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做翻过的饼 ──读《流行文化与圣经真理》有感(安居拉)

安居拉

本文原刊于《举目》31期

          最近我们教会为本地的华人春节晚会筹备节目,节目中有《一 件礼物》这首歌。正巧,《举目》29期,登载了《流行文化与圣经真理》一文(以下简称《流》文),该文的作者对“赞美之泉”创作的《把冷漠变成爱》,以及 “天韵”创作的《一件礼物》的歌词,提出了批评。教会筹备节目的姊妹看了这篇文章后犹豫了:到底在春节晚会上,还唱不唱这首歌呢?

          《一件礼物》这一首歌,许多人不陌生。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首优秀的福音歌曲。在中文网络上输入这首歌的歌名搜索,会发现这首歌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甚至有人在听这首歌时感动、决志信主。为什么这样一首传福音的好歌,在《流》文作者笔下,成了“堕落的教会流行文化”了呢?

         无可否认,对于赞美诗、圣诗的创作,中国教会或华人教会,都还处在婴孩时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许多资深牧者(如唐崇荣等),对这一主题有过系统的讲解和论述。《举目》15期、17期,对此也有过讨论。前一阵,大陆一些教会,还对《迦南诗选》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网络上也有许多很激烈的辩论。

          对圣诗创作进行评论,需要具备严格的神学、音乐和文学等专业基础,我并不合格,不敢多谈。不过,我对《流》文的评论手法,以及该文引出的一系列教会诗歌之外的话题深感兴趣,例如:圣经真理的完备性和信仰实践的平衡性;神的主权、拣选与人的选择、责任;基督徒的爱或关怀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让人归主或爱主, 这种爱或关怀有没有意义?福音要不要“推销”?等等。

          这些题目非常有意义,在教会生活中随时会碰到,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讨论。故此我做一点回应。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帮助我更全面的理解圣经,在知识和恩典里成长。

不当如此比较与分析

           我们在崇拜时唱的圣诗和赞美诗:一、是对神的敬拜和赞美,是唱给神、献给神的;二、是基督徒对耶稣、圣经、救恩的认识;三、是在信仰生活、属灵道路上的追求,是基督徒对自己的激励。

         《流》文作者把教会里唱过的诗歌,笼统地称为教会流行文化,在我看来,并不恰当。比如《一件礼物》这样的福音歌曲,其目标听众,显然是未信的慕道朋友,并不属于圣诗或赞美诗的范畴,没必要将其和经典的传统圣诗相比较。就像许多的信主见証,并不适宜严格地依据圣经去分析。

          《流》文作者还试图用逻辑方法,分析诗歌题材。例如质疑《你心会知道》这一句,说不信的人,心如何能知道(救恩)呢?还有,“这世界需要的是基督”,不是“这世 界需要你我”。从这些批评可以看出,作者不了解诗歌题材和论証题材两类作品的区别。如果作者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诗篇》和《箴言》,作者会发现,许多地方 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其实诗歌里的这些描述误差,完全属于诗歌创作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是诗歌体裁简洁的要求造成的。《使徒行传》中司提反的讲道里面,也有为了精简的缘故,将几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但不会因为这样就与圣经抵触,也不至于混淆信仰。

不以个人感受为标准

         《一件礼物》这首歌,感动过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但很显然,《流》文作者很不喜欢这首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使我联想到听讲道──同一篇讲道,有的人听了毫无反应,甚至回家后说,牧师今天讲得很差;可有的人非常感动,受益很大。

          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基督徒所处的成长阶段,当下的属灵状况,甚至礼拜天早上敬拜前的准备都有关。一次讲道,一首诗歌,有时会感动所有的听众,有时只造就一部分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感受,来评价一次讲道或一首诗歌的价值。

        每期的《海外校园》,都有许多很感人的见証文章。有人以圣经为依据,批评其中的一些见証传递错误的福音信息──神是听祷告的,信了主,或祷告了,就能找到工 作,病得医治。这样的批评,是不合理的。的确,福音的核心是解决罪的问题,不是要解决我们生活的问题。但我们却不必以此否定这些真诚的见証的价值。

           我现在看一些信主见証,有时也没有多少感动。但刚信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见証、听见証。《海外校园》的见証,就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帮助。

          许多福音诗歌并非完美无缺,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但里面确实呼唤人归向真神。《一件礼物》这首福音歌曲,如果真像《流》文所说的,是“堕落的教会流行文 化”,为什么它得以在众多的教会,感动许许多多的人?树上所结的果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树的好坏。圣经中耶稣治好的那个瞎子,在回答法利赛人的盘问时说: 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爱或关怀一定有目的?

          《流》 文作者在批评《把冷漠变成爱》时,认为“社会关怀如果不能让人归主爱主,则社会关怀本身没有太大意义”。这样的提醒,应该说是有益的。作为教会,如果一味 强调社会关怀,离开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个核心,的确是十分危险的。教会历史上不乏像基督教青年会(YMCA)这样的教训。

           但这首歌强调的,是你我这样的个体,应对周围受伤的、不起眼的人付出关怀和爱。若称此为“社会关怀”,有些牵强。爱和关怀不是福音的核心,但和圣经的教训是一致的,放在歌词里无可厚非。

          作者认为,爱和关怀“必须要让人归主或更爱主才有意义”,我认为是片面的,是因果倒置,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基督徒的爱或关怀的目的,在我看来,并不是为了传福音。我们之所以爱人、关怀人,只是因耶稣基督爱的激励与感召。耶稣为了拯救我们,把他自己的生命都牺牲 了。我们去爱人、关怀人、去事奉,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是耶稣的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爱和关怀的行动,完全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是没有目的的, 也不需要目的。当爱带有目的时,爱就被污染了。

          在爱人、关怀人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介绍我们自己生命的变化,与人分享我们爱的源泉──耶 稣基督。如果真爱一个人,你自然会把福音去和他分享,这是对他最大、最好的爱。所以绝不是为了传福音,我们才去爱人、关怀人,而是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我们 都要爱人、关怀人。因为这是耶稣给我们的命令,是理所当然的,不管那人会不会信主。

          其实,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会不会信主、什么时候信主呢?许多老慕道友说,他们刚去教会的时候,基督徒对他们往往异常热情。但过了一阵,见他们没有动静,就渐渐冷淡、疏远了,见了面也很尴尬。于是这些慕道友,也不太好意思再去教会了。

          这种情形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有的基督徒认为,爱或关怀的目的,只是为了传福音。如果看不见效果,还浪费时间干嘛?不如趁早去找新的目标。这种爱,就是功利的了。

          其实,即使是非基督徒的爱和关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必要去贬低甚至鞭挞。就好比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爱。神把爱、良心和道德律放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我相信,神看人世间一切真诚的爱为美好。

神的主权和人的选择

         《流》 文在批评《一件礼物》这首诗歌时,用了大篇幅,强调神是“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所以“福音不用推销”。神若拣选了你,定会“锐不可挡”,想拒绝都拒绝 不了。你只有“领受”,没有“接受”之说。《流》文作者认为,“主耶稣永远是主,人永远是客”,“主一呼召,人就得救,就跟从他”,“就这么简单”。

          真的这么简单吗?作者通篇都在强调神的拣选和命定,强调神的绝对主权。这本身没错,是圣经真理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圣经在强调神的绝对主权的同时,也强调神给人以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但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因为神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我们将来被审判的时候,是真的无可推诿。否则,亚当、夏娃可以把责任推给神,进了地狱的人更会鸣冤不服。《一件礼物》歌词中说,“如果你不要,怎么能得到”,正是表达“人必须做出选择”。

          只强调神的绝对主权,否定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责任,我个人认为是违背圣经真理的。

           正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福音是要有人去传的,是要“推销”的。《流》文作者特意用了稍带贬义的“推销”一词。我连续读了、唱了这首歌词几遍,怎么也 读不出作者描述的“救恩在门外,像个可怜的江湖卖药般痴痴地等”,反而,脑子里出现这样一幅画面:耶稣每天在村外的大路边望眼欲穿,等待他那失丧的小儿 子,呼唤著: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圣经上说:“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没有听 见,怎么会去叩门呢?所以我们要去传,这是神给我们的命令。不管得时不得时,我们都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众人。我们要用神给我们的智慧,去了 解别人的需要、了解别人的内心。还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和言语,而不是一概以“人的东西”、“世界的一套”,加以排斥和批判。

          许多时候,圣灵是通过音乐诗歌或传道人的口来实现感动的。神要我们去传,同时也是借此检验和造就传的人。因为我们若没有真诚爱神、爱人的心,是没有可能让人信那纯正的福音的。

         神愿意与人同工,神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否则,他完全可以在天上,“说有就有”,吹一口气就叫地上所有的人都信了,何必要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何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呢?

          不过,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人的作用。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最终还是神的工作,神掌管一切,神负完全的责任。

          所以我们必须十分谨慎,把握“神的绝对主权与人的自由选择”之间的平衡,把完备纯正的福音传出去。

          由于诗歌创作概括性的要求,《一件礼物》这首歌在有限的篇幅里,确实只强调了人的选择这一面,没有强调神的主权。作为在特定场合、针对慕道友的福音诗歌,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评论文章,且是批评性质的长文,则必须严谨地建立在完备平衡的圣经真理之上。

          “神的绝对主权和人的自由选择”,是神学难题之一,因看似矛盾。我肤浅的理解是,这是神和人在不同的系统或座标下,观察同一件事时产生的差异。神超越时间的限 制,他看将来之事如同看过去之事。所以在他没有“可能”两字,一切都是客观事实,确是“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神在作 决定的时候,已经看到将来的结果,当然不会后悔。

           而人,受时间的限制,一天一天度过地上的年日,今天并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对未来的事情和决定,在发生之前,确实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当然,这种自由,只是对他本人而言的。

一面烤糊、另一面生的

          圣经里在许多的地方,严厉批判以色列人。不是这些以色列人不懂圣经,相反,他们很会引用圣经。他们的错误,是将圣经看偏了,只强调真理的某一面,陷入严重的 片面性,因此走入极端。如同烘烤一张饼不翻面,以致一面已经烤糊、烤黑了,另一面还是生的。这样的饼不能用来供应人、造就人。

          圣经中的真理,需要平衡地、整体地去理解、把握。比如恩典与责任,信心与行为,神的慈爱和公义等等。在信仰实践中能否平衡把握真理,是衡量基督徒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以人的有限,恐怕没人能完美把握圣经真理,并在生活中毫无偏差地实践出来。因此,我们信仰的重心不是不犯错,而是悔改与饶恕。神允许基督教内有不同的宗派,各自以圣经为根据,有不同的强调与侧重点。

            但如果强调圣经真理的某一方面,达到它不应该到的程度,同时忽视、否定另一面,那就成极端,甚至成异端了。正如大家都爱听、也爱说“神是爱”,但我们也都知道神是公义,神将来要审判──有个牧师即说:如果只讲神的爱,不讲甚至否定神的公义与审判,那是异端。

           经常困扰基督徒的另一个难题是:既然是因信称义,一切都是恩典,人自己还要不要努力?傅士德(Richard Foster)曾让我们如此想像:在一道很狭窄的山脊上,两边都是峭壁悬崖。右边的深谷,是靠着人的努力去追求“义”带来的破产;左边的深谷,是缺少人的 努力所带来的失败。基督徒灵性生命的操练,就是在这危崖小径上。

最常落入的陷阱:骄傲

           我信主几年来最大的问题,是我经常陷入基督徒“骄傲的陷阱”。

           在教会有很多事奉和金钱奉献当然很好,但我们很容易因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承认或夸奖,甚至要求在教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多读圣经对基督徒来说绝对是必须的,是要提倡、鼓励的。但知识也容易使人产生骄傲。我自己经常用圣经来教导和衡量我太太或别的弟兄姐妹。其实对基督徒来说,圣经上的教训首先是针对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

          基督徒讲话或写文章,能以圣经为依据,当然是好的。但我们也必须十分警惕,引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完备、平衡。很多时候我们引用圣经,只是用经文来为我们的感受和观点服务、佐証。

          许多基督徒往往以坚持福音真理为由,很激烈地批评其它宗派,包括批判中国的“三自”或家庭教会。但诚实地说,我们对里面的许多问题,了解得非常有限、非常局 部。我们的判断多是基于我们收到的资讯,但资讯里充斥着谬误与偏差。例子之一就是,刚听说某件事时,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义愤填膺。但随着我们对这件事了 解得越来越多,我们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们就不再说三道四了。

          事实上,每个人的观点或认识,总是有偏差或错误的。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有例外。谦卑,是降低这些偏差和错误造成的危害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在评论,特别是批评一件事情时,要非常谨慎。

          一个很惨痛的现象是:教会中把人绊倒的,未必是那些不冷不热的基督徒,往往反而是那些追求的、看似很属灵的基督徒。所以,我们不要论断他人,反要每天提醒自己:如果我们不能谦卑,我们所读的、所做的、所传的,全都是枉然。

           另外,每个人信主的历程和状况都不一样。有些基督徒在决志的时候,对福音和救恩的认识并不正确,但信主后不断追求,成为很爱主的弟兄姐妹。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去批评、责备教会的弟兄姐妹,也不要绝对地评论一个教会好与不好。

          记得八年前,我初到现在的教会,很不适应。打电话向一位弟兄抱怨、诉苦,怀念以前的教会。而那位弟兄回答我:“每个教会都是神预备的。在不同的教会,我们能学会不同的功课。存谦卑的心,每个教会都能让我们成长。”

           他的话,到现在还激励着我。神让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效力,来感动人、拯救人。神最看重的是我们的内心和动机。神会喜悦并使用他的每一个虽不完美、但真诚而谦卑的儿女。

作者来自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在华盛顿州某国家实验室工作。

编按:《流行文化与圣经真理》一文刊出后,本刊收到不少读者的回应。本期刊出两篇具代表性的回应文。关于此文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但仍欢迎读者由其它角度来探讨教会中诗歌的问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