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我兄啊!(蘇文峰)2021.08.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08.30

蘇文峰

 

英雄何竟仆倒?

在舊約列王與先知的故事中,《列王紀上》13章記載了一位不得善終的猶大神人。

這位神人奉命從南國猶大去北國伯特利,向引導百姓拜偶像的國王耶羅波安,宣告耶和華的審判。他當眾斥責,不懼王怒,顯明預兆,禱復枯手,並且拒絕惡王的拉攏利誘。這個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神人,就如約60年後亞哈王時期的先知以利亞一樣,非常給力。

但是,這位神人回程中,卻被一位住在伯特利的老先知欺騙,去了老先知家裡。他顯然違背了出發前耶和華的囑咐:“你在那裡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王上》13:17)結果,神人在回程中被獅子咬死,“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參《王上》13:22)

 

他為什麼有善工卻無善終?

我們不禁歎問:為什麼這一項可敬的善工,竟以悲劇收場?從這位猶大神人慘死的結局,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註1)

 

一、事奉神的人,在“成功”時,往往處於高危區。

事奉神,是永不止息的屬靈爭戰,就如保羅·區普(Paul D.Tripp)所說,教牧事奉是“危機四伏的呼召(Dangerous Calling)”。(註2)

筆者曾在完成一些高難度的任務後,筋疲力盡而鬆懈,勞苦功高而自榮,眼見成果而自得。這正是最容易被仇敵趁虛而入的時刻!

《歷代志下》評述了猶大國三個領導改革復興的好王,卻因“心高氣傲”而糊塗犯錯,如:烏西雅(擅自獻祭)、希西家(炫富愛秀)、約西亞(無故參戰)等。

解讀:《列王紀上》19章的以利亞,經過迦密山的巔峰對決以後,被惡后耶洗別口頭威脅,竟然逃亡,甚至求死。因為他在山上體力嚴重透支,加上長期孤軍奮戰,落入自賞自憐之中。可見魔鬼不甘失敗,會將矛頭對準剛剛得勝的先知。我們不可不防。

 

二、神明確的禁令,豈會朝令夕改?

當時這位神人因為不吃不喝趕路,饑渴疲乏地坐在橡樹底下。他遇到老先知假傳聖旨,熱忱邀請,就體貼了肉體的軟弱,順從了人意,鑄成了大錯。

早在神人出發前,耶和華已經囑咐他不可在拜偶像的伯特利吃喝停留。神的命令如此明確,豈會透過天使和其他先知隨意更改呢?

解讀:

神的吩咐,我們無論理解與否,都應絕對遵行。當初亞當夏娃犯罪,就是被魔鬼引誘,隨從肉體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懷疑耶和華明確的禁令。這是前車之鑒,豈可忽視!

 

三、竟然繼續吃喝,以至於死。

猶大神人在老先知家中,再次聽到了神的命令和懲罰(參《王上》13:20-22)。他為什麼沒有回應?若是他立刻認錯,懇求耶和華施恩憐憫,應該仍有機會啊!這位神人在伯特利時,耶和華因他的代求,竟復原惡王耶羅波安被枯乾的手(參《王上》13:6),神豈不更可以赦免神人的過錯嗎?

非常可惜,這位猶大神人聽到神的重判,竟然繼續吃喝,騎驢回去,以至於死,不得歸葬祖墳。

解讀:

耶和華對僕人的處罰,非常嚴厲。亞當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園(參《創》3:24)。祭司亞倫兩個兒子私獻凡火,當場燒死(參《利》10:2)。米利暗譭謗摩西,長大痲瘋(參《民》12:10)。摩西擅自擊打磐石出水,不得入 迦南地(參《民》20:12)。老祭司以利縱容兩個孽子犯罪,跌斷頸項摔死(參《撒上》4:18)。大衛王謀人妻害人命,刀劍不離他家(參《撒下》12:10》)。

但是,我們也看到神對憂傷痛悔的心靈,並不輕看。大衛王醒悟後立即真誠認罪(參《撒下》12:13;《詩》32:5,51:4);彼得三次不認主,出去痛哭,主耶穌仍然接納差派他(參《可》16:7;《約》21:15-19)。

聖經早已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 出》 34:6-7)。此事大約150年後,那位抗拒呼召成為“海歸”的先知约拿,也提到這個應許(參《拿》4:2)。

神人若是知錯能改, 時猶未晚。哀哉,我兄啊!

註:

1.引發這場悲劇的主角,顯然是那位伯特利的老先知。他為什麼要誆哄神人?請上網看筆者另一篇文章:蘇文峰,《你們的心如何》,“中國神學生通訊”第四期,2021.8,見https://theblessingsfoundation.org/student-news-2021-08/

2.《危機四伏的呼召》,保羅·區普(Paul David Tripp)著,吳蘇心美譯,美國基督使者協會出版,201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