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1.08.02
王星然
我知道,写流行文化相关的主题,在华人教会的保守氛围下,必须要先说服读者:我为什么要写BTS?而你又为什么要读?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类再也无法阻止BTS了!
BTS已经成为我们所处世代的文化标帜(icon),他们的成功反应了地球村概念、社群媒体、及真我伦理(Ethics of Authenticity)的一次完美结合!学者评论BTS现象堪比宗教狂热,在社群杠杆的操作中,高度借力使力,达成惊人的“病毒式”传播效果。
作为半个媒体人,我对BTS成为全球流行文化领军人物的整个过程,充满无比的兴趣,而且觉得意义重大,值得讨论。
谁是BTS?
BTS(BangTan Sonyeondan)是来自韩国的流行男团,BTS意为“阻挡像子弹一样的批评与时代偏见的音乐团体”,因此中译为“防弹少年团”。2013年成军,由Jin、SUGA、J-Hope、RM、Jimin、V、Jung Kook7个大男生组成,出道时他们都还是少年,团员现龄23-28岁。
去google一下这周的Billboard Hot100(《告示牌》百大单曲榜)排行榜吧!冠军曲正是BTS的《Permission to Dance》,而这首作品刚刚挤下BTS自己的另一首冠军曲《Butter》。连续两个月,BTS新一波单曲,霸占各国流行歌曲排行榜,加上去年一直红到今年的洗脑歌《Dynamite》……如果读者像我一样,家里有“美国小孩”,对BTS肯定不陌生。
高度运用社群媒体
要研究BTS,必须花时间认识他们的全球粉丝团:官方名号“A.R.M.Y.”(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的缩写),意指“为年轻人发声的可敬代表”,ARMY在英语里的意思是军队,防弹与军队本就密不可分——没有“A.R.M.Y.”,就不可能有BTS。A.R.M.Y.与BTS既是亲密的家人关系,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Twitter、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透过大量社群媒体活动,BTS团员与粉丝高度互动,分享每天的生活日常、当下想法、po度假照、玩自拍、开玩笑……BTS随时保持与粉丝间的密切联系,以融入他们的生活空间,进入他们的思想领域。
而A.R.M.Y.的回报则是在每个自媒体上,努力经营BTS的品牌,他们一个个就像是BTS的地方社媒小编、BTS的公共关系经理人:宣传,转发(包括翻译)即时新闻稿,刻意让BTS成为google热搜,A.R.M.Y.超会运用hashtags的功能,以增加BTS能见度,尽心竭力为品牌形象加分。
地表最强粉丝团“A.R.M.Y.”
当新歌推出时,A.R.M.Y.会全部动员起来,热烈行销,推荐下载,翻译歌词,向全球推送,直到作品冲上各大排行榜单。2020-2021疫情期间,当其他艺人都在惨淡经营,BTS却在美国Billboard Hot100拿下4首冠军曲,6首top 10。短短4年里,5张唱片得到Billboard 200专辑榜冠军,这样的成绩连美国本土乐团都难望其项背。
只要BTS的演唱会开始售票,必定秒杀,一票难求。即使在疫情期间,BTS的两场线上付费音乐会,也都打破金氏世界记录;2020年7月的Bang Bang Con音乐会,吸引了75万人次观看;10月的“Map Of The Soul ON:E”音乐会,全球195个国家,超过99万粉丝埋单(一张票售价 $43.30- $62.50美元)。
可见,疫情对社群媒体力量强大的BTS而言,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助力。
想想看有多少偶像歌手,能拥有全球超过4千万的员工(根据2020年11月《时代》杂志统计的A.R.M.Y.人数),日以继夜地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上为之卖命?
因此,一点也不意外,连续5年BTS是全球社群媒体最受欢迎艺人(Top Social Artist)!2017年他们以3亿张票,挤下Justin Biber(1亿张),穏坐冠军宝座,直到如今。(注1)
堪比宗教活动
耶鲁大学教授Kathryn Lofton评论BTS的狂热现象堪比宗教活动(Religious Project),BTS营造一个与A.R.M.Y.“合作共生”(togetherness)的关系,让歌迷无法抗拒地想要“委身”其间,为其效力!
不过Lofton的这个“宗教”评论刊出,立刻引来愤怒的A.R.M.Y.群起围剿。
“爱不是异端!”
“你以为你是谁?”
“一个学界教授凭什么对BTS说三道四?”
他们坚持除非Lofton成为A.R.M.Y.的一员,否则无资格评论BTS。
A.R.M.Y.激烈的回应方式和内容,其实正好印证了Lofton 的想法:流行文化里的偶像崇拜与宗教狂热之间,的确存在着某些类似的关系。(注2)
地球村概念
美国向来是流行文化输出大国,好莱坞引领全球时尚潮流和口味。但过去几年K-POP(韩流)异军突起,反攻欧美,风靡全球。《时代》(TIME)杂志在封面盛赞BTS是“下个世代的领袖”,并且分析BTS的成功并非专靠“迎合西方市场喜好”而达成。(注3)
我认为《时代》杂志的评析只对了一半,BTS的确没有企图靠“迎合西方市场”的胃口,来赢得一席之地。在地球村长大的年轻人,彼此文化原来就很接近,他们是互相影响,无所谓迎合西方巿场的问题,因为这里是全球化巿场!
Tim Keller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当代文化、新兴城市、教会、与古老福音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巨著——Center Church,书中指出:在全球化、城市化、互联网、和社群媒体的交互影响下,这一代全球年轻人彼此的文化是非常相近的。住在上海浦东的年轻人,和伦敦、东京、纽约、洛杉矶的年轻人,其文化相似度,比他们住宁波的叔叔阿姨的文化相似程度更高。(注4)
BTS就是在地球村长大的,因此地球村里的孩子与BTS的文化自然是靠近的!而这个文化的共通性甚至能打破语言的隔阂。
英语做为强势语言,一向是流行文化的载体,但BTS大部份的作品都是用韩语演唱,却依然得到全世界的喜爱和广泛接受(在美国BTS有4张韩语唱片都是Billboard 200专辑榜的冠军)。
“你不需要用英文,才能和全世界互动”,美国知名DJ Steve Aoki(防弹少年团合作伙伴)对此有第一手的观察。
真我伦理
一手打造BTS的制作人房时赫曾在访问中提到,刚开始请团员创作词曲时,他们交上来的尽是些“炫耀的内容”,全数被他打了回票。
房时赫要他们“写自己的故事”。因此,BTS开始写自己成长岁月的悲喜苦痛,揭开自己忧郁症的过往,他们写成名后的压力和自我怀疑,抛出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困惑……
在记录片《Break the Silence》中,BTS提到这一代粉丝对艺人有不一样的期待,“比起神秘与怪僻,更看重真实性与可靠性”,特别是在偶像成名后,粉丝们更在意“真实”这个特质。
BTS誓言要做“真实的自己”,卸下粉饰的形象及人设,成为一个“阻挡像子弹一样的批评与时代偏见的音乐团体”,他们也鼓励所有人做自己,爱自己。
2018年BTS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Generation Unlimited”活动站台,团里的英语担当RM大声疾呼:“无论你是谁,出身何处,无论你的肤色和你的性向是什么,你要为自己发声。找到自我的价值,寻求管道,为自己发声。”“我要问:你的名字是什么?为自己发声吧!”(注5)
中性时尚
为了提倡“做自己”,BTS在穿搭时尚元素中,解放了社会给男性的阳刚形像。色彩饱和的高调服饰与精致的妆容是他们的正字标记,一般男团不会尝试的粉红、彩妆、亮片、马甲、荷叶边、和手提包包等时尚元素,在他们的MV里随处可见。
男星刻意的中性穿搭时尚,BTS并非始作俑者。早在他们之前就有David Bowie和Boy George,以华丽的色彩和大胆的烟燻妆,游走在性别角色的边界。
而“做自己”的呼吁也不是BTS的原创。早在他们之前,Madonna在《Express Yourself》,Katy Perry在《Firework》,Lady Gaga在 《Born This Way》都已经高分贝地呐喊过。
哲学家Charles Taylor早在上个世纪就揭示了真我时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的来临,在这个时代里,“做自己”是最重要的伦理依据(Ethics of Authenticity),以至于在各种电影、小说、动漫、流行歌曲、电视剧里,这伦理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被重述。
研究BTS,你会发现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他们只是在重复反映地球村里原有的文化,使之产生共鸣的加乘效果。其实,他们很少把东方真正的原创带进西方。
BTS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这个来自东方、非英语系的男团,竟然一跃成了地球村新的文化代言人!而其中的催化剂,正来自于全球化、社群媒体高度发展、以及真我伦理的持续共鸣。
本文无意为未来的宣教工作指出新策略、新方向,也不觉得教会需要向流行乐界取经。但对于了解下一代的文化和社群动力,BTS现象绝对值得我们花时间关注,并且省思。
注:
1、Billboard Music Awards 有关top social artist的报导,见如下连结https://www.billboard.com/articles/news/bbma/7801216/bts-video-top-social-artist-win-billboard-music-awards-2017#:~:text=Thanks%20to%20a%20massive%20fan,Sunday%20night%20(May%2021).
2、这个事件的报导,详见Kathryn Lofton教授自己的分析文章
https://divinity.uchicago.edu/sightings/articles/professor-religion-time-pop-power。
3、见https://time.com/collection/next-generation-leaders/5414052/bts-next-generation-leaders/。
4、Center City,p 154-155 by Timothy Keller书中举的例子是罗马尼亚和墨西哥的年轻人,这里我把它改成住在上海的年轻人,以求读者更容易消化。
5、见https://www.unicef.org/eap/stories/BTS-generation-unlimite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