚伯拉罕、大卫王等的家庭关系都可以看得出来,罪的代传和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六、其它
年长父母在生理方面的老化、重病、失智、精神疾病,或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疾病、失业、人格异常,以及天灾人祸等等,都可能会在家庭内,以负面形式反映出来。
变天堑为通途
那么,如何跨越三代之间的“鸿沟”,铺设通途呢?
一、主动搭桥
当人与神的关系出现问题、产生“隔绝”之后,神主动、多次、多方、锲而不舍地向人说话,透过他的众仆人、神蹟、奇事、立约、异象等方式,与人重新建立关系 (参《来》1:1-2)。直到今日,他仍然继续主动与人来往,为的是向人类表达他的爱,让人能够认识他,与他亲近。神对人的救恩行动,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 样。
1. 建立关系
主动与家人搭建关系的桥梁。
大部分的年长父母都很想念儿孙,有些长辈不好意思打扰儿孙们的生活,只好默默地等待和期待,忍受着孤单的日子。若儿、孙不主动,恐怕彼此的关系会一直停滞在那里。
圣经教导人在结婚的时候,要“离开”父母(参《创》2:24),并不是要人“离弃”父母。为人子女者应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遵行圣经的教导,在“离开父母”与“孝敬父母”(参《弗》6:1,2)之间取得平衡,得着神所应许的福气,并努力成为三代人之间的桥梁。
年长的父母,也可以主动关心儿孙们,但如何拿捏,恰到好处,彼此尊重,不成为儿孙们的困扰,而成为他们的祝福,需要发挥长者的智慧。
笔者结婚20年,公公、婆婆曾无数次地主动向笔者和孙儿们表达关爱,不论是住在一起的时候,或因我们工作的地点变动而搬迁至远方,他们总是排除万难地前来探望。
他们也知道已婚子女的生活压力极大,为了工作和照顾下一代,体力经常透支。因此,他们会主动提供协助,支援我们。但他们尊重我们的空间、隐私、决定和主导权,以及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他们对孙儿们疼爱有加,也经常为我们祷告,有很多细节,都让笔者十分感动。
我们三代人,经常透过电话、网络、邮件联系,或利用假期相互探访。因着每个人的主动,使得我们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很美好。
2. 良好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接纳。
有些人不习惯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即使很不满,也宁可闷在肚子里,或在背后批评。长此以往,会使得矛盾积累,与家人的互动更加困难。
主动、坦诚、有智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耐心倾听家人的心声,可以避免许多误会和怨气。但要特别注意表情、声调和态度的合宜,因为这些比话语的内容更具影响力。
中间一代所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因此夫妻间需密切沟通,达成共识之后,再与其他家庭成员沟通,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如何对待配偶的父母?年长父母 若干涉儿孙的管教或生活时,年轻夫妻该如何因应?彼此的隐私空间为何?家事怎样分担?父母重病或无法自理时,其财务由谁负责?哪些社会资源可以运用?哪些 亲人可以互相支援?如何兼顾父母和自己的配偶、儿女?这些都需要先达成共识。有了良好的沟通,就可以减少误会、伤害或不被尊重的感觉等。
放下自己,努力去了解对方,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耶稣基督因深爱世人,所以甘愿放下身段,舍弃自己的权利,降卑为人(参《腓》2:6-8),为的是进入人类的世界,与人同在,体会人的感受,了解人的痛苦,以至能真正地帮助、拯救人。我们当效法他而行。
1. 相互迁就
三代住在一起的好处,是可以节省许多开支,互相照顾,但在精神、体力上,比不住在一起的家庭辛苦些。不论是饮食、语言、文化、习惯、个性和喜好等,都需要互相迁就,包括放弃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另外,还需要学习放下自己的想法,花时间聆听家人的心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觉与需要,不强迫家人接受自己认为最好的;并学习接纳、调整,不论断家人;更要将自己敞开,如此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互相帮补。
特别是婆媳之间,婆婆若在家中较强势,或媳妇居优势,都不是好现象。若能相互尊重,以合作代替竞争,以欣赏代替比较,用对方能理解、接受的方式表达爱,三代的关系会更加美好。
2. 不计人恶
对 于耶稣基督的爱,有人接受、跟从、感恩,但也有些人怀疑、反对、出卖。不论如何,耶稣基督仍然决定爱人到底,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洗净人一切的不义。而当 人愿意悔改承认自己的罪时,人不单被宽恕,与神的“隔绝”也不复存在(参《西》1:13-14:《约壹》1:9),人与神之间出现了和好与和平。
冲突和痛苦,是三代人之间难以避免的。有些人因个性偏颇,造成家人的痛苦;有些人因患失智症,所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不承认,或把贵重的东西藏在自己不记得的 地方,而怀疑家人偷拿,弄得关系很沉重;有些人因偏见、嫉妒、个人的软弱等等,使家人受屈或受伤,诸如此类,很容易让人灰心、难过、怨恨……
若受伤的一方经常计算家人的过失,不仅自己的心灵常期受到禁锢与压伤,家人的关系也会更加疏远、恶化。因此,靠主宽恕,不再计算家人的恶;改正自己的过错,并请求家人的原谅,才能修复关系,让全家人的心都得到自由、平安。
三、调整眼光
基督徒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施工中”的作品,正朝向“成品”和成圣迈进。所以,有时难免会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丑陋的一面,更何况还未信主的家人!
我们需要从神的眼光来看家人和自己,不苛求完美,而是从中体会恩典的重要性,知道我们都是软弱的人,需要神的帮助,也需要彼此的接纳,使荣耀归与神(参《罗》15:7)。
神称我们为义(参《罗》8:30),且叫我们得儿子的名分,并不是因为我们达到他的标准,更不是我们够好,而是看在耶稣基督为我们舍命的份上。因此,对于家人,无论他是好还是坏,我们都要以家人的“名分”来对待他,而不是看他是否值得或配得。
笔者曾经听一位弟兄谈到,他父亲年轻时不顾家庭,没有负起该负的责任,让母亲受了许多苦。现在父亲老了,没有经济能力,回来投靠他们,带给他们很重的负担。他觉得不值得对父亲好,甚至想弃他于不顾。
这样类似的例子,也有可能发生在配偶、儿女的身上。他们的确该为自己的行为负些责任、代价,但以疏远、放弃或报复作为对他们的惩罚,是否恰当呢?是否符合圣经的教导呢?
四、鼓励欣赏
我们要学习欣赏家人所做的,无论他们是长辈或晚辈,对于他们的付出、努力和进步,应给予鼓励,表达肯定、感谢和称赞。神不也叫那些被他称为义的人得着儿子的名分,并且得荣耀吗?
根据学者研究指出,年长父母需要有个人活动的自由、有服务社会的机会、感到有价值,以及无论是活着或临终之时,都能保有尊严(注2)。年长的父母到达人生智 慧、学问、经验累积的最高峰,却因为社会制度或健康状况而被迫退休,不能继续发挥所长。作儿女的若能理解这一点,在某些方面多请教父母,并让父母有机会对 家庭、教会或社区贡献一份心力,对父母也是一种肯定。
旧约中的约瑟成为埃及宰相之后,不以牧羊的父亲为耻,将父亲接来,安顿在美好之地, 奉养他,引荐给法老王,使父亲有尊荣。并且,约瑟也原谅伤害过他的哥哥,全家和睦,使父亲欢喜,身心得享安舒。约瑟还带领自己的儿子们,到父亲面前接受祝 福……约瑟的德行,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跨越“鸿沟”的动力
知易行难,我们需要的是行动的力量!
无条件的爱,是我们跨越“鸿沟”的基本要素,而祷告是动力的来源,使我们有神赐的真爱,搭建起关系的桥梁。
祷告使我们更加敬畏神,倚靠神的恩典和耶稣复活的大能,活出神所赐的生命,效法神为我们立下的榜样,遵行他的话语,并以恩慈相待,彼此饶恕。
祷告更是祈求主的圣灵充满我们,使我们能超越自身的软弱,去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关系。
我们也许无法拥有完美的三代关系,但我们靠主可以有优质的关系,使我们的家,成为真正蒙福的三代家庭。
注:
1. 吴政宏著,《个性──独特的反应倾向》,永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2. Herr, J. D. and Germain Weber, Aging, Rights, and Quality of Life. (Baltimore: Brookes Publishing Co., 1999), 81-92.
作者任教于美国圣荷西海外神学院,实践神学课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