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灵的洗和充满(黄子嘉)

黄子嘉

本文原刊于《举目》31期
          许多人都认为,论到圣灵有关的题目,最困难的是“圣灵的洗”,而最重要的则是 “圣灵充满”。基督徒都需要亲身经历“圣灵的洗”与“圣灵充满”。然而什么才是圣经所论的正确含义呢?信徒是在什么时候及怎样的情况下,才会领受圣灵的这 些恩典呢?很可惜,两千年来的教会历史,竟常出现为此“灵恩”相互争吵、彼此攻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诚然只让“亲者痛,仇者快”。但愿众信徒都以圣 经为基础,顺从在圣灵默感下的圣经教训,以求明白这重要的真理。

          首先要说明,除了在五旬节那天“圣灵的洗”与“圣灵充满”是同时发生之外(参《徒》1:5,2:1-4),其余经文皆分别二者为不同之事件。“圣灵的洗”是一次过之经历,而“圣灵充满”则是一生之久常常要经历的。

圣灵的洗

           全部圣经只用七次“圣灵的洗”这词句。其中五次皆预指五旬节的圣灵降临(《太》3:11;《可》1:8;《路》3:16;《约》1:33;《徒》1:5。前 四次是施洗约翰的预言,第五次是主耶稣的预告),第六次指圣灵降在哥尼流一家人的身上,使他们重生得救(《徒》10:44-48,11:14-17)。最 后一次乃保罗论到所有哥林多的信徒,全都“一次过”地领受了“圣灵的洗”,致使他们成为基督的身体(《林前》12:13)。另外还有二处经文论到“受圣 灵”(《徒》2:38,19:2,很可能就是“圣灵的洗”),也当一同研讨。这其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下:

           一、圣灵重生与圣灵的洗是一件事(即灵生等于灵洗)呢?或是两件事(即先灵生后灵洗)呢?(有关圣灵重生之意义,详见《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1课。)

           二、“灵洗”是否定然伴随着特殊的现象?如:说方言、说预言、见异象、仆倒、蹦跳、大笑、大哭、吼叫、神医等。

          三、圣灵的洗与圣灵充满有何关联呢?

          第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圣灵重生”即等于“圣灵的洗”。但有两个特殊的例外。一是,五旬节受圣灵洗的门徒,可能是已经先被圣灵重生的信徒(《徒》 2:1);另一是,撒玛利亚的信徒,在受洗归主之后,经使徒按手才“受圣灵”(《徒》8:4-17,虽未用“圣灵的洗”这词句,但“圣灵降临”及“受圣 灵”之用法应指此而言;另参《徒》10:44、47)。至于为何有此二特例,则容后再述。而其他各处之经文皆支持“灵生”既是“灵洗”。

           首先,主后30年,由五旬节当天悔改信主的三千门徒来看,他们都是听了福音,被圣灵感动而觉扎心,以至悔改认罪、信主受洗、并且领受了所赐的圣灵(《徒》 2:37-41)。经文虽未明言,但应该就是受“圣灵的洗”。在他们的经历中,“灵生”就是“灵洗”,二者同时发生,并且没有说方言或说预言等的特别表 现。

          其次,约在主后38年,当该撒利亚的哥尼流一家人正听福音时,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叫他们悔改信主并得救;以后彼得对此加以说明,那就是受了“圣灵的洗”(《徒》11:15-18)。这情况同样是灵生等于灵洗,而且二者同时发生,并且有说方言和称颂神为大的表现。

          第三,大约主后52年,以弗所城里有12位只知道约翰洗礼的门徒,聆听保罗传讲信靠主耶稣之道而受洗归主,当时就有圣灵降在他们身上(《徒》19:1-7)。若这可称为“圣灵的洗”,则又是灵生等于灵洗,也是同时发生,并且有说方言及预言之特别表现。

           最后,约在主后55年,保罗由以弗所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说明了“圣灵洗”的基本神学含义,那就是“成了一个身体”,并强调所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分是犹太 人或外邦人,都已经一次过地受了“圣灵的洗”(《林前》12:13)。但事实上,当圣灵重生一个人时,也就是他与基督产生了生命的关连,并已经成了基督身 上的肢体了。

          因此,“圣灵的洗”与“圣灵重生”乃是同一件事,而且不一定会有任何特殊的表现。因保罗在下文明白地说:岂都是说方言的吗? 岂都是翻方言的吗?岂都是行异能的吗?岂都是恩赐医病的吗?(《林前》12:29-30)既然这些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更遑论那些圣经中未曾提到大的怪异经 历了!事实上,“都从圣灵受洗”之动词是简单过去被动式,意指过去一次成就的动作,故那是指初信主时的那一次“圣灵重生”了。

          那么为何会有五旬节及撒玛利亚的两个特例呢?首先,五旬节时的门徒有许多位已跟从主耶稣两三年,并也真心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和死而复活的救主。虽说五旬节之 前,圣灵尚未正式降临,但他们很可能是已经奇妙地被圣灵重生了的信徒。因主耶稣曾确切地说:“信他的人有永生。”(参《约》3:15、 16,5:24,6:40等)但为何那些已经得到“灵生”的人还要接受“灵洗”呢?主要原因是教会要在五旬节那天“有形地”被成立起来。神要藉圣灵“公然 正式的降临”而形成基督的身体,并使分散在15个地区之犹太归国侨民,以后也因信基督耶稣而加入这崭新合一的团体。故不论门徒是否已经被圣灵重生,都要藉 五旬节之圣灵的洗而形成一个“身体”。故这先灵生后灵洗的情况是一个特例。

           其次,“撒玛利亚信徒”(《徒》8:4-17)也是一个不得已 的特例。由于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互相为仇已有五六百年,彼此之间隔阂极深,若无发生像五旬节圣灵降临之特别情景,实难将撒玛利亚信徒和犹太信徒连结成一个 身体。故神让撒玛利亚的信徒先得着圣灵重生,再特别藉彼得与约翰为他们按手(或许这也是应验主耶稣的预言: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及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让他在各族群中开始教会),使他们经历到特殊现象之“受圣灵”(应该就是“圣灵的洗”),而让犹太信徒与撒玛利亚信徒,在彼此心灵中真正成为一体,而 且是“合而为一”的基督教会。

          总之,除在耶路撒冷及撒玛利亚刚成立教会时,有两个可能是“先灵生后灵洗”的特例之外,其后教会开始发展并 逐渐定型,灵生与灵洗乃为同一件事。都是圣灵感动人悔改认罪,信靠耶稣,得着神的生命,并连结成为“基督的身体”;并且可能有说方言、说预言之表现,但也 可能都没有。因为这些都是圣灵按照自己的意思所要分给各人的恩赐(《林前》12:11),信徒自己不应该错误地强求某一特别的表现。

           事实上,有关属灵恩赐之表现,最重要的原则是:“举凡圣经曾有的经历,都当被尊重;举凡圣经没有的现象,都不要羡慕。尤其特例不可当成通例;个人之特别经验, 也不可要求人人都要有。一切属灵的恩赐,都要让圣灵作主。”故此,凡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必再切慕追求圣灵的洗,因他已经在圣灵重生的同时得到了圣灵的 洗,虽然不一定有特殊的表现。然而基督徒应当持续切慕常常被“圣灵充满”,好使自己不仅有丰盛的生命与果子,也有属灵的恩赐和能力。

           论到圣灵的洗与圣灵充满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是,圣灵的洗是一次过的。而圣灵充满是一生之久常要经历的。在新约书信中惟一出现圣灵充满的地方是《以弗所书》5 章18节:“要被圣灵充满。”保罗于此使用的动词是现在时态(表示持续发生)、命令语气(表示必须如此),又是多数形态(表示全部信徒)和被动语态(表示 圣灵作主)。圣经中仅在五旬节那天圣灵降临时,讲到门徒同时经历到“圣灵的洗”与“第一次的圣灵充满”。固然以后在《使徒行传》中,门徒仍然常被圣灵充 满,但并没有人再接受第二次的圣灵的洗。

圣灵充满

           全本圣经使用“圣灵充满”这个词 共有19次,其中四次在旧约。前三次论到摩西的巧匠,有智慧建造会幕及相关用品(《出》28:3,31:3,35:31);后一次是描写摩西的接班人约书 亚,有智慧带领百姓(《申》34:9)。这四次无须特别研讨。然而在新约的15次中,也有较特别的四次,亦不在此申论(即施洗约翰在母腹中被圣灵充满,参 《路》1:15;施洗约翰的母亲歌颂主,参《路》1:41;施洗约翰的父亲说预言,参《路》1:67;主耶稣自己被圣灵充满,参《路》4:1,等等)。剩 下的11次则与基督徒关系密切。除了《以弗所书》5章18节之外,其余十次都记在《使徒行传》中。

           但要注意,“圣灵充满”在希腊文圣经的《使徒行传》中,有四次是形容词用法(《徒》6:3、5,7:55,11:24),其他六次是“动词”用法(《徒》2:4,4:8、31,9:17,13:9、52)。

一、圣灵充满的形容词用法         “圣灵充满”的形容词用法乃形容一种“情况”、说明一种“状态”。是描写人灵命成熟,品格美好,结出丰盛之圣灵果子,并彰显出基督的荣形。就如当年(《徒》 6:2-5)选出七位同工管理数千人的饭食。这七位被圣灵充满的“表现”是甘心服事、任劳任怨、智慧充足、名声良好。再者,被圣灵充满的司提反还通晓圣经,熟悉圣史,而且他懂得传扬圣道,甚至能从《创世记》讲到《尼希米记》。当他快要被石头打死之前,不但对仇敌心无怨恨,反而真心饶恕并求主赦免他们的罪 (《徒》7:60)。

           另一位被圣灵充满的巴拿巴,是个完美奉献归主为圣的人。除了房屋、田产、积蓄、财富,全部奉献给主使用之外,更是顺 主感召,奉献一生,甚至为主独身,四处传道。尤其可贵的是巴拿巴心胸宽广,又乐于提携后进;当年保罗最先承蒙他接待,又不断被举荐,持续同工;以后又甘于 让保罗取代他同工团领袖的地位。如此圣灵充满的表现,真是令人佩服,且不愧被誉为“好人”。

           至于为了“马可事件”导致与保罗之间的摩擦, 并双方因此分道扬镳(《徒》15:36-41),引起不同之揣测。但合理的解释如下:这不是巴拿巴的错(被认为包庇其表弟),也不是保罗的错(以为他缺少 宽广包容),甚至马可也没有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巴拿巴和保罗失去了被圣灵充满的人生,也不能归咎马可蒙召不清或不肯受苦,或贪爱世界或意志不坚,这应该只 是马可不能适应外邦文化与生活习俗使然。

           因为马可自幼即严守“犹太主义”──奉行割礼(《西》4:10-11),其生活习俗皆遵照犹太传统之律例、礼仪、节日、饮食、洁净等等之规条──直到主后61年,保罗写《歌罗西书》推荐马可时仍是如此。

           主后47至48年,当马可跟随巴拿巴和保罗去塞浦路斯等地宣教时,实在难以放弃犹太习俗,或像保罗一般地豁达,故马可到了别加就先行离去。保罗被圣灵充满, 并一心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因而坚决不让任何犹太习俗成为福音的拦阻。为此之故,保罗不肯再带马可前去。巴拿巴也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并懂得体恤宽容年轻尚 有待磨练之同工,因而再给马可学习的机会。事实証明,神使用这两位被圣灵充满的前辈,让后生马可获得属灵的益处,而能渐渐地成为神重用的器皿。

           所谓形容词的圣灵充满,就是基督徒表现出甘心服事、任劳任怨、智慧充满、名声良好、勤研圣经、通晓圣道、饶恕仇敌、为敌代求、全然奉献、让主使用、心胸宽广、提携后进、坚持真理、全为福音等的美好态度与德行。今日主的教会,何等需要真正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

二、“圣灵充满”的动词用法

            《使徒行传》讲到六次动词的被圣灵充满。所讲的对象包括:使徒(2:4)、彼得(4:8)、门徒(4:31,13:52)和保罗(9:17,13:9)。

          《使徒行传》在提到他们被圣灵充满时,所使用的动词皆为简单过去时态,是指“过去一次完成之动作”,特别强调当时在某次事奉之中的能力、胆量、智慧、讲道、神 蹟、恩赐等。很明显这六次的“圣灵充满”,都与热诚传讲福音并见証基督有关。这正应验了主耶稣的预言:“但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直到地 极,作我的见証。”(《徒》1:8)

        (一)论到使徒被圣灵充满(2:4)。五旬节时,门徒为了要向15种方言的人传道,圣灵就赐下说方言的恩赐给他们,结果是讲道见証主大得能力,有三千人归服了主;

        (二)在杀害主耶稣的众官员面前,彼得大胆高举主名和他的十字架救恩,就经历了圣灵所赐的胆量、能力和口才(4:8);

        (三)彼得和约翰放胆讲道(4:13),却险遭公会的官长为难,被释放之后,将所发生之事告诉众门徒。当众人同心祷告时“聚会的地方震动”(4:31),而且大家都被圣灵充满而放胆讲道;

         (四)保罗信主之后数日,经亚拿尼亚按手医治眼瞎,又特蒙恩被圣灵充满而开始热心传道(9:17);

          (五)保罗在传道过程中,因面对属灵争战而又被圣灵充满,并得着大能败坏了恶者的权势(13:9);

          (六)最后保罗和巴拿巴因传扬主道遭受逼迫,被人逐出彼西底的安提阿,转往以哥念。门徒又被喜乐和圣灵充满(13:52)。

         上述这些被圣灵充满的表现是暂时性的,事过之后就随之消失,但却又可重新再被圣灵充满。当信徒有心为主作见証或面对属灵争战时,圣灵会一次又一次地充满那些 为主而活的人,并赐下从天而来的属灵恩赐与大能,使基督徒得胜一切罪恶的权势,攻破一切坚固的堡垒,让人愿意归服基督。

          基督徒需要不断地 被圣灵充满。不但需要有“形容词的被圣灵充满”──满有基督丰盛的生命及圣灵美善的果子;也需要有“动词的被圣灵充满”──满有属灵的能力与恩赐,能够大 胆地为主传扬真道并作主见証,直到地极。但愿基督徒都为广传福音、见証主名而尽心竭力。又要切慕经常被圣灵充满,将自己更完全地献上给神,并让圣灵更自由 地管理运行。深信主耶稣升天前的应许──“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就是圣灵充满的经历(《徒》1:8),仍然会继续不断地实现在众 基督徒的身上。

问题研讨:

一、为何“圣灵重生”等于“圣灵的洗”?

二、为何会有五旬节时耶路撒冷教会及初期撒玛利亚教会之特例发生?

三、什么是形容词的“被圣灵充满”?

四、什么是动词的“被圣灵充满”?

五、如何“被圣灵充满”?

作者为前台湾中华神学院院长,现任美国新泽西州若歌教会主任牧师。

编按:本文获授权,转载自华福会( http://www.cccowe.org/ )出版之《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http://www.livingwater4u.com/reader/b_zhuangbei100/index.html )第五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